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美軍為何大量裝備M3衝鋒鎗,而淘汰了湯姆遜衝鋒鎗?

2020-12-12 老周新視野

李三萬

摘要:二戰期間,美國研製了新一代的M3衝鋒鎗,並迅速大量裝備部隊,為什麼美軍用M3衝鋒鎗淘汰了戰前就已經裝備,而且性能還不算落後的湯姆遜衝鋒鎗?

二戰期間,美國研製了新一代的M3衝鋒鎗,並迅速大量裝備部隊,為什麼美軍用M3衝鋒鎗淘汰了戰前就已經裝備,而且性能還不算落後的湯姆遜衝鋒鎗?

湯姆遜衝鋒鎗於1920年誕生,在二次大戰期間,湯姆遜衝鋒鎗生產總數達到了140萬支。由於製造工藝和材料的原因,湯姆遜衝鋒鎗的空槍重量就有近5公斤,再加上一個100發的彈鼓,全槍十分沉重,不便攜帶。除重量外,彈鼓裡的子彈還會在運動時發出響聲,在戰場上容易暴露位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湯姆遜衝鋒鎗彈鼓複雜的裝填方式。湯姆遜衝鋒鎗如果想要安裝或更換彈鼓,都需要特製的工具。另外彈鼓內置的彈簧,也需要專用的工具將彈簧加強到足夠的張力才能正常使用。所以,該槍結構複雜,成本又高。

1941年6月,美國兵工總署輕武器發展處提出研製新型衝鋒鎗的要求,以取代湯姆遜衝鋒鎗。

1942年初,剛剛參戰的美國對當時各國的主要制式衝鋒鎗:包括德國的MP40、英國的司登、芬蘭的1931衝鋒鎗、澳大利亞的奧斯登衝鋒鎗以及美國人的湯姆遜和海德M109、海德2型衝鋒鎗,進行了一次全面測評,經過各項指標的綜合對比,得出的結論,讓美國陸軍高層徹底懵圈。

原來性能綜合對比排名第一的居然是英國的司登衝鋒鎗,司登的主要優勢在於槍體設計簡單,以及衝壓件焊接的加工方式,使其具備出色的大批量生產性能。而美國衝鋒鎗得分最高的也不是湯姆遜,而是海德2型衝鋒鎗,因此陸軍軍械部門給海德公司下達了擴大海德2衝鋒鎗生產的指令,並正式命名為M2衝鋒鎗。結果發現該槍在設計上存在致命缺陷,於是已經生產出來的槍械也就成為一堆廢鐵。

既然海德公司的M2已經無法繼續了,於是美國陸軍技術部只得重新開始新型衝鋒鎗的研發,於1942年10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設計師喬治·海德和費雷德克·桑普森合作研製出外形類似英國司登衝鋒鎗的T15式樣槍。同年T15式的改進型T20式在阿伯丁試驗場進行試驗。同年12月,美軍決定裝備該槍,並命名為M3式衝鋒鎗。但是直到1943年5月,M3衝鋒鎗才開始生產,由於其獨特的外型,被美軍士兵戲稱為「注油槍」。

M3衝鋒鎗全槍一共由9個零部件構成,簡單實用,易於維護。M3衝鋒鎗的空槍重量只有3.63公斤。M3衝鋒鎗的機匣是由衝壓成型的左右各半個機匣焊接成一體而成型的,復進簧、槍機等零部件全部是從機匣前方裝入的,扳機、阻鐵等零件也都是衝壓件。M3衝鋒鎗廣泛採用衝壓件的結果,使該槍的生產性能超過了以往任何的衝鋒鎗。M3的槍右側在彈匣後方部位裝有操作槍擊向後運動用的拉機柄,拉機柄是旋轉式結構,向後轉動時,就會使拉機柄內的「L」型傳動杆推動槍擊後退。M3的後端裝有用粗鋼條彎成型的伸縮式槍託,設有橫穿槍後段的槍託固定銷,可在拉出和縮回兩個位置上固定主槍託。向後轉動拉機柄,拉機柄盒內的「L」型傳動杆就會向後方推動槍機。

1943年秋季,美軍開始裝備M3衝鋒鎗。剛開始,美軍士兵對M3的外觀表現出極不習慣。但該槍投入實戰後,因射擊時易於控制,很快就得到了美軍士兵們的信賴。在二戰中美軍共生產了60多萬支M3衝鋒鎗。

第一批M3衝鋒鎗裝備部隊後又發現了新問題,士兵們抱怨該槍曲柄式的裝填拉柄特別容易磨損,影響了槍枝使用。於是技術部門進行了修改,在槍管前方開了一個大孔,士兵用手指就可以將槍機後拉,同時加大了拋殼窗蓋的尺寸、槍口加裝消焰器、在槍機後部又焊上了支架型裝彈器,折騰到1944年11月才算定型,命名為M3A1式,M3A1的空槍重量為3.47公斤,1944年底開始裝備部隊,在二戰期間共生產了約1.5萬支。

至於美軍為什麼要用M3去淘汰湯姆遜?第一個原因是,湯姆遜結構太繁瑣,不便於大批量生產。隨著美軍全面參戰,部隊急劇擴編,迫切需要大量衝鋒鎗來裝備部隊,而湯姆遜的產量和價格都根本不能滿足要求。二戰爆發的1939年之前,美國陸軍湯姆遜衝鋒鎗的裝備數量還不到400支,一方面是對衝鋒鎗還不夠重視,一方面就是湯姆遜的價格確實太貴了,也妨礙了大量採購。

價格,就是湯姆遜被淘汰的第二個原因。

1939年湯姆遜M1928型衝鋒鎗的報價為209美元,相對同時代的輕武器來說,這個價格確實是相當昂貴的,因為英國的司登衝鋒鎗成本僅有9美元(一說10美元),換句話說,買一把湯姆遜,可以買35把司登衝鋒鎗,這個差距太懸殊了,即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人也得算算帳。再比較一下其他輕武器的價格:德國造98K步槍28美元,每美國M1加蘭德步槍31美元,英國李恩菲爾德步槍25美元,差不多都只有湯姆遜的七分之一,可見湯姆遜的昂貴。

面對兵力迅速膨脹的需求,就連財大氣粗的美軍也買不起湯姆遜了!二戰美軍採購湯姆遜衝鋒鎗,是209美元一支,現在聽慣大數目的年輕人對此可能沒什麼概念,那麼我告訴你,當時的美國,工人平均周薪是7美元,500美元可以買一輛汽車,這個還不直觀的話,那麼我告訴你當時到任何一家銀行,你都可以用35美元換購一盎司黃金,也就是說每一支湯姆遜衝鋒鎗都要值五、六盎司黃金了!換算到今天,大約相當於五六千美元。

而美軍已經買了140萬支湯姆遜衝鋒鎗,又眼看著自己的部隊正朝著千萬人的規模擴軍不說,還得給盟友們大量輸血,真要全部裝備湯姆遜衝鋒鎗,還不如乾脆用這筆錢去收買軸心國投降算了!

當時參戰幾個主流國家,主要使用的都是精工製造的栓動步槍,這些栓動步槍也都不過30美元左右的價格,而衝鋒鎗,戰前英國、法國間諜拿到德國MP的圖紙和實物時,面對大量使用衝壓、鉚接工藝生產的槍枝,還嘲諷其簡陋粗鄙,進而懷疑德國國力,等打起來了,才知道了厲害,趕緊跟著製造這種衝壓件為主的衝鋒鎗。

美國到參戰前,軍隊中一共才四百多支湯姆遜,參戰後開始擴軍,仗著財大氣粗,還是選購這款衝鋒鎗,要說玩賞收藏,那湯姆遜真是一款好槍,也對得起它的價錢,可這是用來打仗的,光漂亮、光精工製作沒用,作為衝鋒鎗尺寸太太大了!

每分鐘750發的射速聽起來牛叉,可是這種射速對於有腳架的機槍,由專業射手操作,也只能做壓制武器,端手裡打,譁譁譁一通亂掃,那就是純粹聽動靜了。而且生產工藝過於複雜,也導致其無法滿足二戰規模的需求,因此M3衝鋒鎗應運而生,通過計算,如果M3可以達到湯姆遜的生產規模,將可以把成本壓縮到5美元一支的程度,可惜M3出現的太晚,沒能成氣候,之前美國沒辦法,衝鋒鎗這一塊已經開始替盟友生產他們自己的型號,沒敢繼續採購湯姆遜衝鋒鎗去支援盟軍。

縱觀二戰,各主要參戰的工業國家,衝鋒鎗的發展,都是最初從栓動步槍身上繼承來的木槍託,發展到後來的全金屬衝壓件組裝,都摒棄了華而不實的東西,以滿足大規模戰爭需求的價格便宜,生產簡單。湯姆遜衝鋒鎗那種一支可以讓一個排裝備司登衝鋒鎗的代價,作戰性能上還不及司登衝鋒鎗,被淘汰是必然的,再有錢的軍隊,也不會這麼花錢的。

即便是後來簡化版的湯姆遜M1A1,成本仍然沒能降下來多少,同時產量還上不去。1941年美軍訂購了31.9萬把湯姆遜,然而直到1942年也沒能完全交貨,面對已經擴充至千萬兵員的美國軍隊,還要援助英國、蘇聯乃至於後來的中國遠徵軍,這樣的生產能力顯然是嚴重不足的。所以,美國人測評對比各式衝鋒鎗的最大標準就是:「具備最出色的大批量生產性能」,相比較而言,錢反而是次要的,因為戰爭的發展瞬息萬變,時間是不等人的。

第三個原因就是尺寸,看過《狂怒》的朋友應該有數,在狹小的「謝爾曼」坦克內部空間裡,一把長達808毫米的湯姆遜真心太礙事了,而槍託摺疊起來的M3隻有579毫米,差了將近三分之一,在裝甲兵、機械化步兵和摩託化步兵乘車機動時,笨重而又尺寸長的湯姆遜衝鋒鎗實在太累贅了。而M3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在中國遠徵軍這邊看起來還好,歐美人端著簡直跟玩具一樣,輕巧方便。

由於大量使用衝壓件,並且機匣是由兩塊衝壓金屬板捲曲後直接焊在一起的,加工起來非常簡單迅速,因此M3的生產一旦開始就馬上進入快車道,並且槍枝的成本也更低。通用汽車公司的導向燈分廠生產了606694支M3和82281支M3A1衝鋒鎗,這可是僅僅才兩年的產量,而湯姆遜到1943年停產,五個子型號加在一起也有140萬支,所以在戰爭 期間,還是湯姆遜的產量更大一些,所以說全面淘汰湯姆遜也不太準確,只能說是兩款槍械的生產,其實是在同步進行。

M3唯一的問題就是開始全面量產的時間太晚了,不然假以時日,淘汰湯姆遜絕對是毫無懸念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二戰後期,美軍為何大量換裝了M3衝鋒鎗,而放棄了湯姆遜衝鋒鎗?
    二戰美軍採購湯姆遜芝加哥打字機,是209美元一支,現在聽慣大數目的年輕人對此可能沒什麼概念,那麼我告訴你,當時的美國,工人平均周薪是七美元,500美元可以買一輛汽車,這個還不直觀的話,那麼我告訴你當時到任何一家銀行,你都可以用35美元換出一兩黃金,也就是說每一支芝加哥打字機都值五、六兩金子!
  • 二戰後期美軍為何停產湯姆遜?軍隊擴充太快,倒逼選擇M3衝鋒鎗
    原來在本次綜合對比實驗中,排名第一的居然英制司登衝鋒鎗·,主要優勢在於其槍體設計簡單,以及衝壓件焊接的加工方式,使其具備出色的大批量生產性能。而美國衝鋒鎗得分最高的也不是湯姆遜M1A1,而是海德2型衝鋒鎗,因此陸軍軍械部門給海德公司下達了擴大海德2衝鋒鎗生產的指令,命名為M2衝鋒鎗。結果半路發現該槍在設計上存在致命缺陷,於是已完成產品就此成為一堆廢鐵。
  • M3衝鋒鎗性能不輸湯姆遜,為何一個能名揚天下一個卻無人問津?
    湯姆遜衝鋒鎗能夠被人們熟知,主要是因為很多槍戰遊戲裡面都有這把槍,就像98K步槍一樣,只要是玩過大逃殺類遊戲的人,都對98K步槍記憶猶新。湯姆遜衝鋒鎗屬於大器晚成的一類衝鋒鎗,在20世紀20年代,湯姆遜衝鋒鎗就已經研製成功,然而當時的美國依仗著地理位置的優勢,不注重陸軍裝備的發展。
  • 二戰美軍衝鋒鎗:M-1/A1式湯姆遜,M-3式「黃油槍」
    其實,綽號「黃油槍」(實在是他娘的太像打黃油的潤滑油槍)的M-3式衝鋒鎗,說是1943年開始裝備美軍,真正裝備是時間是在1944年初開始,裝備了投入歐洲戰場的西線美軍。由於M-3式衝鋒鎗裝備數量非常有限,直到戰爭結束總產量才60萬把,因此投入二戰的100餘萬把湯姆遜各型衝鋒鎗,才是美軍參與二戰的最主要衝鋒槍。
  • 二戰M3衝鋒鎗性能如何?為啥到了70年代,中國民兵還在背?
    同時這種衝鋒鎗也是穿越神器,很多影視劇中出現的M3衝鋒鎗,實際上根本就不符合時代背景。《亮劍》中的山本特工隊就使用了這種M3衝鋒鎗,甚至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1927年的國民黨軍隊就開始使用這種衝鋒鎗,而在真實的歷史中,這種衝鋒鎗是1942年底才開始裝備美軍,可以說大部分出現這種衝鋒鎗的影視作品都是穿越劇。
  • 歷史符號般的衝鋒鎗,也是同盟國手中的利器——湯姆遜衝鋒鎗
    如果說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黑幫,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黑手黨們隨身攜帶一個小提琴箱子,裡面打開後裝著一支湯姆遜衝鋒鎗。毫不客氣地說,湯姆遜衝鋒鎗可以說是美國黑手黨的代言詞了。而另一方面,美國二戰題材的電影裡,往往也會出現一名軍士手持湯姆遜衝鋒鎗英勇作戰。那麼湯姆遜衝鋒鎗是如何同時成為美國黑幫和美國士兵的最愛,變身為一個歷史符號的呢?
  • 被稱為「芝加哥打字機」的湯姆遜衝鋒鎗,戰場上讓人恐懼的大殺器
    眾所周知,湯姆遜衝鋒鎗是世界上誕生的最早的實用型衝鋒鎗之一,它是由1919年組建的美國自動武器公司研製的,其最早的研製產品型號是M1919式,最早的生產型是M1921式,此後,湯姆遜衝鋒鎗相繼出現了M1923、M1928、M1和M1A1等系列。
  • M-1式湯姆遜和波波沙41這兩把衝鋒鎗性能各有千秋
    湯姆遜衝鋒鎗和波波沙41衝鋒鎗,都是二戰時期的兩把著名衝鋒鎗;前者裝備參戰的美軍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步兵則是班長才有資格配發,可見此槍裝備數量一般,並未大規模成軍。後者則大量裝備蘇軍普遍士兵,整排整連整營地裝備,為二戰所特有的現象,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波波沙41衝鋒鎗一戰成名,火力徹底碾壓了德國國防軍引以為豪的MP-40衝鋒鎗。至於這兩把槍哪把更厲害,實際上並不具備可比性,因為兩把槍械的口徑、射程、重量等指標,都是不一樣的;但作為衝鋒鎗,非要比出個高低的話,只能說這兩把衝鋒鎗各有千秋,都有各自的長處,同時也都各有自身的短板。
  • 湯姆遜衝鋒鎗:口徑11.43mm,配100/50發彈鼓30/20發彈匣
    除了那隻100發的彈鼓以外,湯姆遜M1921式還配備有50發的彈鼓,此槍結構非常複雜,以至於美國軍隊拒絕裝備,反倒是黑幫大量購買,用於美國禁酒期間,街頭火併,搶佔地盤,賺取走私酒的紅利。
  • 二戰日軍為何寧死不用衝鋒鎗?曇花一現的槍說明:不懂用,用不起
    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用強大的火力給日本人上了一課,無論單兵火力還是火炮數量,日本都被美國完全碾壓。 美軍裝備的M1加蘭德步槍可以8顆子彈連發,一個美軍能壓制日軍幾個人,而且日軍的"萬歲衝鋒"被美軍用衝鋒鎗之類的密集火力化解,這對日軍士兵的士氣打擊很大。
  • 關於M3「黃油槍」的那點故事,為啥二戰衝鋒鎗就它最長命
    而M3這把衝鋒鎗記得第一次接觸是在《命運戰士2:雙重螺旋》裡頭,那會我還在讀初中,而對其印象深刻的原因便是這把槍在遊戲中最早出現,同時傷害非常弱雞,玩起來特別不爽。當然,遊戲歸遊戲,現實當中的M3不能說有多優秀,但它很實用。確切來說,M3的性價比讓它在同期服役的其他衝鋒鎗都壽終正寢之後,到現代還活躍在前線。
  • 二戰美軍四等人的衝鋒鎗,雷興M50為什麼沒能成功上位
    早先狗子在寫那篇《從沒跳過傘的傘降部隊,二戰美國海軍陸戰隊空降兵連排級配置裝備》時,談到了陸戰隊的空降兵有裝備過M55雷興衝鋒鎗。當時有小夥伴私信我,希望我說說這把衝鋒鎗的故事,所以借這篇和大家聊聊。
  • 二戰各國裝備的衝鋒鎗,在戰場上你選哪個?除了百式,哪個都行!
    該槍問世後名氣不大,但在蘇芬戰爭中以其性能和戰術使用而名聲大震,並深深「傷害」了蘇軍,也影響了蘇軍的裝備建設。大容量彈鼓,以及拉機柄在射擊時固定不動的設計是該槍最大的亮點,也影響了其它衝鋒鎗的設計。優質選材和嚴格的加工工藝標準使「索米」的射擊精度和可靠性甚高,在連發時射擊非常穩定,以其優異的性能成為二戰衝鋒鎗的佼佼者。
  • M3衝鋒鎗:一款有著「黃油槍」之稱的衝鋒鎗
    《亮劍》和《雪豹》是中國抗日劇中兩部比較經典的作品,但在這兩部作品中,都出現了日本特戰部隊使用M3衝鋒鎗的情景,這其實是錯誤的。
  • 聊聊那些衝鋒鎗03——湯姆森衝鋒鎗(Thompson)
    其實這項法案就是針對湯姆遜衝鋒鎗而制定的。因為早期的湯姆遜衝鋒鎗才賣175美元,即使在1939年,一支M1928也才賣209美元。這種超過100%的稅收使湯姆遜衝鋒鎗向公眾的銷售幾乎完全停了下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1926年,美國海軍陸戰隊購買了200支M1921衝鋒鎗,1927年5月出兵尼加拉瓜。這是M1921衝鋒鎗首次投入實戰,並在叢林戰中得到普遍讚譽。
  • 二戰最差衝鋒鎗是誰?其實是日本百式衝鋒鎗,堪稱最落後衝鋒鎗
    二戰歷史中形形色色的衝鋒鎗,是二戰中的一大看點。無論是美國的湯姆遜衝鋒鎗,或是蘇聯的波波沙衝鋒鎗,英國的司登衝鋒鎗,都是二戰中的經典。
  • 一戰中的義大利軍隊,全球裝備衝鋒鎗最早
    此槍可能比德軍的MP-18衝鋒鎗,投入戰場要稍微早些時間,但裝備數量卻非常有限,因此,在關於一戰裝備衝鋒鎗的軍隊當中,經常被忽略不計,言必稱德軍裝備了32發蝸牛形彈匣的MP-18這把當時被英法等軍隊稱為「子彈噴射器」的衝鋒鎗。
  • 美軍二戰後第一支衝鋒鎗敲定,單價7千美元?
    美國陸軍最近終於敲定了二戰後第一支新的衝鋒鎗,此前美國陸軍正式列裝的最後一種衝鋒鎗還停留在M3,也就是著名的「黃油槍」,不過美軍管它叫「次緊湊武器」這個拗口的名字。
  • 波波沙41衝鋒鎗遭淘汰原因
    「子彈噴射器」非常形象,相對於拉大栓的5發彈倉供彈步槍,火力不知道要猛烈多少,所以稱其為「子彈噴射器」也說得過去,這把槍並不是一開始就叫衝鋒鎗的,蘇軍在二戰時,成建制地整班、整排甚至整連地裝備波波沙41,在全球交戰國軍隊中獨一無二。當時,蘇軍稱波波沙41為「自動槍」,而非衝鋒鎗,拜閱過反映蘇聯衛國戰爭長篇小說的我等稍上年紀的人都知道,年輕的軍迷們就不一定知道了。
  • 二戰中,日本為什麼很少使用衝鋒鎗?
    2020-09-27 20:28:29 來源: 我武惟楊人 舉報   日本軍在二戰中不使用衝鋒鎗的原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