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凌晨,「嫦娥5號」返回器成功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為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任務畫上圓滿的句號。該消息一經公布,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這次外界最關注的莫過於,中方返回器帶回的1.73千克月壤。
據悉,這次「嫦娥5號」著陸地點位於月球風暴洋呂姆克山附近,這是美國和蘇聯的探月器都不曾涉足的區域。根據繞月衛星遙感數據,該地形成的歷史約有13到20億年,與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約42到43億年的年齡差距巨大。
對探索月球的成因,尤其是驗證「大撞擊說」和「巖漿洋假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早在長徵五號升空之際,NASA就發來祝賀,不過剛剛祝賀完畢,美方就開始要求中方「共享」數據。可能是礙於超級大國的面子,NASA的口氣較為委婉。
相比之下,路透社的提問則簡單粗暴得多,其直言不諱地問道,「中方是否會把月球取樣的樣品分享給NASA」。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當即表態:首先,外太空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中方將嚴格遵守《外空條約》。
其次,中國政府願意與全球各國志同道合的研究機構或科學家共享月壤和相關數據。不過,由於美國國會已在2011年通過了「沃爾夫條款」,該條款嚴重製約了NASA等美國官方科研機構與中國科研院所的交往。因此NASA能否如願,取決於白宮的政策。換言之,輪到川普做選擇了。
在遏制中國科技崛起方面,美方向來無所不用其極,1994年,白宮以國際空間站有「軍事用途」為由拒絕中國加入。本世紀初,白宮又以共享GPS部分數據為條件,威逼利誘歐洲將中國踢出「伽利略」導航系統。2019年10月,白宮又用籤證手段讓中國科學家缺席國際宇航大會。
風水輪流轉,如今輪到美方有求於中方。儘管有太多不愉快的經歷,中方還是願意與美方展開互利共贏合作,充分展示出中國的大國風度和中國科研人的自信。美方的技術封鎖和歧視,根本無法阻擋中國空間技術的崛起,其若執意閉關自守,反而會加快其領先優勢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