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半導體晶片」被針對,曾被禁入行業3年,最終還是堅持造芯

2020-12-17 騰訊網

我國的半導體晶片技術發展的相比於海外的一些國家還是有點落後的,也正是因為這項技術的空缺導致了很多產業受限,所以這個難題一直以來都被國家高度關注,這麼多年也一直在投入大量的資源深耕這個行業。

這個行業的人才非常的緊缺,我國關於這方面的產業項目都是比較落後的,但是為了科技的發展,我國也在奮力的追趕。在這個世界上,能夠造出晶片的國家很多,但是擁有最先進的技術的國家很少,掌握了這項技術,能夠運用到的領域非常多,特別是網際網路行業。

我國優秀的半導體晶片企業並不是很多,其中以中芯國際為代表是國內半導體龍頭的企業,其發展歷程也非常的坎坷,中芯國際的創始人是張汝京,他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半導體晶片行業的人才,為我過的晶片產業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

他畢業於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專業,之後選擇到美國去深造,最終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取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那個時候國內的半導體產業正處於萌芽階段,但是美國卻已經處在熱潮中了,張汝京看到了這個契機也就選擇了留在美國進入這個行業裡。

他進入的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德州儀器,這家公司還誕生了一個非常知名的人物,那就是我國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當時他已經是公司副總裁了。本來因為都是華裔,其實兩個人關係還算不錯,畢竟能夠在一個公司中共事也是緣分。

後來,張忠謀就回國創辦了臺積電,而張汝京還在為德州儀器賣命,張汝京的表現也非常的優異,他帶領團隊先後在日本、新加坡等國為德州儀器建立10座晶片工廠,為公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就在這個時候,他也發現了,國內的晶片產業還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於是他就決定回到自己的祖國,為國內的晶片產業的發展獻出一份力。後來張汝京就也回國創辦了世大公司,後來因為其地位已經威脅到了臺積電,於是以前的老同事張忠謀就決定對世大下手了。

張忠謀在張汝京不知情的情況下,以50億美元高價收購了世大,張汝京的發展受限,於是他當即決定回到大陸成立中芯國際,正因為他這個決定,張汝京與臺積電的紛爭也就此開始了。

國內因為這個產業的發展非常的落後,所以張汝京的到來立即受到了當地政府的歡迎,還得到了不少支持,所以發展的也十分順利,不久之後就成長為能夠和臺積電抗衡的產業了,這個時候,張忠謀又一次感受到了地位的威脅,於是就在美國對中芯國際發起訴訟,控訴被張汝京帶到中芯國際的員工涉嫌洩露商業機密。

這場訴訟最後判定中芯國際向臺積電支付1.75億美元。即使是這樣,張忠謀還是不肯放過張汝京,於是在2006年的時候再一次起訴中芯國際,這一次的起訴結果為中芯國際向臺積電支付2億美元,並通過交易使臺積電持有中芯國際10%股份。

而張汝京也因為籤訂了協議,必須要在3年內禁入半導體行業。沒有辦法,張汝京必須履行承諾,後來就從中芯國際辭職了,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在72歲的時候選擇了重新創業,在青島創立芯恩半導體,未來我國的半導體也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高層內鬥,半導體晶片行業發展或許受阻
    蔣尚義,中芯國際員工及業內人士稱之「蔣爸」,1997年擔任臺積電研發副總裁,03年牽頭「0.13微米SoC低介電質銅導線先進邏輯製程技術」,打破了長期被IBM等國外廠商佔領的半導體行業
  • 晶片創投教父陳立武,投資120家半導體公司,一手扶起了中芯國際
    近兩年裡,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美國針對華為等企業的半導體禁令也越發過火。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人民都寄希望於中國半導體巨頭,能夠儘快突破技術瓶頸,打破美國的壟斷。1987年,陳立武在舊金山成立了投資機構華登國際。陳立武確立的投資方向是「一切能夠改變未來的領域」,即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汽車智能,以及半導體行業。據統計數據顯示,華登國際成立33年以來,已經投資了500多家高科技公司,其中120家以上都是半導體企業。500家企業中,足足有110家已經成功上市,這足以證明陳立武的眼光和決策力。
  • 小米晶片大躍進:除了自己造芯,3年投資了20多家晶片企業
    眾所周知,在2017年小米發布旗下首款手機Soc澎湃S1之時,雷軍表示「晶片是手機科技的制高點。」這意味著其實小米對於晶片是相當相當的重視。而在小米研發晶片之時,小米對於晶片方面,其實還有另外的一個大布局,那就是瘋狂投資晶片企業。最早投資晶片就認是小米旗下順為投資,投資了南芯半導體,這算是小米第一次投資晶片企業。
  • 【融資】芯和半導體完成超億元B輪融資;
    1.提供全產業鏈仿真EDA解決方案,芯和半導體完成超億元B輪融資;2.騰訊投資北京微芯感知科技有限公司,後者從事邊緣計算晶片和區塊鏈領域;3.通訊行業巨頭5G基站射頻零部件核心供應商,諾信博完成B輪近億元融資;4.喜報!
  • 36氪首發|專注第三代半導體功率晶片設計,「天狼芯」獲數千萬人民...
    「天狼芯」是一家專注於高性能國產功率半導體晶片的Fabless(無產線晶片設計商)創業公司。在基於矽基類第一代半導體的功率器件產品上,「天狼芯」生產的MOS管和IGBT模組已經與晶圓廠合作落地量產:針對消費電子場景,公司主要生產20V~150V的MOS管;針對工業領域的軌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車等應用場景,公司生產的IGBT模組可以實現從650伏到6500伏電壓產品的覆蓋。
  • 粵芯半導體李海明:不要說華為,半導體行業都有種被卡脖子的感覺
    「不要說華為,半導體行業都有種被卡住脖子的感覺。」8月6日,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博士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分享了在當前環境下,對國內晶片產業與粵芯自身未來發展的思考與判斷。李海明坦言,與國外相比,我國晶片產業起步較晚,確實存在著不小差距。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15期:華為掀起半導體行業波瀾 「麒麟...
    半導體協會周子學:中國IC產業發展潛力仍然可期在9月3日舉行的「第二屆全球IC企業家大會」上,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子學表示,全年來看,我國IC產業整體增長仍不樂觀,但在5G、人工智慧、汽車電子等新興應用的帶動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發展潛力仍然可期。
  • 美國對中芯、華虹等啟動半導體「無限追溯」機制!國產替代勢不可擋...
    作為代表,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總裁Ajit Manocha再次向川普致信,稱新舉措將阻礙美國晶片設備企業的出口,讓美國半導體設備行業蒙受每年200億美元的損失。而在3月份的時候,美國政府表示,將延長華為臨時許可證到5月15日,允許美國企業與華為之間開展業務。自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不過,該部門隨後多次延長臨時許可限制。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68期:鬧烏龍!海瀾之家澄清造「芯」傳聞
    海瀾之家澄清造「芯」傳聞日前,有媒體報導稱,凱樺康半導體設備南京有限公司近日成立,經營範圍包括半導體專用設備製造等,由海瀾之家股份有限公司100%控股。海瀾之家9月21日晚發布澄清公告稱,媒體報導中的「凱樺康半導體設備南京有限公司」與公司不存在任何關係。公司及子公司未在南京設立半導體設備新公司,也不存在計劃設立半導體設備公司的情況。
  • 造芯難道靠的是「唱功」和「演技」?
    ▲近日還通過天眼查發現,曾於2019年7月加盟武漢弘芯的蔣尚義當時曾參股武漢弘芯的股份,但是在2020年7月3日就退出了。近期,濟南泉芯也引發了業內的關注。因為武漢弘芯和濟南泉芯都曾有著一個共同「推手」——曹山。根據天眼查資料顯示,武漢弘芯的控股股東是北京光量藍圖。而曹山曾是北京光量藍圖的大股東及法人代表,只不過,曹山在2019年1月退出了北京光量藍圖,不再擔任法人代表、執行董事。
  • 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敏芯股份正式上市 打造MEMS產業鏈國產化的中國...
    然而,晶片雖然研發出來了,擺在李剛面前的另一個難題又出現了。   熟悉半導體行業的人都知道,一個晶片的製造分為晶片設計、晶圓廠代工製造、封裝、測試等核心環節。作為行業的拓荒者,如果只是在實驗室內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而沒有第三方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企業完成最終生產過程,所有的技術都只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無法商用。因此,找到下遊半導體生產企業,成為李剛創業需要攻克的另一難題。
  • 那個說「晶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人和馬化騰一起被表彰了
    關注科技圈的朋友都知道,美國禁令之下,國內已經掀起了一股「造芯熱」,這一切正如比爾蓋茨所說的那樣,將逼迫中國半導體走上自給自足的道路。而在近一段時間,有媒體曝出,我國半導體領域有超2000家晶片企業入局,但是這2000多家晶片企業絕大部分都是晶片設計企業,甚至此前和晶片業務完全不沾邊。
  • 上項目不能一窩蜂,造「芯」須用心
    最近,號稱融資千億、請來業界大牛蔣尚義坐鎮的武漢弘芯吸引不少關注的目光,原因竟是他們的晶片項目即將爛尾。就連他們能生產7納米晶片的設備ASML光刻機,也抵押給了銀行。 除了武漢弘芯,南京德科碼、成都格芯、陝西坤同、貴州華芯通也相繼停工或倒閉。
  • 以晶圓製造設計等為支柱,35億元華芯智造半導體高新技術產業園籤約...
    集微網消息,1月13日,廣東省汕頭濠江區舉辦戰略合作項目集中簽約儀式,本次籤約項目共有19個,涉及海上風電、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眾多領域,總投資超102億元。圖片來源:濠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華芯智造微電子(重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芯智造」)半導體高新技術產業園參與了此次集中簽約儀式。
  • 國產芯再傳好消息!中芯國際巨資購買晶片機器:加速量產14nm晶片
    —中興國際,已經正式實現了14nm晶片投產,同時也更是拿到了華為海思14nm晶片的代工超級大單,而中芯國際為了能夠加速14nm晶片的全面量產,最近也是再次此巨資購買了一系列半導體生產機器。在2月18日,中興國際正式對外發出公告:「中芯國際已經於2019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7日期間,已經向美國泛林半導體設備公司發出一系列購買單,購買單的總代價為6.0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億元)」,相信大家都知道,美國泛林半導體公司是全球半導體裝備行業的巨頭之一,主要對外提供蝕刻機、CVD、清洗、鍍銅等相關的半導體生產設備,而此次中芯國際斥巨資購買一系列的半導體生產設備
  • 中芯晶片陳智維:國內晶片沒有創新可言,但大家做的是從無到有
    2018年,對於國內晶片產業而言,是動蕩的一年。這一年,有數家中小企業因行業的動蕩而悄然隕落,也有無數人重新開始,一大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衝出重圍,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立剛滿一年的中芯晶片就是後一企業群落中的一家。2018年,亦是向上的一年。
  • 「中國芯」閃耀全場 第五屆浙江大學校友創業大賽半導體行業邀請賽...
    先進的BMS電池管理晶片,引領未來毫米波應用的晶片,全球首款故障電弧專用晶片……第五屆浙江大學校友創業大賽半導體行業邀請賽於9月27日正式在海寧舉行,服務於高端製造和精密儀器的「中國芯」成了創業創新團隊最熱衷探索的領域之一
  • 「芯騙」遍地,中國晶片產業爛尾潮背後,竟都是「空手套白狼」
    近日,武漢千億級弘芯項目的爛尾,像一顆炸彈引爆了風口上的國產晶片行業。隨著調查深入,人們驚訝的發現,全國上下搞「芯騙」的企業不只有武漢弘芯一家。零出資成最大股東武漢弘芯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HSMC)成立於2017年,當時號稱項目總投資額約為200億美元,分兩期建設,建成後將每月生產14nm產品3萬片、7nm產品3萬片。
  • 晶片投資盛宴:267億砸向72家半導體公司,最年輕成立不到半年
    1、中芯南方:IPO熱潮帶動國家資本積極注資「中芯」這個前綴對關注半導體行業的人來說並不陌生。作為中國大陸晶片代工第一股——中芯國際的子公司,中芯南方自2016年12月誕生以來就備受矚目,在2018年獲得了由科創集團、國家大基金一期和中芯上海的3.51億美元的戰略投資。
  • 他締造了中芯國際,殺出中國晶片突圍的血路,卻被迫出局成了路人
    以「908工程」為例,原本想引進一條當時較先進的6英寸0.8-1.2微米的晶片生產線。結果,行政審批花了2年,技術引進花了3年,建廠施工又花了2年。等到生產線投產時,國際上的主流製程已經達到了0.18微米,技術差距反而更大了。發達國家針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是最大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