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 all ruins, that of a fine man is the saddest. -- Sir Arthur Conaan Doyle (所有的沒落中,一個優秀人才的沉淪是最令人痛心的。——阿瑟 柯南 多爾爵士)
這是我今天晚上痛哭的原因。一直在追《獵狐》,感嘆這部電視劇真是大膽,可以那麼真實地反應經濟生活中的重大犯罪。追劇的時候,對建秋和小卉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對幕後操控的元兇——王柏林當然是痛恨,對於使用金融PUA的郝小強更是恨之入骨,因為他對於人的誘惑甚至有著上帝視角的一些觀眾都還在同情他——對人的誘惑力太強大了;對於夏遠心疼他面對失去愛人、失去師傅的痛苦,心疼他掙扎於情與法之間的糾結和痛苦。但對我衝擊力最大的,是今晚的楊建群——那個二十幾年警齡的優秀刑警。
在追劇之前,就已經知道了這個人物會被妹妹連累黑化。但真的面對這一幕的時候,劇裡的楊建群在痛哭,劇外的我亦是淚如雨下。我都能感到那種錐心的痛。人的一生太不容易了,困難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欲望。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無欲則剛」呢?!
和群裡的師妹們聊天兒,我說當楊建群去求自己當副市長的嶽父,為自己妹妹安排工作的時候,他就已經走上了不歸路。一個比然大幾歲的小師妹說:那個時候誰能想到呢?是的,那個時候,楊建群一定是想不到後來他妹妹會被利用來作為拉他下水的工具。但有一點,他一定是想到了的,就是求當副市長的嶽父為自己妹妹安排工作,這件事本身就是不該做的。
這就是楊建群人性的弱點——當年全家人包括他妹妹為了他能走出農村上大學做出了犧牲。他始終認為,妹妹不能有一個好的工作,就是因為當年為了他上大學,不能繼續讀書,即便後來讀書了,也因為年齡大而沒能上到好的大學,所以不能有好的工作。這個理論表面上看起來沒問題,但實際上站不住腳的。因為就算是當年妹妹能夠正常讀書考上相對好些的大學,其實按照劇中楊建秋的能力也能知道,這個孩子善良,但虛榮,對自己的能力嚴重估計不足,所以依然不會得到他們兄妹想像中的那種相對安逸和闊綽的生活。但就是因為當年的犧牲,楊建群在情感上有虧欠,不願意自己妹妹再受苦。但自己也無法讓自己妹妹過上理想中的生活,最終放棄了原則,去求自己的嶽父。
楊建群的嶽父是副市長,作為一個刑警隊長,楊建群不會不知道,求嶽父幫妹妹找工作本身,十之八九就會存在權錢交易。哪怕副市長不是這樣的人,底下辦事的人也會千方百計地做出點兒什麼來。實權人物的一句話,沒有人會毫不在意。事實證明,當楊建群發現自己妹妹被安排到一家銀行之後,他已經覺得不妥,於是找到這家銀行的行長,要求將她妹妹調到下屬的小儲蓄所中。但行長不會這麼做,他會認為有副市長嶽父的刑警隊長只是走走形式,擺個高姿態。妹妹建秋也不同意,一直想要擺脫被人「看不起」的人,一旦有了好的機會,就像溺水者,對於任何伸過來的東西都會死抓住不放。更何況楊建群本來就覺得對妹妹虧欠,根本就不願意深說,只是抱著僥倖心理,覺得妹妹只要踏實肯幹不會惹事。如果這個時候他強硬地將妹妹調走,也就不會有後面的事情發生了。楊建群想不到這些嗎?他能想到,只是他無法在情感上接受讓妹妹過苦日子,他無法自己親自做這樣的事情,所以也就只能抱著僥倖了。
電視劇的真實也就在這裡。真實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也是這樣,覺得就是一件小事。誰還沒有人情上的往來?可是生活也就是如此殘酷。我們的人性弱點,一旦被利用就可能鑄下大錯,越是有實權的人越是如此。甚至有時候這個「權」都不需要有多大。一個高校教師,在人們的想像中能有什麼權?但就是有這樣的教授,可以有本事和學生進行金錢甚至肉體的交易。
看著楊建群在一步步走向犯罪,如何不讓人心痛呢!心痛之後就是警醒,任何時候都不能有任何的僥倖心理。站好講臺,鑽研業務,帶好學生,但也要守好底線。在學生在校期間,無論出於真心還是假意,是讚揚還是奉承,話都可以聽,但飯不能吃、禮不能收、任何說情都不能心軟。不能指派學生做非學習上的事情,當然更不能對學生有所求。儘管人都會遇到困難,都有七情六慾,但在自己的公職範圍內,就是要做到「無欲則剛」。
那麼對於確實有困難的學生,或者有想投機取巧的學生,也不是要一味的強硬,而是要防患於未然。在學習上有困難,我們就想辦法在學習上進行幫助:在教學上儘量照顧到那些基礎不好的學生,甚至可以進行單獨的課餘輔導;生活上有困難也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提供幫助等等。對於想要取巧的,就加大平時的學習監督力度,加強學習過程評價。關鍵在於公平公正公開,教師行的正坐得端,又真心實意地幫助學生,大家看在眼裡,有歪心思的學生就沒有市場。如果這樣,最後還是有個別學生無法通過,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不激化矛盾。但就是有學生胡攪蠻纏,那行的正坐得端的老師也不怕,該如何處理就如何處理,沒有什麼所謂的情面可講。
謹以此觀後感作為自己為師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