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件令人附睪發炎的新聞,北京外國語大學某副教授,建議將朱自清的《背影》從小學課本中刪除,其理由是,認為父親的行為違反交通規則,且跨欄動作又很不專業!教授覺得父親的行為觸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火車無法正常行駛,破壞車站的秩序,影響他人旅行。
這位教授還認為,朱自清的文章基本屬於無病呻吟,難登大雅之堂。
看了這篇新聞,登時有一萬頭羊駝從小編心中一閃而過,隨即內心的草原便又歸於平靜。小編想要評論幾句,但是卻覺得說來話長,一切又要從袁隆平教授的雜交水稻說起……,還是算了吧。
在朱自清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人倫之情的敘事抒情散文中,《背影》可謂是佼佼者。朱自清的作品一向以真實著稱,以真實的感情,描寫自己真正的人生經歷,作品往往簡潔而又極富人情味。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這樣一種極具特色的文章,他以簡單而又平凡的事情,描述了父愛的偉大與深沉。
我們不從袁隆平教授的雜交水稻說起,也不去討論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的附睪發炎。咱們來看一看朱自清父親其人,以及《背影》這篇散文發生的背景。
朱自清的父親叫朱鴻鈞,出生於1869年,他於1903年在徐州任菸酒公賣局長,1917年,因為「作風問題」,兩房姨太太爭風吃醋,極具特色的大吵大鬧,把朱鴻鈞的「差事」給鬧得「交卸」了。徐州失業之後,朱鴻鈞便仕途坎坷,直至晚年始終生活窘迫。
出生於書香門第的朱鴻鈞,對於大兒子朱自清一向要求嚴格並寄予厚望,希望兒子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在那個科舉初廢,新學剛興的時代,朱鴻鈞屬於保守派的封建主義家長,他看不起西方學堂式教育,認為學堂是教育不能因材施教,會誤人子弟。所以他堅持把朱自清送到私塾先生那裡接受傳統的國學教育。
朱自清由於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對於父親的做法很是不滿。在朱自清的堅持下,終於在1912年進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讀書。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隨後便與第一任妻子武仲謙結婚。
過去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自清未告知父母擅自結婚,使得朱鴻鈞非常的憤怒,甚至不準朱自清和他妻兒踏進家門半步。晚年的朱鴻鈞對朱自清依然很冷漠、苛厲,僅以惦記孫子的名義和朱自清有著書信往來。
1917年冬,朱自清的母親病逝,朱鴻鈞與朱自清從徐州一道返揚州奔喪。借錢辦完喪事,朱自清返校,朱鴻鈞去南京謀職,於是父子同行,至浦口車站分手。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即取材於此,其實此時父子二人之間的隔閡正是嚴重的時候。正因為如此,才更能從買橘子這件小事中看出來父愛如山、大愛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