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要為一個非常常見的多音字的讀音問題「糾結一下」,這個常見字就是「的」,怎麼樣,這個字是不是足夠常見,甚至可以說屢見不鮮。在我們現在讀的每一篇文章中,都必然會見到「的」字,而且,不是一次兩次出現,可能會十次二十次地出現。就在這一段話中,就已經有若干處「的」出現了。
那麼,這個「的」字有幾個讀音呢?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四個讀音。
最常見的就是讀輕聲的助詞「的」。
其他的三個分別讀dī,比如,我們最熟悉的「打的」;dí,比如,我們熟悉的詞語「的確」;dì,比如目的,眾矢之的。
以上四個讀音,大家都比較熟悉,具體到某個語境中,似乎也不難區別。但是,如果我問您,在辛棄疾的名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馬作的盧飛快」中的「的」讀什麼讀音呢?您很可能會一愣。
不但您會一愣,就是語文老師也會糾結,不但語文老師會糾結,就是語文教材也會糾結。
比如,同樣都是部編版的初中語文教材,同樣都是2018年12月第1版,但是在2019年1月第1次印刷和2019年12月第2次印刷中,兩個版本關於「的盧」的「的」注音就不同。
謂予不信?請看下面的兩幅圖片.上圖為部編版九年級下冊2018年12月第1版2019年1月第1次印刷,下圖為2018年12月第1版2019年12月第2次印刷。
前一幅圖注釋的是二聲 dí,後一幅圖注釋的是四聲dì,哪一個是對的呢?您可能會說,哪一個在後哪一個對?
為什麼後面的一定就對,前面的一定就不對呢?而且,即使是後面的對,前面的不對,那修改的理由又是什麼呢?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這才是學習應有的樣子。
我們先在網絡上用常用的工具書「漢典」查一下。
這裡的「的盧」的「的」注音就是四聲,而不是二聲,那麼,是因為漢典中這樣注釋了,於是部編版的教材就這樣修改了嗎?顯然不足為據。因為網絡工具書也有很多時候並不靠譜。
既然是文言中的字,那麼,就應該查一查古漢語的工具書中如何說。
在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五版)中,對「的」字的解釋如下:
(註:因為原書中這個字正好趕上頁碼變換,所以我用做圖工具把兩張合為一張了)
原來,「的」的最初讀音是dì,本義是「鮮明,鮮亮的樣子」,比如「朱唇的其若丹」(宋玉《神女賦》),「渠荷的歷」(周興嗣《千字文》等等,鮮亮的色彩都可以用「的」來表示。
至於「的確」的二聲,「打的」的一聲,乃至助詞「的」的輕聲,都是後來的讀音。但又不能據此就證明「的盧」的「的」必然讀「dì」。
再查其他的工具書,又透露了新的消息。
在商務印書館更大型一點的工具書《古代漢語詞典》中,有這樣的注釋:「白色。《周易·說卦》:「其於馬也,……為的顙。」在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力古漢語字典》中也有這句話的引用。
(註:上圖為《古代漢語詞典》中關於「的」的解釋)
(註:上圖為《王力古漢語字典》中關於「的」的解釋)
兩者的差別在於《古代漢語詞典》認為「鮮明」是本義,而「白」是引申義,而王力《古漢語字典》認為「白」是本義,而「鮮明」是引申義。
不過,不管如何,這兩天本工具書關於「的」的注釋中都透露出來了與「馬」有關的信息來了。
再回過頭來,查一查「的盧」馬到底怎麼的一匹馬。百度百科中的解說如下(有壓縮改編):
「的盧」原為劉表手下降將張武所有,後來張武造反,趙雲斬張武奪馬,劉備想要將這匹他認為「極其雄駿」的千裡馬送給劉表作為報答。但劉表謀士蒯越認為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的盧』,騎則妨主。」於是劉表又趕緊找藉口把這匹馬送還劉備。
後來,劉備在遭到蔡瑁陷害,騎著的盧逃跑時,前有寬闊數丈的檀溪,後有追兵,想起來的盧妨主的說法,大叫:「的盧,的盧!今日妨吾!」哪成想,那馬忽然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越三丈,飛上對岸。後來,劉備把這匹馬贈送給龐統,但是龐統卻無福消受,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從此後的盧馬也失去了蹤跡。
除了三國故事中這段神跡,讓的盧馬名聲大噪之外,辛棄疾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也使得的盧馬的更加聲名遠揚。
說完了「的盧」馬的傳奇故事,回到的盧馬的得名上來。
《康熙字典》中關於「的」的注釋中說:
又馬名。【易·說卦】其於馬也為的顙。【註】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爾雅·釋畜】作馰。
這與前面「的盧」的故事中關於的盧馬的得名相互印證。可見,「的盧」之「的」最初就是「白色」的意思。就是因為這匹馬的額頭前有白色的毛而得名。
《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伯樂《相馬經》曰:「馬白額入口至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兇馬也。」
《相馬經》中的這段說法再次印證了「的盧」馬名稱的來歷,和額前的那撮白毛有關。因為「的盧」馬之「的」要解釋為白色,所以,其讀音也應該是四聲dì,因為只有在這個讀音下的義項中「的」才解釋為白色。
以上關於「的盧」馬的得名與教材中對的盧馬的特徵的注釋完全吻合,教材中的注釋應該來自於以上內容。不過,部編版教材在最初注音的時候沒有注意到音義結合的問題。
馬作為一種常見牲畜,其與先民的關係,比我們今天想像的還要緊密得多得多。我們今天統稱為「馬」,大多數人充其量還因為古代名人故事,知道了諸如「烏騅」「赤兔」「汗血」等有限的幾匹名馬的稱呼,但實際上在《詩經》中,關於馬的不同稱呼,就有幾十上百種之多,今天帶有「馬」字旁的字絕大多數與馬有關,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不帶馬字旁的字,也與馬有關。
比如:
以毛色命名的馬:
騂 xīng :赤色的馬。
驪 lí :純黑色的馬。
騅 zhuī :青白雜色的馬。
……
還有一個馬的某各部位特徵命名的馬:
驤 xiāng :後右蹄白色的馬。
馵 zhù :後左腳白色的馬。
魚:兩眼白色的馬。
……
除此之外,還有以品種性質,使用功能等等來命名的馬。
「的盧」馬正是以馬的局部特徵來命名的。這裡的「的」是「白色」,而「盧」通「顱」,就是頭顱的「顱」。前面引用《易經》中的「的顙」的「顙」就是「額頭」,也與「顱」有關,所以「的顙」就是「的盧」。
可能很多人讀到此處,覺得費了這麼大的勁兒去弄清楚「的盧」之「的」到底是讀二聲還是四聲,這個事兒不值得。教材上怎麼注就怎麼讀就是了,只要記住了,考試不丟分就行了。再說了,讀二聲和讀四聲有啥關係,還不都是劉備騎的那匹馬,大家都知道咋回事。
其實不然,我們對一件事,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語文老師的教學尤其如此,不能只是簡單直接地告訴學生一個字讀什麼,甚至也不能只是告訴他們去查工具書弄清楚某個字讀什麼,而要引導他們學會正確使用工具書,學會掌握漢字的路徑和方法,由此深入體會關於學習一個漢字為什麼非要至少做到音、形、義三結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