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是傳統春節習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它紅紅火火、喜氣洋洋,象徵著吉祥,寓意著新年裡的美好憧憬。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過春節貼春聯,在宋初年間演變成一種民間習俗,明清以來流傳到今,正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但隨著傳統文化受現代文化的衝擊、傳統春節習俗在現代人眼中也逐漸寡淡,民眾對春聯知識和張貼技巧也慢慢地丟失殆盡,或視而不見。有些人圖省事,選擇在市場、超市買上一幅粗製印刷的春聯,內容千篇一律,自撰書寫的春聯已是少有。
為了在五花八門、紅火一片的春聯市場中挑到一幅好聯,貼出正確的春聯樣式,以下六種情況,希望大家注意。
春聯,必須是有上聯、下聯和橫批,不然就不是一幅完整的春聯。
橫批就是掛在門楣中間的四字吉語。照古人書寫習慣,四字由右往左書寫,今天也有從左往右排列的,無傷大雅吧,貼在門框上方中間位置即可。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在對聯中,節奏相應、平仄相諧是對聯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平仄,也就沒有對聯。
普通話中,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換句話說,一、二聲是平,三、四聲是仄。但在古四聲中,平聲為平,上、去、入這三聲為仄。
平仄相對,要求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即上聯字是平聲,下聯字就要是仄聲,反之也如此。
貼春聯,一般字數多為單數,單數象徵吉祥。以常見的七字春聯為例,上下聯平仄格式有:
由於對聯和律詩的對仗有繼承演進的關係,對聯也適用律詩的平仄格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實際上並不一定要求上下聯整個對應字的平仄相對,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對即可。
漢字的絕大多數音步為二字音步,或者詞組為二字,所以就在上下聯的第二、四、六字,要平仄相對,十分分明。所謂音步位,是每個音步的末位字。
同時,平仄相對的對聯的,上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下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聲字,也就是「仄起平收」,十分嚴格。
所以,在七字春聯中,看上下聯的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相對,上下聯是否仄起平收,就明了對聯是不是對仗工整了。
不過,並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於對聯行文的句式,還有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領字、專有名詞等的運用,又出現了更為複雜的平仄相對的格式。
上下聯位置要注意
根據古人習俗,上聯要貼在上方位,就是當你面對家門時,上聯貼在你的右手方向,下聯就貼在左方。根據對聯的「仄起平收」的常識,末字「仄」聲字的上聯,貼在門右邊,末字「平」聲字的下聯貼在左邊,都這樣看著比對,就不會再貼反了。
什麼春聯,還要看貼在什麼人居住的屋室或活動場所,比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就要貼在年長老人家的門上;「喜居寶地千年旺,福照家門萬事興」,就不要用在學校、醫院等場所當中;給正在上學念書的青少年,就要貼「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更見得貼切。
春聯如果意思不符,就會貽笑大方。
「二十四,寫大字」,這是流傳百年的民俗諺語,意思是過了臘月二十四,就可以寫春聯了,但什麼時候貼春聯也是有講究的。
從前人一些記載來看,貼春聯最好的時間是除夕下午到傍晚這段時間。除夕當晚,古人都有一個隆重的祭祀儀式,其實貼春聯,也是其中一個程序。因為過了除夕,萬象更新,所以趕在除夕晚上貼好春聯,寓意最好。
現代的除夕當晚,大夥都忙著做年夜飯、看春晚,有的還要祭祀,事情較多,趁著下午晚飯前這段空閒時間貼上春聯,光線也好,應該是最合理的時間了。
「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據傳故事是這樣的:
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丁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大管家忙跟主子解釋:「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她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倒貼福的家丁。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但不是所有「福」字都要倒著貼。家裡的大門和室內的主要房門,都講究貼正「福」,要端端正正地貼,才有「出門見福」「福入家門」的彩頭。
著名作家馮驥才如是說:像時下這樣,把大門上的福字翻倒過來,則必頭重腳輕,不恭不正,有失滑稽;有悖於中國「門文化」與「年文化」的精神。倘以隨意倒貼為趣事,豈不過於輕率和粗糙地對待自己的民俗文化了?
房中屋角或不通暢的地方,福字可倒貼,寓意「福氣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