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c論表訊。熟悉藍氣球的朋友都知道,系列極其簡單,沒有那麼多的款式,在產的基礎款有42mm、36mm兩種,再加上33mm和28mm這兩種女表尺寸,4款尺寸的款型變化無非是:材質和錶帶的不同,還有一些鑲鑽款式。所以只要選定大小號,再斟酌一下殼帶材質就行了。除此之外,還有40毫米超薄兩針手動款,46毫米超薄兩針手動款,44毫米計時碼錶自動日曆款,高端款則是:39毫米和46毫米浮動式陀飛輪手動款。今天要說的就是46毫米藍氣球陀飛輪另包24K金鑲真鑽版本。先來大家放一張圖片看看:
這款腕錶是剛做出來的一個BL高端陀飛輪腕錶,耗時大概20天,最主要是因為後期需要重新包24K金,所以時間耽誤了很多,但是做出來的效果確實非常完美
第一眼看到是不是很閃耀奢華,尤其是在黑色的背景下,此款腕錶保留了所有卡地亞藍氣球的經典設計元素——扭索雕紋(guilloche)錶盤,劍形藍鋼指針和羅馬時標,地地道道的藍氣球風格。黑色的時標刻度和白色的錶盤形成鮮明的對比,極具易讀性。凹槽式錶冠內鑲嵌一顆凸圓形合成尖晶石,是藍氣球的標誌性設計。而藍氣球獨特的錶冠色彩和藍鋼劍形針,在我看來,也與黃金材質表殼搭配更加有魅力。
,目前這款藍氣球是最大的型號46mm,由於其輕薄圓滑的造型,會顯得比實際尺寸小一些。整個表殼包24K黃金,在加上鑲嵌VS真鑽,顯得無比的透亮精美。鑲鑽採用雙排鑽,不僅原裝有這種設計,而且相比單排鑽顯得更加奢華,有種低調的美。由於腕錶的尺寸比較大,所以鑲嵌的VS真鑽大小比例都會比普通氣球上的要大。鑽的品控也是有講究的,要求鑽通透,又白又亮,好的鑽石不怕放大。品質差的鑽石色澤泛黃,閃耀度低,顯得掉檔次。所以我們對每一顆鑽石都會精挑細選,鑲嵌的工藝不會掉鑽,並且要求一個師傅獨立完成,從選石,到切石在到鑲石等一系列複雜工藝,必須一個人完成,才能確保每一顆鑽石在色澤,間隙,高低完全一樣,往往需要長時間才能夠完成一款手錶,所以這些腕錶更能彰顯時間的華貴。
原裝藍氣球的陀飛輪款只有兩種:一種是常見的兩針浮動式陀飛輪,無論如何千變萬化,都是9452MC機芯,陀飛輪開窗在6點位;另一種則是卡地亞高級制表工坊最近開發的雙時區浮動式陀飛輪,將浮動式陀飛輪與雙時區跳時裝置合二為一,時間顯示採用規範針顯示方式,配備中央分針及兩個小錶盤,便於清晰而快速地讀出兩個時區的時間,機芯型號是9456MC。陀飛輪其實只是手錶零件中的一個機械裝置,但是因為生產的難度大,並且技術含量高,作為很多工廠能彰顯實力的一個機芯裝置,所以價格不是很好看。在過內,要數海鷗陀飛輪要好,那麼我們也有幸拿到了這款有著海鷗廠同款機芯的卡地亞陀飛輪腕錶,雖然機芯並不是來自於瑞士血統,但是機械的構造和陀飛輪的裝置都是來自國內最高水平了。
側面我們可以看到帶有魚眼泡泡的藍寶石鏡面,這也是考驗藍氣球做的好不好的重要指標。錶冠是藍色的尖晶石,這裡需要特別澄清的是:大部分的藍氣球錶冠上的藍色凸圓寶石並非人云亦云的「藍寶石」,而是合成尖晶石。這是一種和合成剛玉沒什麼區別的東西。只在一些非常重要高端的表款上,這枚石頭才會選用天然藍寶石。並且鑲嵌的VS真鑽排列整齊,高度一致,更不會有碎鑽、缺角的情況出現。
背透的設計,機芯採用海鷗手動上鏈陀飛輪機芯,通過改甲板達到和原裝一樣的陀飛輪機芯背透,甲板上刻有卡地亞的logo,底蓋用八顆螺絲固定,採用拉絲處理,細膩精緻,同時有著750印記和狗頭印記等貴金屬刻字。
一般我們常見的卡地亞藍氣球後鑲鑽基本都是42毫米的,像這款46mm還真不多見,很好的解決了撞表的可能性。包括這個包24K黃金的顏色,其實很難在生活中見到,倒是白鋼的款式爛大街了,包金厚度足以讓佩戴者保持8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