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北語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成立於2017年1月,同時承擔著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委託的「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相關職能。我們以推動全國高校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為己任,匯聚全國各方力量,促進學術交流合作,為國別和區域研究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政服務和國際交流提供平臺。本院編輯的《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每月為讀者提供國際新聞動態和觀點,並特邀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就當前熱點問題撰寫時評。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作者簡介:範鴻達,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中東研究所教授
2016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伊朗,期間中伊在德黑蘭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關於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兩國就此宣布同意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且願意在此等框架下積極推進政治、務實合作、人文、司法安全國防、國際和地區事務等領域的合作。時至今日,中伊構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歷程已經接近5年,兩國關係發展如何?本文給予簡單觀察和評論。
1. 中伊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宣布的背景
中國和伊朗兩國的友好交往本就源遠流長,當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後,作為「一帶一路」沿線核心區域之一中東的關鍵性國家,伊朗之於中國的積極意義得以進一步提升,這也是習近平主席2016年初出訪伊朗的中方背景。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的艱苦談判,中、美、俄、英、法、德與伊朗在2015年7月最終達成解決伊朗核問題的《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俗稱的「伊朗核協議」,而且規定協議於2016年1月生效,據此伊朗遭受多年的國際制裁有望大大緩解。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和伊朗於2016年1月宣布同意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此時正是伊朗對未來發展和國際環境充滿樂觀的時刻,很多伊朗人正在憧憬與歐洲大國關係的將會迎來積極的發展階段,而且伊朗的外交傳統本就是崇尚與歐洲國家的交往,所以在中伊宣布同意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後,彼時伊朗外交並未聚焦在中國身上。與此同時,伊朗核協議的籤署給中東其他國家、特別是伊朗的敵對國帶去深深的擔憂,再加上中國原本與埃及和沙特就保持著友好關係,所以,在2016年1月習主席中東三國之旅後的一段時間內,就積極發展而言中沙關係和中埃關係遠超中伊關係。
客觀而言,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後伊方對待伊中關係的態度不夠積極,這也導致中方對伊朗產生一些看法,伊中的如此互動自然影響到雙邊關係的更好發展。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和伊朗對待雙邊關係的發展都給予了更多關注。
2.中伊對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關注度的提升
2017年美國川普政府上臺後一改前任歐巴馬政府對伊朗稍微緩和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能源、國際合作等多個領域對伊朗施加了被稱之為「極限施壓」的日益嚴厲的制裁,特別是在2018年5月美國悍然退出伊朗核協議,這使得美國伊朗關係驟然惡化。美國新政府的伊朗政策對歐洲國家的對伊外交造成重大衝擊,伊朗交好歐洲國家的願望逐漸落空,伊朗國內發展遭遇到更大的困難,並嚴重影響到其社會穩定。在這種情況下,伊朗需要新的國際合作方向。另一方面,在全面打壓伊朗的同時川普政府也把矛頭對準了中國,對中國展開了包括貿易、科技、人員交流等領域在內的近乎瘋狂的進攻,導致美中關係嚴重受挫,中國外交和對外關係也因此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這時,共同面臨美國強大壓力的伊朗和中國對「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有了新的關注。2019年8月伊朗外交部長扎裡夫訪問中國,期間他在社交媒體上稱在北京提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25年計劃;10月在接受伊朗國家通訊社採訪時,伊朗駐華大使穆罕默德·凱沙瓦爾扎德說伊朗外交部長已經向中方提出了『伊中25年合作戰略計劃』,說伊方已經提交了該計劃的草案,中方正在研究。2020年6月,伊朗政府宣布通過「伊中25年全面合作計劃」,並準備就此與中國進行談判;10月扎裡夫外長訪問中國,與王毅外長就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再次進行了協商。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當新冠疫情在中國爆發後,扎裡夫是首個向中國表示慰問的外交部長,而且在國內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向中國提供了非常急需的口罩援助;當中國基本控制住疫情、伊朗遭受新冠肺炎肆虐時,中國也向伊朗提供了包括醫療物質和醫療隊在內的大力幫助。近年來伊朗外長還頻頻以中文發布推特,對中國節日送上祝賀和其他友好的表達。在2020年11月接受鳳凰衛視的專訪時,伊朗外長扎裡夫說他和中國外長王毅都同意要儘快完成並籤署25年的(中伊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值得注意的是,王毅外長在10月會見扎裡夫外長時說,中方倡議「在維護伊核全面協議前提下」搭建一個中東海灣地區的多邊對話平臺,中國外長這樣的公開表態是對伊朗的巨大支持,顯示了中國對伊朗的友好姿態。
3. 中伊構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面臨的問題
自2016年中伊宣布同意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以來,儘管兩國關係已經取得不少進展,雙邊關係特徵也出現了積極的新變化,但是兩國在構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道路上仍然還面臨著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
就外交選擇而言,迄今歐美發達國家甚至俄羅斯對伊朗的真正吸引力還超過中國。外交西向歐洲發展的歷史傳統仍然對當下伊朗的對外關係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在很多伊朗人看來,雖然歷史上中國並未像英俄美那樣給伊朗造成過嚴重傷害,但是伊中關係也並沒有出現過特別高光的時刻,歷史上的伊中關係也僅僅是普通的國家間關係而已。而且客觀而言,因為誤解等原因,目前中國在伊朗的形象還有比較大的負面成分。這些因素都限制了伊朗對中國外交的積極開展。伊朗國內對政府通過的「伊中25年全面合作計劃」的強烈質疑與反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明當下伊朗在構建與中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時會遇到的阻力。
另一方面,迄今伊朗在中國整體外交中的位置也並不突出。儘管中國政府正在給予中東更多的關注,但是中東本身並非是中國外交的關鍵區域;而且,中東區域內國家間關係錯綜複雜,美俄等世界諸大國對中東的關注熱度也持續存在,所以在世界格局正處於變動的當下,有不少因素可能會制約中國對伊朗外交的積極開展。比如,視伊朗為自己頭號敵人的以色列和沙特,還有長期嚴厲制裁伊朗的美國,以及沙特的阿拉伯兄弟國家,顯然並不樂見中國與伊朗關係的大幅度提升,這個因素是不是制約了中國對伊朗外交的開展?很可能是,特別是在中美關係極為敏感的當下時刻。2020年6月伊朗政府宣布通過「伊中25年全面合作計劃」後,儘管伊朗國內和一些國際媒體對此討論熱烈,伊中關係也成為伊朗國內十分熱門的話題,但是中國官方一直對其冷處理,中國政府這一耐人尋味的態度也會引起伊朗方面的深思。
4.中伊關係展望
儘管目前中國和伊朗都有提升雙邊關係的願望,但客觀而言兩國還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目前中伊都對對方的客觀狀況均缺乏必要的了解,看待對方的心態也都存在一些問題,而且兩國在發展雙邊關係時都對其他方考慮的過多,兩國的政治互信還相當不足。
站在中國角度來看,當下伊朗正在面臨嚴重的發展困難,中國需要認知到伊朗遭遇此等困難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中國需要認識到伊朗是否還具備再復興的能力。伊朗固然有「外交西向」的歷史傳統和當代想法,中國也需要看到外交多元化亦是伊朗的一個內在需求。
伊朗也要認識到,中美關係雖然是中國外交的重點考慮,但是中美關係對中國其他雙邊關係的影響正在下降;中國在中東的外交行為雖然比較溫和,但是中國已經具備支撐自己外交訴求的國家實力;歐美大國固然是當下世界整體最發達的存在,但是中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也正在迎頭趕上甚至是超越。
簡而言之,中國和伊朗在發展雙邊關係時都需要認真思考這兩個問題——對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對方是不是自己迫切或真正需要合作的國家?中伊對這兩個問題的客觀認知和真實回答,將直接決定著今後兩國關係的發展高度。
來源: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
2020年11月 總第十七期
排版 | 楊小琴
編輯 | 羅奧 周琛 謝童 李秀蘭 黨瓊玉 楊小琴
執行主編 | 壽慧生
主編 | 黃靖 羅林
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員
北京語言大學
國別和區域研究院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
Add: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15號
Tel:010-82303354
E-mail:blcueditor@163.com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專家視角 | 範鴻達:中國和伊朗:心存隔閡的戰略夥伴(2020年11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