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民族,馬背上的文化

2021-01-07 鯨螽鯊
圖片來源於網絡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民族。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落統一了蒙古地區的各個部落,建立了蒙古王朝,而「蒙古」也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了民族名稱。

蒙古族長期以來主要從事畜牧業,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隨著後來的時間的推演,商業的進步,馬背上的民族在各項事業中逐漸蒸蒸日上,特別獨特的地理地貌成為人民心中嚮往的地方,不少的遊客朋友不遠千裡前往他們心中的魂牽夢繞的理想之地。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想到廣袤無垠的草原啊,我們就仿佛見到了南北朝民歌《敕勒歌》中所著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場景,這無疑是對內蒙草原的真實寫照了。牧民通常把能否善於騎馬、射箭、摔跤作為鑑別一個優秀牧民的標準。說到內蒙草原,那賽馬就是一項不得不提的活動了,賽馬是蒙古男兒的三技之一,賽馬又分為快馬、顛馬、走馬,是草原牧民最激動人心的傳統活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每年七、八月份間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時,近者方圓五十裡,遠者方圓百裡之外的牧民都會驅車乘馬的趕來參加,參賽的人數不定,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上百人,年齡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賽程不等,有幾公裡和幾十公裡的,可以自身情況參加,終點設在會場。

參賽的男女無論老幼,衣著華麗的彩衣,頭束紅綠綢飄帶,為減少馬的負荷量,馬不著鞍,人不著鞋襪。比賽一般以紅旗或口哨為令,比賽開始,參賽者在眾人的歡呼聲中躍馬競馳,爭先恐後,好不熱鬧,率先到達終點者為勝。比賽結束,會有授獎儀式,取得名次的馬匹和騎手要排列在主席臺前,有專人唱頌讚馬詩,並往第一名的駿馬身上撒下奶酒或是鮮牛奶。

圖片來源於網絡

蒙古族對馬有著特殊情感,乘馬時如同於馬為一體,奔馳在草原上,風度翩翩,性格豪爽,可以從不同視角去感受蒙古騎手們的張揚個性。蒙古族人與馬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因為有他們的身影,草原才會如此妖嬈多姿,才會如此令人心馳神往。

相關焦點

  • 馬背上的內蒙古|草原初探 認識內蒙古馬文化
    圖片來源:劉鯨魚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推出內蒙古馬文化旅遊品牌——「馬背上的內蒙古」,通過定製化馬幫遊歷的體驗形式,串聯當地多元的歷史文化,帶遊客體驗原生態的牧民人家、宴飲、音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奉上一場融合豐富文化內涵的草原深度旅行。
  • 草原旅遊,在巴爾虎你會看到什麼是草原人熱情,什麼是馬背上民族
    ,深深地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熱情和草原馬背上民族的精彩表演。草原人非常熱情,還未到景區內就有大隊的人馬去迎接,到了景區內之後,草原人還會用獨有的下馬酒和哈達來作為隆重的歡迎儀式,草原人非常的豁達,看著面相很威武雄壯,熱情程度也很高,讓我在這個巴爾虎度過了愉快的一天。草原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當然也少不了在馬背上精彩的表演,當地人就將我們帶到了馬之舞的舞臺上去觀看人與馬的精彩表演。
  • 推薦|馬背上的內蒙古·中國馬都錫林郭勒草原行攝體驗之旅
    而有一個民族,他們與生俱來便是伯樂。千百年來,他們深切地懂得馬的價值,通曉馬的語言,貼近馬的靈魂。在他們漫長的遊牧歲月中,馬與他們自身就像水與草的交融,相扶相依,不可分割。這便是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馬背上的內蒙古——2019年十大主題線路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開展「騎著馬兒遊草原」相關馬文化旅遊主題活動。
  • 都知道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馴鹿背上的民族你們知道嗎
    ,馴鹿背上的民族你們知道嗎?但是聖誕老人畢竟只是一個傳說,真正把馴鹿和生活相結合起來的民族是拉普人。蒙古人因生產娛樂打仗都離不開馬而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但是與被稱為馴鹿背上的拉普人則略有不同。據考證,拉普人在血統上既與黃種人無關,也與歐洲人無關,他們的起源是一個謎,有人認為他們是古代一支早已消亡的民族後裔。拉普人靠放養馴鹿為生,與蒙古人不同,蒙古人把馬當作朋友,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還要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而拉普人則是把馴鹿當成主要食物,馴鹿肉營養豐富,馴鹿皮可做成衣服,褲子或者帽子,並且可以作為交換物資的籌碼。
  • 內蒙古草原旅遊,看馬背上表演,拾物倒立飛身上馬,太不可思議了
    我們還可以聽到草原人民唱著他們最獨具特色的蒙古歌曲 將現場的氛圍一下子就提高了起來,而且蒙古歌曲都是非常的正宗的,歌曲的選擇也充滿著亢奮的感覺,歌曲的名字叫做《草原風情》和《馬背上的民族》,在這裡感受到了別具特色的草原風情。草原人民作為世世代代的馬背上的民族,當然也少不了在馬背上的精彩表演。
  • 吉雅《馬背上的薩日朗》首發 民族特色鮮明
    自吉雅新歌《馬背上的薩日朗》上線以來,人氣一路飆升,好評如潮。該歌曲推出短短一個月有餘,在網絡中就創下了驚人的試聽量,並在幾大榜單力壓眾多大牌歌手登頂奪冠。她憑藉清亮純淨、高亢遼遠的演唱風格與颯爽飛馳的獨特風情吸引了眾多粉絲。
  • 中國甘南草原上的騎兵連:「馬背上的吉祥使者」
    中國甘南草原上的騎兵連:「馬背上的吉祥使者」 2017-12-28 14:33: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馬與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不解之緣
    自中國北方民族馴服了馬,便世世代代與馬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歷史長河中,馬始終是遊牧民族生命力的代表,是他們生產、生活中親密的夥伴和助手,也是戰場上生死與共的戰友。正是這種漫漫的馬背生活、艱苦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北方民族剛健的意志,粗獷、豪放的性格,能徵善戰的本領和寬闊的胸懷,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馬背英雄。
  • 鷹圖騰狼文化—草原民族精神核心
    歷史上的突厥民族在北方廣大地區建立強大的突厥汗國,其影響力極大,對北方其他民族及後世民族的影響也非同小可。取代突厥汗國稱雄草原的回鶻汗國亦在《新唐書》中留下了「牙門建狼頭纛」的記載,此與突厥可謂一脈相承,亦是草原民族崇拜狼,以狼為圖騰的文化遺存。
  • 「蒙古族鞍馬文化」:馬背上的金色搖籃①
    蒙古族馬鞍,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遊牧文化的見證。      在草原上,駿馬的地位崇高,抬高了馬鞍的身價,牧人擁有一架馬鞍,就像農民買到一塊地一樣隆重。追溯起來,北方遊牧民族製作馬鞍和裝飾馬鞍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博物館收藏的鞍具中,就有匈奴時期的青銅馬鐙。
  • 閃耀在馬背上的警徽--探訪四川阿壩草原上的騎警
    原標題:閃耀在馬背上的警徽--探訪四川阿壩草原上的騎警 草原鮮花盛開的季節也是狼群出沒的季節,扎西巡邏在牧場中。 四川日報 何海洋 攝  6月20日傍晚,烏雲覆蓋在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鄉上空,大雨將至。
  • 呼斯楞深情演唱馬文化推廣曲《馬背之上》
    蒙古民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譽稱。
  • 蒙古家具 馬背上的民族家具
    每一個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都經歷了複雜而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蒙古族的形成發展同樣經歷曲折。到12世紀初,北方各遊牧民族如匈奴、東胡等在與女真建立的金的長期鬥爭中,終於完成了民族的統一,「蒙古」一詞也因此成了統一後各民族共同體的總名稱。地域決定文化,早期的遊牧生活決定了蒙古族「馬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與此相適應的圖騰崇拜、宗教信仰、日常生活都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點。
  • 川妹子唱紅《馬背上的漢子》:接地氣不是口水歌
    其中,走草原風的《套馬杆》《馬背上的漢子》等曲目,均被大媽們用作廣場舞伴奏。5月6日,唱紅《馬背上的漢子》的遊美靈亮相成都,為將於6月16日在成都舉行的演唱會造勢。讓人沒想到的是,遊美靈竟然是地地道道的成都妹子。而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的她,踏入歌壇的第一首原創作品就是《馬背上的漢子》,結果一炮而紅。
  • 草原上流傳千年的蒙古馬文化——打馬印
    盛夏時節正值牧場水草豐美之時在扎魯特草原上傳統的打馬印活動拉開序幕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視頻 / 2'37" 額爾敦倉是通遼市扎魯特旗烏蘭哈達蘇木黃河圖嘎查有名的養馬大戶,他飼養的100多匹蒙古馬每年能給他帶來超過
  • 「馬」上致富,他們對馬有300多種稱呼
    隨意走進一戶蒙古族人家中,「馬」元素的裝飾品或生活用品隨處可見:木雕或者陶瓷的駿馬擺件,牆上掛著馬頭琴,客廳裡掛著駿馬圖……有些人把祖輩傳下來的馬鞍作為裝飾品,擺在家裡顯眼的位置。「蒙古馬不但是草原上的精靈,也是內蒙古草原文化的靈魂。」
  • 為何內蒙古草原的馬都被烙印?牧民的解釋讓人驚訝,遊客:好殘忍
    相信每一個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旅遊的人,都對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心存敬畏,是的,這裡天然的地貌條件造就了這裡馬背上的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馬,是內蒙古牧民賴以生存的,牧民與馬之間建立了和諧、長久的生存關係,當地的馬都是放養的,所以這裡家家戶戶為了對馬有所區分,於是有了打馬印這個民俗。
  • 淺談馬背上的民族,走近中國馬都錫林郭勒,了解蒙古馬精神
    蒙古族有一個特點,就是離不開馬。他們的祖先曾騎著馬四處徵戰,創造了英雄的業績。他們勞動生產離不開馬,行路離不開馬,就連吃、住、娛樂都離不開馬。蒙古族盛行的體育運動之一是賽馬,歌唱的是駿馬,跳的舞是《牧馬舞》、《馬刀舞》,連最有名的樂器也叫馬頭琴。
  • 海拔4000米草原上「騰飛金馬」 色達賽出新「馬王」
    8月7日,2020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之金馬文化旅遊節——「騰飛金馬」賽馬比賽,在海拔4000米的扎青塘草原舉行。天高雲淡,碧空如洗,在海拔4000多米的扎青塘草原上,各色野花爛漫,色達縣的藏族群眾身著鮮豔的藏族服裝,將各自的帳篷星羅棋布地扎在扎青塘草原上,共同歡慶草原盛會,現場騎手們策馬揚鞭,上演草原上的速度與激情。
  • 馬背上的「綠色守護神」
    8月31日,林業行政執法人員在管理站學習馴馬。; ; 在酸棗梁地區,由於巡查面積太大,隊員人手較少,很多時候,執法隊員們巡查一個點要花上兩個多小時,所以馬對他們來說既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最好的朋友。在隊裡兼職當馴馬師的陳江龍告訴記者,馬的耐力強,性格也比較溫馴,最重要的是通人性。「有時候巡查路上實在是孤單寂寞,我們就和馬說說話。」陳江龍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