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萬
摘要:二戰期間,美國研製了新一代的M3衝鋒鎗,並迅速大量裝備部隊,為什麼美軍用M3衝鋒鎗淘汰了戰前就已經裝備,而且性能還不算落後的湯姆遜衝鋒鎗?
二戰期間,美國研製了新一代的M3衝鋒鎗,並迅速大量裝備部隊,為什麼美軍用M3衝鋒鎗淘汰了戰前就已經裝備,而且性能還不算落後的湯姆遜衝鋒鎗?
湯姆遜衝鋒鎗於1920年誕生,在二次大戰期間,湯姆遜衝鋒鎗生產總數達到了140萬支。由於製造工藝和材料的原因,湯姆遜衝鋒鎗的空槍重量就有近5公斤,再加上一個100發的彈鼓,全槍十分沉重,不便攜帶。除重量外,彈鼓裡的子彈還會在運動時發出響聲,在戰場上容易暴露位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湯姆遜衝鋒鎗彈鼓複雜的裝填方式。湯姆遜衝鋒鎗如果想要安裝或更換彈鼓,都需要特製的工具。另外彈鼓內置的彈簧,也需要專用的工具將彈簧加強到足夠的張力才能正常使用。所以,該槍結構複雜,成本又高。
1941年6月,美國兵工總署輕武器發展處提出研製新型衝鋒鎗的要求,以取代湯姆遜衝鋒鎗。
1942年初,剛剛參戰的美國對當時各國的主要制式衝鋒鎗:包括德國的MP40、英國的司登、芬蘭的1931衝鋒鎗、澳大利亞的奧斯登衝鋒鎗以及美國人的湯姆遜和海德M109、海德2型衝鋒鎗,進行了一次全面測評,經過各項指標的綜合對比,得出的結論,讓美國陸軍高層徹底懵圈。
原來性能綜合對比排名第一的居然是英國的司登衝鋒鎗,司登的主要優勢在於槍體設計簡單,以及衝壓件焊接的加工方式,使其具備出色的大批量生產性能。而美國衝鋒鎗得分最高的也不是湯姆遜,而是海德2型衝鋒鎗,因此陸軍軍械部門給海德公司下達了擴大海德2衝鋒鎗生產的指令,並正式命名為M2衝鋒鎗。結果發現該槍在設計上存在致命缺陷,於是已經生產出來的槍械也就成為一堆廢鐵。
既然海德公司的M2已經無法繼續了,於是美國陸軍技術部只得重新開始新型衝鋒鎗的研發,於1942年10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設計師喬治·海德和費雷德克·桑普森合作研製出外形類似英國司登衝鋒鎗的T15式樣槍。同年T15式的改進型T20式在阿伯丁試驗場進行試驗。同年12月,美軍決定裝備該槍,並命名為M3式衝鋒鎗。但是直到1943年5月,M3衝鋒鎗才開始生產,由於其獨特的外型,被美軍士兵戲稱為「注油槍」。
M3衝鋒鎗全槍一共由9個零部件構成,簡單實用,易於維護。M3衝鋒鎗的空槍重量只有3.63公斤。M3衝鋒鎗的機匣是由衝壓成型的左右各半個機匣焊接成一體而成型的,復進簧、槍機等零部件全部是從機匣前方裝入的,扳機、阻鐵等零件也都是衝壓件。M3衝鋒鎗廣泛採用衝壓件的結果,使該槍的生產性能超過了以往任何的衝鋒鎗。M3的槍右側在彈匣後方部位裝有操作槍擊向後運動用的拉機柄,拉機柄是旋轉式結構,向後轉動時,就會使拉機柄內的「L」型傳動杆推動槍擊後退。M3的後端裝有用粗鋼條彎成型的伸縮式槍託,設有橫穿槍後段的槍託固定銷,可在拉出和縮回兩個位置上固定主槍託。向後轉動拉機柄,拉機柄盒內的「L」型傳動杆就會向後方推動槍機。
1943年秋季,美軍開始裝備M3衝鋒鎗。剛開始,美軍士兵對M3的外觀表現出極不習慣。但該槍投入實戰後,因射擊時易於控制,很快就得到了美軍士兵們的信賴。在二戰中美軍共生產了60多萬支M3衝鋒鎗。
第一批M3衝鋒鎗裝備部隊後又發現了新問題,士兵們抱怨該槍曲柄式的裝填拉柄特別容易磨損,影響了槍枝使用。於是技術部門進行了修改,在槍管前方開了一個大孔,士兵用手指就可以將槍機後拉,同時加大了拋殼窗蓋的尺寸、槍口加裝消焰器、在槍機後部又焊上了支架型裝彈器,折騰到1944年11月才算定型,命名為M3A1式,M3A1的空槍重量為3.47公斤,1944年底開始裝備部隊,在二戰期間共生產了約1.5萬支。
至於美軍為什麼要用M3去淘汰湯姆遜?第一個原因是,湯姆遜結構太繁瑣,不便於大批量生產。隨著美軍全面參戰,部隊急劇擴編,迫切需要大量衝鋒鎗來裝備部隊,而湯姆遜的產量和價格都根本不能滿足要求。二戰爆發的1939年之前,美國陸軍湯姆遜衝鋒鎗的裝備數量還不到400支,一方面是對衝鋒鎗還不夠重視,一方面就是湯姆遜的價格確實太貴了,也妨礙了大量採購。
價格,就是湯姆遜被淘汰的第二個原因。
1939年湯姆遜M1928型衝鋒鎗的報價為209美元,相對同時代的輕武器來說,這個價格確實是相當昂貴的,因為英國的司登衝鋒鎗成本僅有9美元(一說10美元),換句話說,買一把湯姆遜,可以買35把司登衝鋒鎗,這個差距太懸殊了,即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人也得算算帳。再比較一下其他輕武器的價格:德國造98K步槍28美元,每美國M1加蘭德步槍31美元,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25美元,差不多都只有湯姆遜的七分之一,可見湯姆遜的昂貴。
面對兵力迅速膨脹的需求,就連財大氣粗的美軍也買不起湯姆遜了!二戰美軍採購湯姆遜衝鋒鎗,是209美元一支,現在聽慣大數目的年輕人對此可能沒什麼概念,那麼我告訴你,當時的美國,工人平均周薪是7美元,500美元可以買一輛汽車,這個還不直觀的話,那麼我告訴你當時到任何一家銀行,你都可以用35美元換購一盎司黃金,也就是說每一支湯姆遜衝鋒鎗都要值五、六盎司黃金了!換算到今天,大約相當於五六千美元。
而美軍已經買了140萬支湯姆遜衝鋒鎗,又眼看著自己的部隊正朝著千萬人的規模擴軍不說,還得給盟友們大量輸血,真要全部裝備湯姆遜衝鋒鎗,還不如乾脆用這筆錢去收買軸心國投降算了!
當時參戰幾個主流國家,主要使用的都是精工製造的栓動步槍,這些栓動步槍也都不過30美元左右的價格,而衝鋒鎗,戰前英國、法國間諜拿到德國MP的圖紙和實物時,面對大量使用衝壓、鉚接工藝生產的槍枝,還嘲諷其簡陋粗鄙,進而懷疑德國國力,等打起來了,才知道了厲害,趕緊跟著製造這種衝壓件為主的衝鋒鎗。
美國到參戰前,軍隊中一共才四百多支湯姆遜,參戰後開始擴軍,仗著財大氣粗,還是選購這款衝鋒鎗,要說玩賞收藏,那湯姆遜真是一款好槍,也對得起它的價錢,可這是用來打仗的,光漂亮、光精工製作沒用,作為衝鋒鎗尺寸太太大了!
每分鐘750發的射速聽起來牛叉,可是這種射速對於有腳架的機槍,由專業射手操作,也只能做壓制武器,端手裡打,譁譁譁一通亂掃,那就是純粹聽動靜了。而且生產工藝過於複雜,也導致其無法滿足二戰規模的需求,因此M3衝鋒鎗應運而生,通過計算,如果M3可以達到湯姆遜的生產規模,將可以把成本壓縮到5美元一支的程度,可惜M3出現的太晚,沒能成氣候,之前美國沒辦法,衝鋒鎗這一塊已經開始替盟友生產他們自己的型號,沒敢繼續採購湯姆遜衝鋒鎗去支援盟軍。
縱觀二戰,各主要參戰的工業國家,衝鋒鎗的發展,都是最初從栓動步槍身上繼承來的木槍託,發展到後來的全金屬衝壓件組裝,都摒棄了華而不實的東西,以滿足大規模戰爭需求的價格便宜,生產簡單。湯姆遜衝鋒鎗那種一支可以讓一個排裝備司登衝鋒鎗的代價,作戰性能上還不及司登衝鋒鎗,被淘汰是必然的,再有錢的軍隊,也不會這麼花錢的。
即便是後來簡化版的湯姆遜M1A1,成本仍然沒能降下來多少,同時產量還上不去。1941年美軍訂購了31.9萬把湯姆遜,然而直到1942年也沒能完全交貨,面對已經擴充至千萬兵員的美國軍隊,還要援助英國、蘇聯乃至於後來的中國遠徵軍,這樣的生產能力顯然是嚴重不足的。所以,美國人測評對比各式衝鋒鎗的最大標準就是:「具備最出色的大批量生產性能」,相比較而言,錢反而是次要的,因為戰爭的發展瞬息萬變,時間是不等人的。
第三個原因就是尺寸,看過《狂怒》的朋友應該有數,在狹小的「謝爾曼」坦克內部空間裡,一把長達808毫米的湯姆遜真心太礙事了,而槍託摺疊起來的M3隻有579毫米,差了將近三分之一,在裝甲兵、機械化步兵和摩託化步兵乘車機動時,笨重而又尺寸長的湯姆遜衝鋒鎗實在太累贅了。而M3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在中國遠徵軍這邊看起來還好,歐美人端著簡直跟玩具一樣,輕巧方便。
由於大量使用衝壓件,並且機匣是由兩塊衝壓金屬板捲曲後直接焊在一起的,加工起來非常簡單迅速,因此M3的生產一旦開始就馬上進入快車道,並且槍枝的成本也更低。通用汽車公司的導向燈分廠生產了606694支M3和82281支M3A1衝鋒鎗,這可是僅僅才兩年的產量,而湯姆遜到1943年停產,五個子型號加在一起也有140萬支,所以在戰爭 期間,還是湯姆遜的產量更大一些,所以說全面淘汰湯姆遜也不太準確,只能說是兩款槍械的生產,其實是在同步進行。
M3唯一的問題就是開始全面量產的時間太晚了,不然假以時日,淘汰湯姆遜絕對是毫無懸念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