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和羅馬誰更強?打破次元壁地理性分析一下!

2021-02-23 北京大學出版社

「條條大路通羅馬」,古羅馬帝國可謂是西方文明史的巔峰,法律制度、理性精神、商業文明,無一不讓後世垂範。

「秦時明月漢時關」,遼闊的疆域、燦爛的文明,漢朝的盛世氣象也是中華在數千年的歷史歲月中一座瑰麗的奇峰。

漢朝與羅馬,大體在同一歷史分區興起,佔據歐亞大陸兩端,各自代表一方的文明最高水平。二者都是在東西文明在「軸心文明」定型時最具典範新的代表。

對比漢朝與羅馬,當中的相似與差異總會有種迷人的張力,激起人們的無窮遐想。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有學術大牛涉足於此。社會學奠基人馬克斯韋伯在其巨作《儒教與道教》中,將羅馬的土地法變革和中國的公田與私田進行對比。而民國時期,中國的歷史學者也對此有濃厚興趣。

「東西文明孰得孰失,孰優孰劣」成為錢穆先生一生研究的事業。羅馬與漢的對比也是他在探究東西文明「優劣對比「時,繞不開的話題。

漢朝與羅馬,這兩座矗立於軸心文明高峰,如若相遇,誰又能勝過誰?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支持一場戰爭的發動,最離不開的就是一個字——錢。武器裝備要錢,採購糧草要錢,僱傭軍隊要錢……兩軍交戰,最讓後方頭疼的可能就是一個問題——戰爭費從哪找?

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的戰爭經費來源很不相同。

「以戰養戰」,或許能比較好的概括羅馬帝國軍費收入的來源。

羅馬帝國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戰爭起家的。回顧羅馬的發家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共和國時期的羅馬,為了爭奪地中海西部的統治權,不惜與佔據西部沿海地區的迦太基展開多場戰爭。

羅馬和迦太基對於霸權的爭奪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時間跨度大,所需人力物力也巨大。巨額的戰爭開銷使得羅馬當政者犯愁。

羅馬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對羅馬人所納稅款。但面對戰爭,常規的稅收難以滿足所需。因此,羅馬的當政者們想到了一個主意——先借後還。

若以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事物形容,羅馬的這一行為像是在進行「國債」發行。以國家信譽為擔保,政府向民眾借款,投入到國家大型項目的建設,而後再以項目所獲利潤,返還與民眾。

布匿戰爭期間,羅馬以政府的名義向民眾借款。借得金額達到原來每年稅收的25.5倍。戰爭結束後,羅馬獲得了巨額的財務賠付。掠奪而來的財款,不僅完美cover了戰爭開銷,還使得羅馬人變得更加富裕。

對於羅馬而言,戰爭更像是一種投資手段。雖說本金投入極大、風險極高,但回報卻十分可觀。

羅馬在進行東擴時,與位於東地中海的馬其頓王國發生了四次戰爭,史稱馬其頓戰爭。在場戰爭中,羅馬收穫巨大。

羅馬掠奪1.2億塞斯退斯。這還只是單筆收入。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馬其頓每年流入羅馬的款項達到了2400萬塞斯退斯。光看所掠奪的金額數據,大家可能感受不太深。但換一種說法,或許就能領會到這筆金額是多麼的巨大——在馬其頓戰爭之後,羅馬人不需要再繳納稅收了

戰爭掠奪,不單使得羅馬人一夜暴富,還推動了羅馬公共設施的建設發展,以及文化生活水平的飛躍提升。

戰爭中得來的錢財,被投入到各類公共設施的建設當中。劇場、戲院、公共澡堂、鬥獸場、輸水管道……各類建築設施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羅馬的疆域內。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元老、騎士,為了繼續取得公民的支持,發散錢財,為大眾舉辦各種比賽。

「馬戲與麵包」,羅馬人的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都在戰爭所獲利潤的資助下,得到極大的滿足。

「靠天吃飯」是漢朝的戰爭經費來源的重要特點。中國古代以農立國,國家經費主要來自農業稅,而這其中的大部分是從廣大的農民那裡徵收的。所以,農民收入的多寡直接關係到國家財政。

然而,在當時耕作水平的限制之下,農民所獲得收成本就有限。

戰國時期,魏國名士李悝在勸諫魏文侯時,曾向君主就普通農民的收支算過一筆帳。百姓的收成,在繳納賦稅,解決溫飽,完成祭祀節祭之後,就已所剩無幾 。而後的賈誼,晁錯都給出過相似的意見——正常年景下,農民們只能勉強滿足衣食。

正常年景,農民尚可維持溫飽生活。但若遇天災人禍,則難以為生。

國家稅收中,有相當一部分會供予軍用。軍人的衣食供應、傷病治療、死傷撫恤都需大筆的開銷;軍事裝備,武器修繕,邊防建設又得花出一筆錢。但這些只不過是常規的養軍費用。若是戰時,費用可就更大了。

漢武帝窮兵黷武,極為好戰。漢朝的經費不斷在燃燒。

「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漢武帝時期軍費開銷數目巨大,再加上興修水利,救濟災民的費用,所花經費難以估量。一方面,財政經費在不斷投向戰爭開銷這一無底洞;另一方面,財政收入卻不見增長。

據桓譚在《新論·譴非》的記載,稅款在由地方轉交上國庫時,還需要在郡國這一層扣除一定費用。因此,最終進入國庫的賦錢總數並不可觀,財政困難也時常發生。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在衛青連歲出擊匈奴後,大司農(即古代財政部)手頭十分拮据,無錢可用,以至難以供養軍隊中的士兵。

當然,漢武帝不會坐以待斃。為防國庫空虛,他主動求變,他採取了商人的建議,實行鹽鐵專營和向工商業徵稅。

漢武帝依靠大商人孔僅、東郭鹹陽和桑弘羊等,制定出一系列有利於國家工商業發展的政策並貫徹執行。最後,不僅成功緩解財政危機,還助力西漢不斷發展。

提到中國最著名的邊防工程,莫過於長城。我們都知道,長城位於中國北方。可是為什麼長城要在這裡建立?

這與中國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中國地處亞歐大陸東端,東面和南面被海洋包圍。正南和西南是所謂百越之地,當中多是少數民族居住。且西南多為山區,交通不便,少數民族不足以構成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漢帝國邊防最大的危機來自於北面和西北面。

從中國的東北到中亞草原,亞歐大陸上橫亙著一條著名的遊牧帶。我們常聽到的匈奴、突厥,都是歷史上活躍於這一帶的最著名的遊牧民族。

由於自身所處生存環境較為惡劣,這些民族若是自給自足,通常難以為生。因此,掠奪成為他們的生存方式之一。而富饒的中原王朝,則成了他們掠奪的主要對象。

中國西北部高山、沙漠、戈壁綿延不絕。而這正為遊牧騎兵提供了絕佳的地勢條件。他們熟悉沙漠、草原、山林,因此,一旦需要就可以瞬時集合隊伍,形成一支騎兵大軍,移動迅速,進行戰鬥,而一旦正面遇上集合整齊的漢軍,他們即可立即解散、逃避,消失的無影無蹤。

他們可以靈活地分作小股隊伍,入塞侵略,打了就跑,搶了就跑。「獸聚而鳥散」是極為貼切的形容。

陣列排序的漢朝軍隊,對這群「遊擊」選手實在是無可奈何。有敵方來犯,等漢軍集合起來,對方早已消失;如果深入追擊,漢軍又會因為環境不適應以及道路不熟悉而錯過戰機。

為防禦西部進犯,早在戰國時期,中原地區政權就已開始修建長城。漢武帝時期,為防禦匈奴,漢武帝組織修建了河西長城。

中國早在秦王朝就已經建成大一統帝國,有了明確的劃分,疆域邊界明晰。但羅馬帝國則有所不同。

羅馬具有鮮明的擴張傳統。在共和國階段,羅馬的統治者都在努力向外擴張。羅馬的疆域邊界也隨之不斷變化。但在奧古斯丁當政時期,則更偏好穩健的作風。

一方面,羅馬已處於軍事擴張的高峰,且羅馬具有足夠實力以非武力的解決軍國大事。同時,軍隊遠徵帶來的利益遠無法彌補社會動亂帶來的傷害。由此,奧古斯都採取更為溫和的邊疆政策。他將自然的地理限制單過帝國永久的防線——西部大西洋,北面萊茵河和多瑙河,東面南面的沙漠構成了羅馬的自然邊界。

縱使在懷柔的大背景下,羅馬還是將徵服的矛頭指向北部不列顛。不列顛地區人員散漫,因此羅馬帝國沒有耗費過多力氣就將其收復,納入了行省之列。

然而,羅馬人在不列顛地區加重稅收和徵兵,甚至將帝國祭禮的負擔也強加在貴族頭上。這邊引起當地居民的不滿。騷亂持續發生。

為更好控制不列顛地區、防止騷亂。哈德良時期,一堵長城在蘇格蘭北部立起。

河西長城與羅馬哈德良長城的建立,同時具有多重效益。

一方面,它起到疆域標誌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即可用於防禦,又可作為進攻基地。此外,它還具備保護經濟秩序的作用。

西漢與匈奴之間的對立是修築河西走廊的基本原因。同時,長城不只「御外敵」,還起到防止百姓出逃,控制境內人民的效果。河西長城縮小了匈奴農業活動的範圍,阻礙了漢匈之間正常的經濟往來,由此削弱了匈奴的經濟實力。

哈德良長城一方面具有標識邊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則是羅馬帝國帶著傲慢態度,劃定的文明邊線。《奧古斯都傳》記載,「哈德良第一次築了長城……為了把羅馬人和蠻人隔離開來。」

馬克垚教授在《漢朝與羅馬:戰爭與戰略的比較》一書中,將羅馬和中國的戰略思想,分別概括為——擴張戰爭和統一戰爭。

是什麼原因,使得在東西兩方的土壤上孕育出如此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念?

羅馬人重視武力,與它的發展歷程密切相關。

起初,羅馬只是義大利半島上眾多城邦組織中的一員。通過戰爭實施吞併,羅馬逐漸擴張,到公元前3世紀中期,羅馬基本上統一了義大利半島。而戰爭傳統,也隨之刻入羅馬人的基因。

其中,掌握了羅莽政治決策權力的元老院成員,更是深受「武力價值」的影響。元老院成員大都為世家大族世代相襲,他們在戰爭的環境中成長。從事戰爭在對他們的教育中,佔據壓倒性地位。修辭、法學等文化教育對他們而言,僅佔據很小的一部分。在他們看來,只有不斷進行戰爭,才能爭取到光榮、榮譽、讚美。

羅馬人對武力的崇拜和執念,從奧古斯都·凱撒青銅像碑銘上的文字就可見一斑。碑銘通常翻譯為「業績錄」——奧古斯都為國家建立的各種功業。而在其中,大部分記載的是奧古斯都的戰爭功業。擴大行省邊界、建立殖民地、掠奪土地……這些戰爭與侵略都被羅馬人「驕傲」地刻在石碑上。

而在中國,從夏商周三代起,就以自認為是統一國家——「天下」。古代中國的天下觀建立在文化認同而非民族認同之上。對於古代中國王朝而言,蠻夷通過學習中原文化,能進而成為華夏族群,而一旦華夏民族失去了自身文化,它將倒退成為蠻夷。蠻夷與華夏的區分,在於華夏文明的習得。從某一個角度講,以文化作為衡量華夏和蠻夷的標尺,更能促進各族和平共處。

從周代敬天保民思想開始,中國逐漸發展出仁政學說,強調不忍人之政,強調道德教化。對待四夷,也希望能通過教化,使其歸服,而反對大張撻伐。「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輔助也」。仁義之師成為中國古代的長期觀念。

對仁義之師的推崇,蘊含對戰爭的消極態度。與奧古斯都刻石記功,讚譽自己戰爭功績截然不同,中國帝王刻石上,充滿了仁政思想。秦號稱虎狼之國,秦始皇更是出了名的「暴君」,但他的刻石上,強調的是「黔首安寧,不用兵革」、「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漢武帝開拓邊疆有功,班固為他寫的贊中,竟絲毫不提其武功成就,還批評說,如果「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那就是«詩» «書»所稱道的人了。

漢朝和羅馬,你認為二者誰更強?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答案與分析,小北將會挑選2位幸運讀者贈出今天的主題圖書《漢朝與羅馬:戰爭與戰略的比較》。讓大師帶你快速了解兩大帝國的歷史,一本書讀懂兩大帝國。

編輯:思薇 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

《漢朝與羅馬:戰爭與戰略的比較》

轉載及合作請加微信:

BurningEmpty

相關焦點

  • 漢朝和羅馬誰更強?打破次元壁地理性分析一下
    社會學奠基人馬克斯韋伯在其巨作《儒教與道教》中,將羅馬的土地法變革和中國的公田與私田進行對比。而民國時期,中國的歷史學者也對此有濃厚興趣。「東西文明孰得孰失,孰優孰劣」成為錢穆先生一生研究的事業。羅馬與漢的對比也是他在探究東西文明「優劣對比「時,繞不開的話題。漢朝與羅馬,這兩座矗立於軸心文明高峰,如若相遇,誰又能勝過誰?
  • 漢朝和羅馬誰更強大?
    作為同時代東西方並立的兩大強國,「漢朝與羅馬誰強大」的話題,經常惹得口水紛飛。但有理不在聲高,最能釐清話題的辦法,還是事實說話。比如下面這幾種,歷經歷史考驗的漢代文物遺址,都可以對這個火爆話題,給出客觀回答。
  • 盤點漢朝與同時期的羅馬,誰更強大?
    我國領土面積大,人口也多,所生產的武器,食物,還有礦產資源,遠大於羅馬。可見在哪這時代那個國家的糧食,武器,還有資源誰多就誰佔了上風。所以憑藉這一點中國漢朝遠勝羅馬。第二點:漢朝打敗匈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漢武帝時期,漢朝可以說達到了鼎盛時期,侵犯的匈奴全被趕出了中國,讓匈奴不敢侵害漢朝。
  • 動漫角色亂入「三次元」?大神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輕鬆打破次元壁
    二次元的世界往往夢幻而美好,它與三次元之間的界限是非常難打破的。 近期一位繪畫大佬luigi.kemo的一組作品引起了許多網友的熱議,這組作品是非常特別的,繪畫大佬通過他自己獨特的「想像力」將二次元的人物帶到了三次元中,打破了次元壁。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 當火影忍者中的瞳孔打破次元壁,白眼被嫌棄,寫輪眼才是眾人所愛
    火影所帶給我們的,已經不止是記憶和熱血了,而是情懷。當然,火影中的每個角色,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魅力,而火影的設定,更是讓人無法自拔。那麼你們更喜歡火影中的那個設定呢?這次先給大家分享一下,所謂的瞳術吧~當《火影忍者》中的瞳孔打破次元壁,在你的腦海中,會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 打破次元壁的動畫,觀眾和屏幕裡的少女談戀愛,結局會怎樣?
    不過也有不少例外,這些動畫成功打破了次元壁,讓屏幕前的觀眾參與到了故事中去,比如這部戀愛泡麵番《One Room》。近期《One Room》宣布將會製作動畫第三季,可讓我們這些「最帥男主」開心了一下。動畫每集只有4分鐘,雖然時間很短,但該有的都有,屏幕前的觀眾在這部動畫裡扮演男主角,和五位身份性格迥異的少女談戀愛,比如隔壁鄰居結衣,妹妹奈月,青梅竹馬萌香,還有第二季的御乃梨和真白。這種第一人稱的獨特設計,使得觀眾的參與度大大提高,動畫沒有給男主角配音,所以大家都會在適當的時間在彈幕裡打字和女友聊天,也成為了這部動畫的亮點之一。
  • 漢朝軍隊的鼎盛時期,對抗羅馬軍團的鼎盛時期,誰強誰弱?
    羅馬軍團VS大漢軍大漢王朝的全盛時期是從東漢明帝到東漢章帝的公元28至88年,與羅馬全盛時期只相差幾十年。漢朝鼎盛時,整個東亞到西域都是勢力範圍,人口達6000多萬,其控制區域和人口與羅馬帝國相差不大。
  • 海賊王:當次元壁被打破,索大遭遇滅霸,悟空對決鳴人!
    也許索大可以和沒有手套的滅霸搏一搏。既然索隆可能打不過,那就讓另一個「索大」來,雷神索爾怎麼樣?有海賊er在評論區將雷神搬了出來。但大家對雷神索爾也沒有信心,於是又請出了《一拳超人》中的音速「索尼克」。一時間評論區上演了「三索戰滅霸」的盛大場面。
  • 如果打破次元壁,能從動漫中選球員,這支日本隊也許能進4強
    日本雖然本次折戟世界盃16強,但是並不妨礙它是亞洲強隊的事實,自從2002年之後再無缺席世界盃。雖然惜敗,但是也為亞洲足球隊挽回不少面子。但如果打世界盃的是以下這隊日本隊,應該很有機會入四強的吧!中堅:石崎了(梁仔)-《足球小將》/壁山塀吾郎- 《閃電十一人》梁仔在日本隊是正選的中堅,雖然身材不高大,但憑著意志和毅力每每有好表現。壁山身型好,在日本少有的高大中堅,加上獨特的必殺技,能夠穩定地保護後防。左後衛:松山光-《足球小將》漫畫中,很少有出色的左右後衛,所以在這個陣容中以松山頂上,實力和頭腦兼備,相信能勝任左後衛一職。
  • 這些跨界聯名,可真是打破了次元壁
    這些跨界聯名,可真是打破了次元壁 這是創意廣告的第2040期推送
  • 打破次元壁!人生圓滿系列:當遊戲照進現實,我和愛豆一起玩遊戲
    和愛豆玩同一款遊戲是什麼體驗?在三次元看到熟悉的遊戲和角色是什麼心情?當次元壁被打破,玩遊戲的幸福指數直線上升:看,這就是我跟你提過的那款遊戲!破壁種草必備遊戲,看看這些出圈姿勢,你熟悉嗎? 《集合啦!
  • Lisa代言國服打破次元壁,創意大招?巴黎聖日耳曼也來聯動!
    前段時間荒野亂鬥在國服上線,不僅在騰訊遊戲年度發布會上《荒野亂鬥》成為最靚的仔,而《荒野亂鬥》官方也是相當給力,前有主播大咖頂級流量在線帶團,PDD,大司馬,小團團等當紅主播一起助威,更有「馬屁團」組合快樂組隊。
  • 打破次元壁的《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遊戲還是影視劇?
    理察·巴託(Richard Bartle)曾將玩家分為四類,分別是探索型、社交型、殺手型和成就型。在遊戲中,「探索者」更喜歡跳出常規遊戲方式,發現完成任務的多種可能性,例如找出到達目的地最快捷的路線,或是在獲勝後再嘗試另一種方法等。「社交型」玩家的關注點是「人」(即其他玩家)。
  • 同時期的兩大朝代 漢與羅馬究竟誰更強 《無盡的野望》給你答案
    在這當中有一件非常讓人矚目的事情發生,就是在公元 100 年的時候羅馬派遣使者出訪漢朝,這也是中西方文化首次交往。同時也說明了在西方有著另外一個鼎盛的勢力羅馬的存在。 現在《無盡的野望》遊戲中將同一時期的漢朝和羅馬一同搬進了遊戲,那麼同時期的兩大鼎盛勢力究竟誰在遊戲中更勝一籌呢?
  • 公安民警打破次元壁,亮相「COMICUP26」漫展
    今天下午1時,上海國家會展中心COMICUP26漫展上,上海公安民警與國產策略類手機遊戲《明日方舟》中的陳Sir、阿米婭同框出現在展館,很多漫迷驚呼:「警察蜀黍們徹底打破次元壁啦!」其實,這並不是上海公安與鷹角網絡(《明日方舟》製作方)的第一次合作。
  • 日本打破次元壁的94line!!
    而今天小編想為大家介紹的日本體育界兩位打破次元壁的94年男神!(你猜到是誰了嗎?!)2014年,年僅19歲的羽生結弦成為男單花樣滑冰66年來最年輕的奧運冠軍,首位亞洲男單奧運會金牌得主,史上繼亞古丁後又一位同一賽季實現世界花滑大獎賽總決賽、冬奧會和世錦賽冠軍的大滿貫得主,短節目史上第一位超過100分,自由滑超過200分,總成績超過300分的選手且記錄保持者。
  • 奇彈pro聯名銀魂萬事屋,打破次元壁
    鴻星爾克奇彈系列,彈性十足的黑科技大底,優秀的造型設計,舒適的穿著體驗,收穫了包括我在內的大量粉絲的青睞,現在,升級過後的奇彈pro,帶著銀魂的金時重磅出擊,打破次元壁!傳統休閒跑鞋的造型,前低後高的這麼一個流線型的視覺效果,用到了大量的鴻星爾克的等高線同心圓的符號,鞋面的藍色和鞋帶以及後跟的藍色金色也是代表了金時這樣一個金髮藍衣的人物形象
  • 真人撞臉動漫角色,不靠COS打破次元壁,憑素顏就神似角色本體!
    喜歡二次元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動漫裡頭的角色形象一般總是比現實人物長得更誇張,特別是許多少兒動漫裡的主角,單憑一副長相特異的面孔就為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當下二次元文化也越來越流行,不少年輕人都喜歡通過COSPLAY來扮演自己喜愛的動漫角色!可是大家都知道一組出色的COS作品在服裝要求方面非常高,對於角色妝容的模仿同樣不能含糊。
  • 漢朝和羅馬帝國到底誰更強?雖沒有直接碰撞,但有間接證據證明
    長期以來,中國漢朝,羅馬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四個國家,一直被各國學者普遍認為,這是當時的亞歐四大帝國。而這四個處於同一時代的帝國,到底誰的實力才是第一,其實一直都是很多學者討論的對象。依靠著絲綢之路的開拓,當時的中國和中亞,西亞地區,已經有了交流。漢朝和貴霜帝國之間,就曾發生過一些矛盾,當時的貴霜帝國統治者,試圖迎娶漢朝公主,被班超拒絕後,貴霜帝國派出7萬大軍向西域進軍,最終被班超用計擊敗,從此向漢朝臣服。
  • 動漫人物「神還原」,香克斯十分相似,秋山澪直接打破次元壁!
    導語:我們平時看動漫時,出於對角色的喜愛總會搜集他們的同人圖或者周邊,有的人也通過cos的形式來表達他們對一個角色的喜愛,但是由於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差距其實還是十分大的,就算現在的妝容技術很發達也很難達到「神還原」地步,但是不乏有一些人天生就與很多動漫人物有著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