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甲」機器人樂隊:技術、藝術與文化傳統「琴瑟和鳴」

2021-01-09 清華大學新聞網
「墨甲」機器人樂隊:技術、藝術與文化傳統「琴瑟和鳴」

走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一間開放的教室,三位與人類身高相仿的機器人演奏者或執竹笛,或抱箜篌,或依排鼓,安靜矗立。「他們」身邊,幾位同學和專業演奏師正進行進一步調試。而在另一間房間,工作人員正在搭建舞臺和音響、燈光設備,為機器人樂手在清華大學108周年校慶期間的登臺亮相作準備。

「墨甲」中國風機器人樂隊項目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聯合發起,融合了智能與交互技術、雕塑藝術、音樂藝術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團隊成員涵蓋計算機、機械工程、造型雕塑、音樂作曲、歷史文化等多元專業背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米海鵬、王之綱分別擔任製片人和導演,畢業於清華大學的胡天健、張升化和中央音樂學院的胡驍陽分別擔任技術、造型結構和音樂編曲總負責人,美院學生畢然進行服裝設計,未來實驗室交叉學科學生姚智皓、孫啟瑞、魯曉薇等負責機器人技術開發。

該項目於2018年暑期立項啟動,2019年清華大學108周年校慶期間於美術學院實驗室首次對外演出。此外,「墨甲」機器人樂隊還受邀參與清華大學新版海外宣傳片的拍攝,並將於5月底登上中央電視臺《機智過人》節目第三季的舞臺。

做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機器人

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米海鵬本科與碩士分別就讀於清華物理系和電子工程系。2012年在東京大學電氣工學專業留學期間,他就參與了世界第一個搖滾機器人樂隊的研發工作。「當時很感興趣,可以把機器人技術應用在完全不同的領域。」米海鵬說。但相比於搖滾音樂,他更偏愛有韻味、有意境的中國傳統音樂,而彼時國內還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和應用創新。從那時起,米海鵬就萌生了做「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機器人」的想法。

「墨甲」機器人造型結構總設計師張升化在2012年還是清華美術學院雕塑系的一名本科生,尤其擅長以傳統木製結構製作複雜精巧的動態雕塑。他在碩士期間的作品《棲梧》靈感即來源於「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的中國物語,在第四屆中國雕塑大展中榮獲「中國雕塑藝術大獎」。

在「墨甲」項目之前,張升化也曾進行過機械臂彈琴等音樂機器人實驗嘗試,與回國後來到清華美院任教的米海鵬一拍即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計算機系和新聞與傳播學院聯合培養的信息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李佳音由米海鵬直接指導,主攻工業設計方向,她受導師邀請也加入了這個項目。三人在一系列初步探索後確認了「墨甲」項目的可行性,於2018年夏正式立項並高效推動。

經過半年多的研發,即將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墨甲」機器人樂隊由玉衡、瑤光、開陽三位「樂師」組成,分別演奏竹笛、箜篌、排鼓三種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其中,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箜篌曾一度面臨失傳,在20世紀80年代被我國專家創造性復興,極具欣賞價值和歷史意義,如今,機器人也參與進其傳承推廣的重任之中。現階段三名機器人樂手的單獨調試都已完成,正在進行硬體、音準和協同配合的進一步優化。

跨學科的交叉碰撞與多元融合

「墨甲」項目團隊在立項後不斷擴大,更多具有不同專業背景並對音樂機器人這一創意興趣濃厚的學者、藝術家和學生加入進來。多元融合的團隊提供了多樣的技能和思維,也在術業專攻的交叉碰撞中積極協作、彼此互助。

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的胡驍陽是項目的音樂編曲負責人,三位機器人樂手的所有演奏曲目都來自他的原創,而他的作曲工作全程與機器人的技術開發緊密配合。他介紹說,儘管人類竹笛演奏者可以通過循環呼吸的專業技法延長演奏氣息,口腔中氣壓、氣流仍會發生一定變化,而機器人樂師的氣流通斷可以任意調節,無此顧慮。不過另一方面,目前機器人樂師還無法模仿人類的口型變化、舌頭擾動等技法。因此,所有曲目都要在機器人樂手技術性能的深刻理解基礎上,為其「量身定製」。

作為藝術出身的雕塑家,張升化也提到交叉學科團隊對其工作帶來的改變。作為藝術出身的雕塑家,他在過去動態雕塑的製作中曾經面臨許多技術上的困難,有時只能另尋其他途徑實現運動效果,會花費大量時間。而在米海鵬和技術負責人胡天健的配合和支持下,技術的阻礙被大大減小了。

藝術機器人的想像源遠流長

除了多元學科技術、藝術的水乳交融,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是「墨甲」項目的另一大特色。

據米海鵬介紹,「墨甲」的名稱在項目啟動便已確定,英文名稱為「Mo Ja」。「墨」代表諸子百家中最重視工程技術的墨家學派,「甲」則代表起源於墨家、在中國傳統中流傳已久的木甲文化。與項目名稱相比,三位機器人樂手的命名則花了更長的時間。團隊曾考慮過五行學說、歷史人物傳說、古典詩詞等等,最終討論確定出「玉衡」「瑤光」「開陽」三個名字。

三個名字都來自於北鬥七星的星宿名,七星中另外四星為樂隊留下了擴展空間;三個詞語英文對應較好,便於向海外宣傳推廣;而「墨甲」團隊每一次試演奏的曲目都是《小星星》,這一獨特經歷也為三個名稱平添妙趣。「衡」本身有「橫簫」之意,與竹笛意象相符,「開陽」與「瑤光」同樣分別與排鼓「擊之響亮,不下鳴鼉」的陽剛雄健和箜篌「崑山玉碎,芙蓉泣露」的陰柔婉約氣質契合。

為了「墨甲」項目,團隊成員在本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基礎上加強調研和學習,聽民族音樂,讀相關文學作品。《列子·湯問》一書中曾記載了工匠偃師以木製作歌舞藝人的科學寓言,人偶「領其顱,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給團隊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藝術機器人的)這類想像源遠流長,而我們希望能夠傳承這一脈絡。」米海鵬說。

此外,中國傳統樂器中以單字為名的一般是本土樂器,如鼓、笛;以雙字為名的樂器一般傳自西域,如琵琶、箜篌。而「墨甲」樂隊中兩者都有,也繼承了長久以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之義。

藝術的溝通形式富於溫度

「我們最大的特色是團隊中藝術家比技術人員多得多。」米海鵬介紹說。目前,國內的表演機器人最為先進而有代表性的是常在春節聯歡晚會上現身的跳舞機器人,以及各大科技館常常出現的演奏號、銅管等西洋樂器的機器人。在團隊看來,與這些機器人呈現技術的目標相比,「墨甲」項目更加強調對藝術品質的追求。

「人在欣賞藝術的時候,感受來自於多方面,我們不會在評價音樂家的時候只說他演奏得很準,」米海鵬說,「我們試圖讓技術與藝術處在平衡位置,不去刻意突出技術的強大,而是特別追求呈現的藝術效果。不僅是能夠吹響、吹對,還強調造型、動態夠不夠優美,服裝是否符合自身的氣質,演出舞臺配合是否與整體配套。不是在完成機器人後再添加藝術效果,從一開始,這些元素就是完整、和諧、一體的。」 因此,對於進一步的拓展空間,「墨甲」團隊也會基於表演均衡的考慮,不會盲目增加機器人樂手和樂器的數量。

對於「墨甲」團隊來說,機器人不僅僅是機器人,不是壞了就可以扔掉,更是三位朋友,是「沒有生命的生命」。「我們不太喜歡用更新、升級這樣的詞描述他們,他們永遠也不會淘汰,儘管未來可能會老了、過時了,但他們本來的樣子永遠會被紀念。」米海鵬說。

通過機器人樂手的開發和推廣,「墨甲」團隊想要傳達對於人和機器人關係的深入思考。如今,機器人出現在很多人的生活中,與人的主要關係是服務和被服務,被看作沒有感情的助手甚至奴隸;在另一個極端情況中,人們擔憂機器人取代人的工作、讓人丟掉飯碗。「但人和機器人之間關係的可能性是多樣的,為什麼機器人和人不可能和諧相處?」米海鵬說:「藝術是很好的形式,能讓人感受到溫度,可以化解機器人可能帶來的恐慌。人與機器人的溝通在未來是很重要的,而這方面我們可能是先行者,希望做一些思考和探索。」

另一方面,「墨甲」還可以成為溝通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機器人代表著科技感,受到年輕人喜愛,而傳統文化可能不那麼受年輕人的歡迎。我們希望激發起年輕人對傳統的興趣,用科技感傳遞傳統文化。」米海鵬說。

 文字採寫:梁樂萌
圖片設計:宋晨

視頻製作:清華大學電視臺
編審:盧小兵 程曦 張歌明 張莉
欄目統籌:程曦

相關焦點

  • 中國風機器人樂隊「墨甲」:科技與藝術如何「琴瑟和鳴」
    樂隊中有「玉衡」「瑤光」「開陽」三名機器人「樂手」,分別演奏中國傳統樂器竹笛、箜篌和排鼓,身著中國傳統服飾的它們,在燈光映襯下默契合奏。  【解說】日前,「墨甲」中國風機器人樂隊項目總負責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米海鵬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幾年前,他曾參與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樂隊的研發工作,這讓他萌生了打造中國風機器人樂隊的想法。
  • 清華打造 全球首支中國風機器人樂隊墨甲對外亮相
    清華美院打造全球首支 網友:優秀4月27日,在108周年校慶之際,清華大學打造的全球首支中國風機器人樂隊對外亮相,它的名字叫「墨甲」,含三位機器人樂手,排鼓「開陽」、竹笛「玉衡」和箜篌「瑤光」。衣袂飄飄的三位機器人帶來首演,在清華園演奏舞臺音樂劇《墨甲幻音》。
  • 清華機器人都開始組樂隊了!研發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供圖  機器人可以寫詩、可以唱歌、可以畫畫……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人工智慧已經越來越深入地介入到人類的生活中。現在,機器人開始組樂隊了。  這樣一個樂隊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日前,記者和「墨甲」樂隊首席科學家、清華美院信息藝術設計系副教授米海鵬聊了聊。「墨甲」樂隊演奏畫面。
  • 文化| 玉屏簫笛:一簫一笛琴瑟和鳴
    文化 | 玉屏簫笛:一簫一笛琴瑟和鳴 2020-12-17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高爐、墨甲機器人……服貿會首鋼園亮點提前看
    8月20日,看看新聞Knews記者從首鋼園獲悉,在本屆服貿會上,首鋼園將在文化服務和冬季運動專題展區分別設置展臺,展示文化與體育、科技、金融、消費等產業融合,公共文化服務配套並行發展的多業態發展模式。下午,看看新聞Knews記者走進首鋼園,看到以工業遺存保護改造後的三高爐,已華麗轉身成為高端秀場、展覽中心。三高爐一層為商業空間,入駐全民暢讀藝術書店、墨甲機器人劇場等項目。
  • 讓文化與科技交相輝映
    會上,作為北京城市復興新地標的首鋼園將在文化服務和冬季運動專題展區分別設置展臺,展示文化與體育、科技、金融、消費等產業融合的多業態發展模式。據介紹,在本屆服貿會文化服務專題展區,首鋼園將布置三高爐模型,通過大屏幕展現首鋼在打造精品文化與工業美學交織的創新做法,依託悠久歷史文化資源,融合獨特的重工業風,邀請墨甲機器人、穿越機等企業帶來現場科技互動體驗環節,為公眾打造以文化科技產業互融的創意空間。本次服貿會上,北京不讓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將舉辦小型室內穿越機競速邀請賽,並設立互動體驗區。
  • ...好遇見你:美團全國首家智慧門店、全民暢讀藝術書店、墨甲機器...
    全民暢讀藝術書店、 小米旗艦店、 墨甲機器人劇場 全民暢讀藝術書店位於首鋼園三高爐,擁有得天獨厚的工業風, 此外,將墨甲機器人劇場、小米旗艦體驗店、吃讀時Lab等多種業態進行有機融合,給用戶帶來書店文化空間的全新體驗。
  • 總覺得別人很幸福,自己很委屈,如何才能讓你的家庭「琴瑟和鳴」
    家族有家族的傳統,家庭有家庭的傳承,一家人首先要三觀一致,就是要有家風傳承。然後有共同發展目標,就是要有家庭夢想。古人有語:「琴瑟和鳴」,是指琴和瑟兩種樂器一起合奏效果非常好。比喻夫妻情篤和好。這種「琴瑟和鳴」的感情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
  • 《琴瑟和鳴:樂震文 張弛聯展》在滬開幕
    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27日電(李佳佳 徐明睿)9月25日,「琴瑟和鳴
  • 12月聖誕節,暗香瀰漫,桃運飆升,淺笑而安,琴瑟和鳴,百年好合
    導語:12月聖誕節,暗香瀰漫,桃運飆升,淺笑而安,琴瑟和鳴,百年好合金牛座爭強好勝的勝負欲你需要適度控制,沒有必要事事都要爭輸贏。12月聖誕節,暗香瀰漫,桃運飆升,淺笑而安,琴瑟和鳴,金牛座百年好合。工作方面,工作方面比較平穩,暫時表現機會不明顯,可以將手頭上的瑣事一件件處理完畢,也能夠減輕自己前行的負擔。
  • 遊蘇州耦園,聽耦園主人的琴瑟和鳴
    「耦園」不是「藕園」,是「偶園」,清朝同治年間,園子的主人是沈秉成(安徽巡撫),園內住著一對佳偶(沈秉成、嚴永華),他們是一對神仙眷侶,夫妻恩愛、琴瑟和鳴、佳偶天成,所以取園子名為「耦園」。大門從他給園子一些建築的取名上,也顯示出不張揚、歸隱田園的心態,像城曲草堂、織簾老屋,用「草」和「織」,無不透出期待田園生活之意。
  • 2020世界機器人大賽落幕 中鳴超級軌跡賽深受青少年歡迎
    12月3日,2020世界機器人大賽在禪城佛山敲響競賽戰鼓,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與地區共兩萬餘名選手在佛山潭州國際會展中心進行各項機器人大賽同臺競技!騰訊視頻、虎牙直播、鬥魚直播、企鵝電競、B站直播等對賽事盛況進行現場直播及專訪報導。中鳴機器人作為技術支持單位,協辦本次世界機器人大賽超級軌跡賽項。
  • 12生肖中,3對神仙眷侶的生肖組合,難捨難分,琴瑟和鳴
    而愛情,往往就不再是一人獨大,不能再任性而為,畢竟想要有趣的靈魂伴侶,那對方肯定不是木偶,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這樣的生活才更有滋味,而愛情也會更長久。愛情也很奇妙,有的人明明性格很好,可湊在一起彼此總是互相生厭,每天吵不完的架。還有的明明周圍人覺得他和她根本不適合,可他與她卻活出了令人羨慕的甜蜜日子。
  • 12月下旬,我如星,君如月,比翼尋良緣,琴瑟和鳴,情動餘生
    十二月底,我如星辰,君如月,獅子座對舊愛的思念從未改變,比翼尋良緣,琴瑟與鳴,情動餘生。摩羯座摩羯性格內斂,處事特別低調,喜歡獨來獨往,他們很少游離於社會圈子之外,所以在我們眼裡,摩羯是一種非常冷淡的人,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做事很受人尊敬,甚至達到了人人都認為摩羯是非常冷淡、非常現實的類型。
  • 煙霞紛飛蝶輕舞,琴瑟和鳴風婉柔!
    煙霞紛飛蝶輕舞,琴瑟和鳴風婉柔。相視笑,幾回眸。波光瀲灩蕩輕舟。一別千裡難相聚,獨賞春光幾縷愁。彩蝶雙舞花間戲,鶯燕和嗚樹下旋。雲淡淡,水潺潺。風光旖旎憶嬋娟。幾回魂夢常相見,猶醒憑欄望遠天。
  • 未來15天,桃花重開,琴瑟和鳴,舊情難卻的星座,再牽舊人手
    未來15天,桃花重開,琴瑟和鳴,舊情難卻對於愛情至上的雙魚座而言,愛就愛了,如同大海般深不可測的愛情,密不透風,完全把所愛的人困在原地。不知不覺中,把身心都奉獻給對方,親身去體驗愛情帶來的傷害,會為對方難過而難過。擁有濃厚的同情心,心地善良,對於感情,還格外的心太軟。
  • 知否知否:終於等到小六的顧二叔上線,預告看了好幾遍,琴瑟和鳴
    知否知否:終於等到六姑娘與顧二叔,預告看了好幾遍,是琴瑟和鳴。自從趙麗穎與馮紹峰的結婚官宣一出,這部兩人婚後攜手的首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就成了影迷們最期待的劇了,預告片都看了好幾遍,就是沒能等到正片出場,實在是傷心。
  • 清華大學為《神都志·應天長歌》國風機器人演出多次發文點讚
    清華大學官網新聞截圖清華大學與洛陽文保集團微博互動本劇由洛陽文保集團和清華美院交互媒體研究所統籌,墨甲機器人團隊、竇輝視覺工作室和葉楓工作室共同製作。潘滬生接受採訪作為全國首部機器人舞臺劇,《神都志應天長歌》國風機器人演出以全國首創的多款音樂機器人為主演,充分利用聲、光、電等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手段,與真人表演相結合,創新演繹大型國風音樂機器人科技舞臺劇。演出講述了一位古代匠人打造機甲偶人,為武則天登基大典獻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