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
大多數人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是緣於他們的勤奮,對於一件事情的執著,鑽研,最終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古往今來,腳踏實地一直都是人們成功的基石。安徽有一位小夥,雖然他的職業是修腳工,但他卻非常用心,在修腳行業做了整整30年時間,之後,還用一張萬人腳皮拼出一張「迎客松」,曾有一位富豪想用20萬買下,小夥成功的背後,是與他的努力密不可分的。
古往今來,腳是人們成事的關鍵,人們的出行離不開腳。早在公元前1300年,就有關於足病的記載,同時也有很多偏方。相傳,周文王患病的時候,就有一人用偏方將他的腳病治好,而在《諸病源候論》等書中,也有關於足病的記載。隨著歲月地流逝,在清朝時,修腳漸漸衍生為一個熱門的行業,並且與針灸、按摩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國術」,可見修腳行業地位之高。
這位安徽小夥的祖上,便是修腳師傅,甚至還被慈禧封為「刀王」。據悉,慈禧曾患足病,小夥的祖先便為慈禧修腳,並為其去除了疾病。深受祖輩的影響,小夥年紀輕輕就入了修腳的行業中,不過他與別的修腳師傅不同,由於祖上有手藝和經驗,加之他的心細,所以有不少客人專門找他修腳。他卻有個不為人知的習慣,默默地收集起客人的腳皮,並且拼湊了一幅畫,在當時,引起不小地轟動。
這位小夥名叫魯可水,出生於1974年。魯可水的家中還有6個哥哥和姐姐,因此家裡條件並不富裕。在魯可水10歲左右,父親病逝,一家的重任落在了母親頭上,使他們的家庭條件變得更差,於是孩子們只能夠輟學,外出打工,由於孩子們曾和父親學過一些修腳的手藝,因此便來到蕪湖,踏入修腳行業中。
古時候修腳行業很熱門,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修腳師傅已不再受到重視,這個行業也逐漸落寞,甚至是被人瞧不起,因此魯家的孩子們也常受到別人的白眼。正因為如此,哥哥姐姐們紛紛改行,只剩下魯可水一人堅持下來。
魯可水的工作,看似卑微,但他卻能將這一工作做到極致。任何一個行業都能夠出人才,哪怕是個不起眼的行當,只要努力,就會有所成就,而魯可水也不認為自己的職業低人一等,反而將家裡的修腳手藝繼續傳承,發揚光大。
魯可水在工作中,踏踏實實,認真敬業,修腳的功夫越來越好,很快就成為了店裡的頭號師傅,很多客人對他的手藝讚不絕口,可見魯可水平時有多麼地認真。魯可水看到客人對他的好評之後,也很欣慰。
與此同時,魯可水除了認真修腳之外,生活中還很有情趣,他很喜歡繪畫、書法等藝術,因此如果遇到一些對此有心得的顧客,他便會主動上前攀談一番。在此之後,魯可水想到了一個小小的創意,將客人的腳皮收集起來,製作成一幅畫。起初魯可水認為自己的行為有點難以啟齒,因此他沒有向他人說起,直到魯可水去蕪湖參觀繪畫時,突然想到,既然鐵能做成畫,那麼,客人的腳皮應該也可以。
於是魯可水很快就付諸行動,臨摹出一幅「迎客松」,並將客人的腳皮一一貼上去。很快,就製作成了這幅畫,由於客人的腳皮薄厚不一,也使這幅畫更有了立體感。
當然,這畢竟是用人的腳皮所做,魯可水並不知道是否會得到認可,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這幅畫展現出來。大家看後,紛紛表示這太不可思議了,腳皮竟然可以繪成畫,這幅畫獲得了很高的讚譽。之後,魯可水再一次的認真琢磨,又做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圖」,一時間,引起眾人地熱議,一位顧客甚至想用20萬買下這幅畫作。
錢雖然很多,魯可水卻並沒有心動,他認為這是對家族手藝的傳承,並非是賺錢的工具,因此一直將這幅畫收藏起來。時間地流逝,轉眼間魯可水從事修腳行業30多年了,不僅有經驗,而且還有了自己的修腳店。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只要心懷夢想,無論在什麼行業中都能發光。魯可水的工作雖然是修腳,但他不以為恥,不覺得自己的工作很卑微。在魯可水的心中,這份工作融入了他的熱情和心血,也印證了那句「360行,行行出狀元」。
參考資料:
韓愈《進學解》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