如今大家談論和田玉,都會將重點放在籽玉和山料上,言及產地也只是含混的概括,新疆、青海、俄羅斯或是韓料特徵,其實單就南疆而言,其和田玉礦脈橫貫上千公裡,東起庫爾勒,西至喀什,此中所產出的和田玉品質良莠不齊,品相更是千奇百怪。
今天咱們先為大家介紹一下比較容易被忽視的葉城料。「葉城」這個名字肯定是沒有于田、和田、若羌在玉友們心目中的地位顯赫,在不少人的印象中,都將之劃為「在那遙遠的地方」為沙塵所湮滅。
實則葉城在和田與喀什之間,僅距和田200多公裡吧!這在東部地區可能是同省內相去甚遠兩個城市的距離,但在廣袤的西部,這只能算是咫尺之遙。
「葉城」是「葉爾羌」的簡稱,因河得名,據說這是突厥語,意為「懸崖上的城市」或「土地廣闊」。這點參玉比較有好感,因為大多數我在西部遇到的此類民族地區譯名,原意均為「水草豐美的地方」,搞得筆者一直很茫然,似乎所有發音最後只是這麼一個意思。
至於當地的玉礦,可能是境內開採歷史最悠久,開採時間最長的玉礦之一,漢代的《西域圖考》中記載「莎車國,今之葉爾羌,有鐵山出青玉。」而晚清著就《海國圖志》的魏源,還在《聖武紀》中寫道,「葉爾羌玉山,曰密爾岱山,距城四百餘裡,崇削萬仞。山三成,上下皆石,惟中成玉,極望瑩然,人跡所不至。採者乘嫠牛乃及其巘,鑿而墜之。重或千萬斤。色黝質青,聲清越,中宮懸,先後貢重華宮。」
而迄今該礦區產出的最著名原料,當屬清乾隆年間,用於雕刻《大禹治水圖》玉山子的那塊原料,而它實則尚有《會昌九老圖》玉山子,《秋山行旅圖》玉山子,《雲龍紋玉甕》等一批兄弟作品。
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故宮博物館欣賞這些聞名中外的佳作,可是幾位曾一睹芳容的朋友都向參玉抱怨,「雕刻精細,工程浩大,但那玉石本身溝壑縱橫,千瘡百孔,難道號稱愛玉成痴的乾隆爺就是這品味?」
而筆者只能慘然一笑,古時將這種數噸重的原料,利用人力萬裡奔襲,足見他們對玉石的重視,而可稱千古收藏一帝的「弘曆」尤為重視的玉雕,其品相如此不堪,足以見證古人重玉德不重玉色,今人僅花費千百元錢,卻要對玉石吹毛求疵。難以持「瑕不掩瑜」的平常心,這很值得我輩深思。
最後咱們介紹一下今天葉城所產出的和田玉山料,它們有哪些共性特徵?最顯而易見的是點「點墨」,這種黑色顆粒多如黑芝麻一樣星星點點,呈片狀,散落在玉石較為鬆懈的縫隙之中,與常規的和田玉青花差別較大。
其次是該礦區山料多青灰綠色,透明度略高,觀其品相,業界前輩甚至給他起了「和田岫玉」的雅號,如果你再親身體會一下它疏鬆的質地,稍低的硬度,肯定會更認同這一點。
另外,葉城料體積巨大,結構多葉片狀,但暗裂叢生,難以製成光素的鐲子、牌子,這也是它的特點。放眼看去,緊鄰和田的葉城料與和田籽玉有如此大的差別,那些產於世界各地的廣義和田玉又怎能不異彩紛呈?要想深諳此道,又怎能僅靠躺在沙發上,看看主播信口開河就可以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