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半導體晶片技術發展的相比於海外的一些國家還是有點落後的,也正是因為這項技術的空缺導致了很多產業受限,所以這個難題一直以來都被國家高度關注,這麼多年也一直在投入大量的資源深耕這個行業。
這個行業的人才非常的緊缺,我國關於這方面的產業項目都是比較落後的,但是為了科技的發展,我國也在奮力的追趕。在這個世界上,能夠造出晶片的國家很多,但是擁有最先進的技術的國家很少,掌握了這項技術,能夠運用到的領域非常多,特別是網際網路行業。
我國優秀的半導體晶片企業並不是很多,其中以中芯國際為代表是國內半導體龍頭的企業,其發展歷程也非常的坎坷,中芯國際的創始人是張汝京,他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半導體晶片行業的人才,為我過的晶片產業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
他畢業於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專業,之後選擇到美國去深造,最終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取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那個時候國內的半導體產業正處於萌芽階段,但是美國卻已經處在熱潮中了,張汝京看到了這個契機也就選擇了留在美國進入這個行業裡。
他進入的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德州儀器,這家公司還誕生了一個非常知名的人物,那就是我國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當時他已經是公司副總裁了。本來因為都是華裔,其實兩個人關係還算不錯,畢竟能夠在一個公司中共事也是緣分。
後來,張忠謀就回國創辦了臺積電,而張汝京還在為德州儀器賣命,張汝京的表現也非常的優異,他帶領團隊先後在日本、新加坡等國為德州儀器建立10座晶片工廠,為公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就在這個時候,他也發現了,國內的晶片產業還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於是他就決定回到自己的祖國,為國內的晶片產業的發展獻出一份力。後來張汝京就也回國創辦了世大公司,後來因為其地位已經威脅到了臺積電,於是以前的老同事張忠謀就決定對世大下手了。
張忠謀在張汝京不知情的情況下,以50億美元高價收購了世大,張汝京的發展受限,於是他當即決定回到大陸成立中芯國際,正因為他這個決定,張汝京與臺積電的紛爭也就此開始了。
國內因為這個產業的發展非常的落後,所以張汝京的到來立即受到了當地政府的歡迎,還得到了不少支持,所以發展的也十分順利,不久之後就成長為能夠和臺積電抗衡的產業了,這個時候,張忠謀又一次感受到了地位的威脅,於是就在美國對中芯國際發起訴訟,控訴被張汝京帶到中芯國際的員工涉嫌洩露商業機密。
這場訴訟最後判定中芯國際向臺積電支付1.75億美元。即使是這樣,張忠謀還是不肯放過張汝京,於是在2006年的時候再一次起訴中芯國際,這一次的起訴結果為中芯國際向臺積電支付2億美元,並通過交易使臺積電持有中芯國際10%股份。
而張汝京也因為籤訂了協議,必須要在3年內禁入半導體行業。沒有辦法,張汝京必須履行承諾,後來就從中芯國際辭職了,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在72歲的時候選擇了重新創業,在青島創立芯恩半導體,未來我國的半導體也將進入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