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盟軍敦刻爾克大逃亡!元首命令停止進攻的三大可能

2021-01-08 歷史中的二戰

一場不可思議的撤退,一道無法理解的命令。

1940年5月10日,德軍進攻西歐,A、B兩個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等國。

曼斯坦因計劃

德國天才指揮官曼斯坦因制訂的作戰計劃執行順利。

在盟軍被吸引到比利時境內的同時,德軍的裝甲部隊突破阿登深林出現在了盟軍的身後,朝著英吉利海峽瘋狂推進。

主要由英法聯軍組成的盟軍被切斷後路,陷入包圍。

被包圍的盟軍

戰爭持續到24日,盟軍被團團包圍在敦刻爾克地區。盟軍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但是一道元首命令拯救了他們。希特勒命令部隊停止攻擊。

5.24日,停止進攻時的軍事地圖

這是5月24日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時的軍事地圖,這張地圖可以看到。

英法聯軍主力被德軍B集團軍群7個步兵師牽制在東面和南面。西面門戶大開,直接面對A集團軍群4個裝甲師。古德裡安的第19裝甲師距敦刻爾克僅僅19公裡,當面沒有成建制的英法部隊,理論上2個小時內就能推進到敦刻爾克,切斷英法聯軍後路。

可以說盟軍已經陷入絕境,插翅難逃了。

偏偏在這個關鍵時刻元首下令停止了攻擊,盟軍獲得了喘息的機會,為後面的大撤退贏得了時間

元首為什麼要停止攻擊,筆者認為可能有三:

裝甲師過於凸前。古德裡安指揮的裝甲部隊瘋狂推進,步兵師被遠遠的甩在了身後,沒有步兵師支援、填充戰線,一旦盟軍反擊,切斷補給線,凸前的裝甲師將陷入包圍。戈林向希特勒保證德國空軍可以將敦刻爾克內的盟軍消滅,希特勒輕信了戈林的狂言。盟軍已經被三面包圍,希特勒認為盟軍不可能從敦刻爾克地區撤離。

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26日,英國海軍發動「發電機行動」,撤退計劃開始實施,拖船、貨船、客輪、漁船、汽艇乃至私人遊艇,都紛紛出海,駛往敦刻爾克。

先後有693艘英國船隻和168艘法國、荷蘭和比利時船隻,共861艘各種船隻加入救援行列。

6月4日,共有338266名盟軍士兵撤退到英國,武器裝備則留在了敦刻爾克的沙灘上。

潰敗的盟軍

如果德軍繼續進攻,盟軍必定在劫難逃,二戰的進程可能因此改變。

但是假設歷史是毫無意義的,讓我們以一個觀察著的身份回到敦刻爾克,再次感受下過去的硝煙。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這部以敦刻爾克大撤退為題材的電影。

2017年電影《敦刻爾克》

關注我,每天給你帶來一篇二戰文章~對二戰感興趣的朋友點關注吧~

相關焦點

  • 有關40萬人的生與死《敦刻爾克》爭分奪秒大逃亡 獨家影評
    也就是說,夾心餅乾裡的40萬盟軍,背朝大海,面朝德軍,而且被德軍切斷所有補給,活生生的四十萬軍,被團團包圍,此時德軍的坦克,離盟軍不到20公裡。從時間軸來看,從1939年到9月到1940年5月,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英法聯軍本可以積極備戰,積極進攻。但卻被德軍現代化戰爭的戰術,現代化戰爭的武器,以及蓄謀已久的計劃節節敗退。
  • 敦刻爾克的逃亡之路
    於是,5月21日,他從阿拉斯向南朝德軍右翼發動進攻,意圖突圍與南邊的法軍會合。而德軍先頭部隊已經橫掃法國布倫和加來。敦刻爾克是英吉利海峽上唯一可供英國遠徵軍撤離的港口。盟軍在敦刻爾克外的卡納運河沿岸設下了最後一道防線。5月24日,德軍正準備渡過運河,一舉拿下敦刻爾克,希特勒卻下令停止前進。
  • 二戰德國真的沒可能贏嗎?有這三大致命失誤,納粹註定要失敗
    1940年5月,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穿過阿登森林進入比利時境內,對英法等國盟軍發動了全面進攻。在德軍閃電戰的攻勢下,盟軍節節敗退,英法主力30餘萬人被包圍在了港口小城敦刻爾克,當時的古德裡安已經做好準備,讓裝甲部隊把盟軍給圍殲了。
  • 敦刻爾克撤退大事記
    原創 薩拉·班克斯 中國畫報出版社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約34萬盟軍士兵從法國的敦刻爾克渡海撤回英國,避免了在德軍的包圍下全軍覆沒的命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 懸案丨奇蹟般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希特勒怎麼會「放走」33萬英法聯軍?
    說到這道著名的命令的責任問題,不管倫德施泰特後來怎樣辯解,他必須與希特勒分擔責任。元首在5月24日早晨曾到倫德施泰特將軍設在查爾維爾的A集團軍總司令部去過,倫德施泰特建議在離敦刻爾克不遠的運河一線上的裝甲師應當停止前進,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隊的接應。
  • 十個問題,可略懂「敦刻爾克大撤退」
    26日,英國海軍部正式下令,實行「發電機」行動,命令部隊向法國東北部港口敦刻爾克聚集,並在這裡渡過英吉利海峽,撤回英國。2、希特勒為何突然停止進攻?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有一個至今未解的謎團,那就是:希特勒為何要在1940年5月24日下達一個「停止進攻」的命令,使英法聯軍得以先行佔領敦刻爾克。
  •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蹟」?
    ▲敦刻爾克大撤退那麼,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英國對法國的背叛?是羞恥的逃跑?還是一場史詩式的英雄壯舉?▲ 戈特勳爵確保了撤退至英吉利海峽的英國遠徵軍仍然是一支有生力量至於臭名昭著的「停止前進命令」,湯普森認為,德國人有充分的理由叫停他們的裝甲部隊,儘管事後看來這似乎是一個錯誤。
  • 《敦刻爾克》:虛構的真實
    其中最令人費解的是,在德軍勝券在握的情況下,希特勒竟然做出了停止陸地進攻的命令。人們事後對這個決定百般猜測,至今也沒有形成定論。此前阿登山區的惡劣地表結構給坦克造成了極大磨損,考慮到此時裝甲部隊也急需休整,於是希特勒思之再三,向陸軍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諾蘭一直以來以創意卓絕揚名業界,尤其是擅長運用非線性敘事手法,該方式在他的幾部電影中都得到了施展。戰爭片多有珠玉在前,以諾蘭的名頭和套路,自然得推陳出新,於是這一次他在非線性敘事的基礎上增加了極簡主義。
  • 英法聯軍於敦刻爾克命懸一線之際,希特勒為什麼下令停止進攻?
    禍兮福所倚,正當英法聯軍頓感絕望之際,1940年5月24日德軍裝甲部隊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經過近十天夜以繼日的努力,英國海空軍聯合動員的人民成功救出了三十三萬六千人,敦刻爾克大撤退因此被譽為史上最為成功的一次戰略撤退。希特勒鬼使神差地下令德軍機械化部隊停止進攻,使英國獲得寶貴的時間,這也是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希特勒為什麼做出如此令人不解的決定以至於功敗垂成,讓煮熟的鴨子飛了呢?
  • 希特勒的命令背後有何秘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許多謎團,但最讓人詫異的莫過於納粹德國在敦刻爾克前的停止進軍。這一命令直接挽救了英國遠徵軍,讓他們通過海路撤回英國,確保了英國有能力在北非和希臘繼續與軸心國戰鬥。而德軍的停止進攻是如此突然,無論是當時的戰爭親歷者或是後世的軍事學家都對此感到如此的不可思議。
  • 《敦刻爾克》影評:一場勝利的大逃亡
    儘管《敦刻爾克》的背景是二戰,但諾蘭並沒有把它當作一部戰爭片來拍,而是作為一部倖存者的電影。  這是一個關於回家的悲壯故事,面對絕境,每個人都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  沒有將軍們在地圖上運籌帷幄,沒有士兵們在戰壕裡浴血奮戰,甚至沒有正義與邪惡。只有海洋,天空和陸地,以及在其中掙扎的一個個鮮活的人。諾蘭用《黑暗騎士》重新解構與重建了超級英雄電影,現在,他又要用《敦刻爾克》來結構戰爭片。
  • 敦刻爾克——光榮大撤退
    ,大撤退戰役時,曾作過法國海陸軍指揮總部。1940年5月,英法比三十四萬大軍衝破納粹防線,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希特勒原計劃與英國談判而下令停止進攻敦刻爾克的決定,無意中為三十多萬英法軍人撤退贏得時間,匪夷所思的「軍令」是這位戰爭狂人的昏聵,還是當年歷史條件下的「神來之筆」?三十四萬,一個沉甸甸的數字,一支戰勝納粹奪取二戰最後勝利的精兵。走在寬闊的海濱大道,朗麗的北法建築群依海佇立,帆船遊輪,高聳起桅杆,致意營救盟軍大兵的偉績。
  • 敦刻爾克:英軍「紳士」們爭先恐後潰逃,友軍卻成了登船墊腳石?
    初期命令是「只允許英軍登船」,法軍表示強烈不滿!到達敦刻爾克的聯軍主力有40萬人,他們很難抵擋住80萬德軍的最後圍剿。可是這節骨眼上,德國出人意料地停下了進攻腳步,改由空軍轟炸灘頭。不管這道命令下達希特勒到底出於什麼原因,但也讓聯軍看到了「絕境逢生」的希望,一場史詩級的大撤離開始了。
  • 別再跪舔敦刻爾克英式大逃亡
    然而敦刻爾克大撤退所折射出來的英式「大逃跑」,根本沒有值得什麼推崇的意義, 正是這種坑隊友的一貫作風,助長了二戰軸心國的囂張氣焰,這部電影《DUNKIRK》中文名稱叫做《英國蹲式大逃跑》,才是真的實至名歸。筆者也看了這部大逃亡,央格魯-薩克森式的電影模式總是那麼老套,拍美國軍人,再殘忍也都得拍出人性美,拍英國人,連逃跑都跑的那麼帥!
  • 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軍為何能完成撤退,只因德軍犯了一個小錯誤
    5月14日,德國要求荷蘭投降,雖然荷蘭已經表示了願意投降,但是德軍並沒有停止攻擊,依舊對荷蘭的鹿特丹進行了猛烈的轟炸,次日,荷蘭投降。 5月22日,在打下荷蘭後,德軍坦克部隊並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向英法聯軍發起了進攻,英法聯軍被迫後撤到了布洛涅、加來和敦刻爾克港,此時,他們已經陷入了德軍的包圍。
  • 《敦刻爾克》:二戰中的沙丘魔堡
    敦刻爾克所在的荷蘭語地區並沒有發生/k/>/tʃ/的音變,所以敦刻爾克依舊寫作Dunkirk而不是Dunchurch。(被蘋果砸一下,能吃到蘋果不說,還能由此想到萬有引力定律,換我被砸吧)比如美國首都Washington,它沒有如你所願是「洗衣屯」,而是wash+ing+ton,Wash這裡指類似「沃什」這樣的名字,而-ing則是日耳曼人表示「...地的人」或「...家族的」等,所以Washington
  • 奧斯卡電影手冊:《敦刻爾克》在影評人眼裡居然剛及格
    黃卓(新浪娛樂電影組組長):故事分為陸地的一周,海上的一天,空中的一個小時這三條線,三線共振共鳴,1+1+1遠大於3,戰爭最能展現人性的複雜,不過這麼一次成功的逃亡,諾蘭最後落腳點展現的是團結、互助、奉獻、犧牲這樣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聽起來是「主旋律」,卻不讓人覺得假大空。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到底如何
    約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伏擊的狹小區域內。為了挽救包圍圈內的聯軍,英國海軍部開始調集大批船隻,以從敦刻爾克將聯軍士兵撤退到英國。為此,英國海軍連泰晤士河上的拖船、快艇、漁船、駁船、平底船、遊艇和救生艇,所有可以在沿海使用的運輸工具都全部徵用,全力以赴展開撤退行動。
  • 敦刻爾克奇蹟的背後,為啥希特勒突然命德軍停止前進,而不是消滅英...
    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6日晚上,40萬英法聯軍(以下簡稱聯軍)敗退到法國敦刻爾克後,英軍冒著德軍炮火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歷時9天最終成功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