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季算是新中國第一批號稱「中國相聲夢之隊」的學員之一,他們師生的合影現在還擺放在中國廣播藝術說唱團的排練廳中。現在看來不止是夢幻陣容,更多的是唏噓和感慨,以及歷史的問號。
這隻夢之隊有四個老師,分別是老郭爺郭啟儒,少郭爺郭全保,單口大王劉寶瑞,還有就是侯寶林大師。四個學生分別是馬季、郝愛民、於世猷、李文華。
其實當時的師資跟學員也不止這八個,楊紫陽唐傑忠等都是學生,只不過這八位算是裡面相對優秀的腕兒,也就是所謂的初代臺柱子。
而馬季在這幫學生裡面,是極其優秀的佼佼者。現在還留下的音頻資料,比如《扒馬褂》《豆腐堂會》《拔牙》等段子,都可以看出青年馬季驚人的相聲天賦,即使跟四大名師合作也一點不落下風。
既然是天才,那麼自然就被賦予厚望,被寄予厚望的學生,就容易變得很上進,而想要上進的情緒越濃,就越容易跟老師產生矛盾。
馬季跟侯寶林那麼多風風火火的傳聞,基本都是圍繞著這種情緒下誕生的。而青年時候的馬季確實給人一種潮氣蓬勃,積極上進的印象,那麼在很多無法辨別真假的傳聞中,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帶入一些符合自己審美的想像,去篩選和吸收了。
比如馬季跟侯寶林結怨,是因為馬季想要學新段子,但侯寶林出於藏私的目的不願意教,不但不教還不讓馬季看錄音學,於是師徒關係越來越惡劣。
然後就有侯寶林讓馬季代寫入黨申請,被馬季一口拒絕。馬季覺得入黨是神聖的事情,必須自己親自寫。而侯寶林覺得馬季是自己徒弟,自古徒弟替師父代筆是天經地義。
結果一到了特殊時期,所有人都要互相舉報,於是師徒都給對方寫了材料,馬季成為著名的三小將之一(另外兩個是唐趙),帶頭對侯寶林下手。
在孔慶普的《城.我與北京的八十年》中,還特別詳細地寫了馬季如何虐侯寶林,感覺這事情如果是真的,那比一耳光要恐怖太多了。
但正如馬東說的,那些都是歷史,歷史就是由誤會組成的,而每個親歷者都不需要向別人解釋太多,只需要說兩個字「沒有」就夠了。
馬東作為兒子固然會否定,這可以理解,侯耀文侯耀華也否定過這件事情,但真真假假也就藏在當事人心裡就可以了。
對於侯寶林來說,只有一句模糊的回應:別問這個了,舊社會徒弟打師父有的是。
對於馬季來說,也是一句模糊的回應:我覺得沒有這些,就沒有生活;沒有這些誤會,沒有挨罵,沒有謠言,就前進不得,任何人都是。
其實侯寶林也好,馬季也好,都是特殊年代的受害者,他們都在滾滾的時代洪流中身不由己,反抗也好,被迫害也好,最後能夠留在歷史上的,只有他們的作品而已。
侯寶林先生瀟灑的颱風,以及對相聲改革跟淨化起到的先驅帶頭作用。
馬季先生無與倫比的才華和創作能力,以及為曲藝行業培養了無數優秀學生。
跟這些成績比較起來,那段特殊時期的回憶,不值得大書特書,更不需要隔三差五地去翻包袱。
對於兩位大師,我們只需要記住一句話,那就是侯寶林在第一屆春晚上介紹馬季姜昆的時候說的:
這是我徒弟(馬季),那是他徒弟(姜昆)~
他們不光是師生,而是彼此承認的師徒了,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