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崇明地域特色花卉,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崇明水仙和西紅花兩朵「姐妹花」。崇明水仙是栽培歷史悠久的本土花卉,在國內水仙市場上獨放異彩;西紅花雖屬外來花卉,但經過長時間種植,早已在崇明生根發芽,開出最嬌豔的花朵。近年來,隨著崇明花卉產業的大力發展,兩朵「姐妹花」歷久彌香,品牌美譽度不斷提升。 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吉祥物之一的「夢夢」,造型靈感就來源於崇明水仙。在「夢夢」的故裡崇明,水仙與施家花廂可謂無人不知。崇明水仙是惟一載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名錄的上海本土花卉,是我國兩大水仙品系之一。市面上常見的漳州水仙大多為單瓣品種,而崇明水仙為復瓣品種,還有個很好聽的名字「玉玲瓏」。
崇明水仙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作為商品花卉生產也有100多年。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加上優異的水仙品種 , 使崇明水仙在20世紀30年代初便聞名遐邇。那時由於種植水仙的村民大多姓施 , 因此大家都稱其為「施家花廂」。當時 , 施家花廂種植面積超過500畝 , 銷售的水仙佔上海市場的八成,還銷售到當時的北平、南京、漢口等地,並出口到美國。後來由於戰亂,崇明水仙產業幾度沉浮,一度瀕臨消失。直到改革開放後,崇明人又重拾水仙產業。經過最初曲折的發展,近年來,優質崇明水仙已大量上市,為國內水仙行業注入了新活力。 談起如今的崇明水仙種植,離不開崇明百葉水仙花專業合作社的孜孜以求。合作社總經理施豪出身水仙世家,從曾祖父開始就是花農,到他已是第四代。他和弟弟從懂事起就開始幫著父母種花、採花、扎花,如今,更是致力於重振施家花廂昔日的輝煌,將水仙花生產做得風生水起。 施豪的水仙從業路,還要從2002年講起。當時,國內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帶動了綠化工程行業,施豪和他的父親施克松創辦了綠化公司。有了一定積累後,施家父子回到崇明,一心想重拾水仙產業。可在當時,崇明水仙只有零星種植,難覓芳蹤。於是,父子二人從收集種源開始,花了3萬元,從10多戶散戶手中收集了2500斤種球。 當時村裡許多人笑他們「傻」,因為在這之前很多農戶嘗試種植水仙都以失敗告終,引進的外地品種又水土不服, 種球總是長不大,而本土品種很多又都消失了。當時,甚至有一些專家也為崇明水仙的發展判了死刑。為了保留崇明水仙僅有的一點種質資源,也為產業發展留下希望,施豪和父親從3畝地開始育種擴繁,到2007年擴展到8畝。當年,縣林業站在一次走訪中發現了施家在種植繁育水仙花,在調研後撥了4萬元經費,支持他們的水仙保育工作。於是,施豪建設了溫室開始設施栽培,發現水仙長勢喜人。同時,他和父親還專程去漳州同當地花農交流種植經驗,經過整理,吸收形成了一套適合崇明水仙栽培管理的技術模式。看到收穫的水仙球能長大,施豪開始思考如何規模化發展,復興祖業。 2009年,施豪投資300萬元新建了一處水仙花基地,2010年被列為區域特色產業項目,種植規模擴展到110畝。2013年和2015年的產業項目,又使整個基地迅速擴展到260畝,至今已發展到500畝。這幾年的快速發展讓施豪深感搭上了崇明發展的順風車,帶著他不停往前跑。他常說的一句話是:「與爺爺那個年代相比,我們真是遇到了好時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政府為我們打造了很好的平臺,積極參與各地農產品展銷會,為產品銷售和品牌建設提供了很大幫助。」2011年,合作社生產的水仙開始上市。當時市面上佔絕對優勢的是漳州水仙,如何推廣銷售崇明水仙成為擺在施豪面前的最大問題。經過調研,他決定利用上海長江隧橋通車後上海和崇明的距離優勢,採取以質取勝的策略來贏得市場。「我們可以將含苞待放、狀態最好的崇明水仙及時投放到市場。」施豪說。從最初尋找經銷合夥夥伴,到2015年在上海龍大花卉市場設立第一家崇明水仙批發店,百葉水仙花專業合作社的客戶、品牌、技術等逐漸穩定下來。 目前,百葉水仙花合作社的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是走批發市場的大眾化產品;一類是走零售市場的高端禮品花。相比批發價十幾元一盆的大眾化產品, 價格高達幾百元一盆的禮品花利潤更高且供不應求,目前市場上沒有銷售,只能在基地預訂。去年,僅禮品花銷售額就達到300萬元。今年,施豪準備對禮品花從底座、花盆到開花株的產品外觀申請專利。生產水仙商品球需要3年時間,在施豪看來,沒有十幾年生產技術的積累,很難做到規模化生產。「有的客戶一個訂單就有近20萬元,有的客戶對開花日期都有明確要求,必須要大年初一或初二開花。」施豪說。目前,百葉水仙花合作社對水仙的花期調控技術已非常成熟,以去年北京世園會為例,他們成功在5月2日評審當天,讓展品實現了80%開花的最佳狀態。 為了進一步豐富品種,施豪與上海交大農學院合作,引進了多個洋水仙品種進行試種。同時,與落戶崇明的荷蘭球根花卉企業開展品種和技術方面的交流。如今,合作社開始帶動周邊農戶生產,希望共同做大崇明水仙產業。 施家花廂和崇明水仙的復興之路現在仍處於起步階段,有不少水仙花的忠實擁躉一直在鼓勵施豪和他的父親。一次,有位頭髮花白的老人一大早趕來買水仙 , 談起原因 , 她說:「我媽媽90多歲了 , 一直記得施家花廂 , 就想聞一聞幾十年來沒有聞到的水仙花香。」西紅花,一個看起來有些陌生的名字,但說起它的別名藏紅花,更為人熟知。西紅花是一種名貴的中草藥,原產於伊朗和歐洲,經由西藏傳入我國,故有藏紅花之名。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西藏並不出產西紅花,全國約七成的西紅花都產自崇明。作為國內最大的西紅花產業基地, 崇明和西紅花結緣已久,規模化種植已有30多年的歷史。西紅花種植十分講究,適宜在冬季氣候溫暖、生育期有適當降水量、後期氣溫緩慢上升的環境中生長,而且生長環境不能有任何汙染。崇明絕佳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西紅花的繁育,早在20世紀60年代便有引種。在崇明,西紅花種植一般是11月底球莖入土進行大田種植,經過180天田間管理,次年5月將球莖從土中挖起轉移至室內,在控溫控溼條件下繼續培育。崇明生產的西紅花,色澤光亮,花絲較長,西紅花總苷含量比進口產品高出一倍以上, 是上海市特色道地藥材,是崇明品牌農產品之一。 在崇明西紅花種植企業中,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堪稱佼佼者。在上藥公司建設鎮基地的西紅花文化展示廳內,靜靜陳列著西紅花原產地、歷史記載及藥用價值、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以及產品開發等信息,堪比一座小型的西紅花博物館。很多來到崇明的人,都是在這個展示廳內進一步認識和了解西紅花。談起上藥與西紅花結緣的歷史,基地技術及項目管理經理蘇登科介紹說,1979年,上藥公司從日本引進西紅花球莖取得成功,拉開了國內種植西紅花的序幕。公司完成的西紅花栽培及種球復壯技術,曾獲得198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0年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30多年來,上藥公司先後承擔了崇明西紅花種植及加工、花絲統購、農戶技術輔導等一系列科研及推廣工作。通過「公司+農戶」的管理模式,不斷提升標準化管理水平,積極推廣種植新技術,並常年與農戶籤訂收購協議,先後帶動2500戶農戶種植西紅花,合計種植面積近2000畝,最高產量曾佔全國產量的80%以上。西紅花花絲加上種球的收入,每畝可達3萬元,遠高於一般經濟作物,已成為崇明名副其實的「致富花」。 近年來,由於農戶種植產品品質參差不齊,上藥公司先後在崇明建設鎮、廟鎮建立標準化種植加工示範基地250畝,標準化栽培房5000平方米,配備完善的機械化種植設備、烘乾設備、倉庫設施等,為西紅花的標準化種植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上藥公司已形成了「公司+示範種植區+農戶+科研」的運作模式,公司提供對下屬收購站及示範農戶的技術培訓與指導,監管生產, 統一收購、加工、儲藏、銷售產品。同時,還承擔了新技術研發、推廣、示範等任務,積極帶動農戶擴大種植規模。 為了加快行業標準的建立,上藥公司通過物聯網技術開發了溯源系統來保證產品品質。「這套系統就相當於給每家種植戶辦了一張『身份證』。掃描『身份證』信息,就可以確認種植戶信息和花絲等級。產品包裝也有溯源二維碼,可以查到種植、採收、加工等信息,只有達到標準的產品才能最終流向市場。」 蘇登科說。未來5年內,上藥公司計劃建成示範基地400畝,配套設施8000平方米,力爭年自產西紅花1000千克,收購2000千克,形成3000千克的產業規模,實現基地產值上億元。同時,加強科研投入和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成為集西紅花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領軍企業。 前幾年,崇明西紅花在國內市場上「一家獨大」,產量最高時可佔到國產西紅花的90%。最近幾年,由於西紅花在浙江、安徽等地陸續規模化種植成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面對市場新形勢,崇明西紅花種植戶聯合企業和科研機構,探索新的種植和營銷模式,開發西紅花大米,製作西紅花崇明糕,研製西紅花面膜等,不斷解鎖西紅花新的打開方式。由上藥公司開發的藏紅花面膜目前已推出6款,問世至今市場反應很好,面膜生產線一直處於加產狀態,去年銷售額已達2000萬元。「崇明西紅花產業優勢突出,要使其有更大影響力,就要進一步打響品牌,延伸西紅花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崇明西紅花的美譽度。」蘇登科說。
交一個工作生活的幫手,開一扇了解崇明的窗口,多一條喜歡小島的理由
美圖、美文投稿請發送至郵箱:cmxwb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