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中暑!炎炎夏日,防暑事項建築工人應牢記

2021-01-19 銘築企業

北京自5月起一秒入夏,五一當日氣溫便高達34℃,進入6月中旬,近期最高氣溫更是達到了36℃。很多人最大的感受是,沒有空調,這日子就要過不下去了!

早晚溫差小、最高氣溫高,炎夏烈日之下,每年都會發生多起建築工人中暑事件。

在網上搜索,可以看到很多往年建築工人因高溫中暑、急救送醫、甚至死亡的消息。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以下幾點多注意,保障咱們工人兄弟的夏季健康:

調整作業時間

高溫酷暑期間,可以縮短作業時間、將工作時間改到清晨、拉長夜間工時等方式,避開午間高溫;同時中午不要外出,多休息,保證體力;

改善作業環境

室外作業搭遮陽網布、室內常開風扇通風,避開強烈日曬、改善悶熱環境,可以使人體體溫保持穩定,保證不因體溫過高引發熱射病;

用好工地福利

很多工地現場夏天都會準備綠豆湯、涼白開,及時喝水可以幫助身體補充因流汗損失的水分。身體感覺不舒服,如頭暈、乏力、呼吸困難、體溫升高時,一定要及時和工友、衛生員說明,到涼快的地方休息,吃一些防暑降溫藥。如果還不能緩解,別怕麻煩,立刻去醫院就醫。

理賠降低損失

如果不幸發生嚴重中暑,在及時就醫的同時,也要保留好相關證據,比如出工考勤、醫院診斷、藥費發票……因為工作中中暑可以申報工傷保險,理賠後,能大大彌補因病造成的損失。

寫在最後

萬丈高樓拔地起,皆因辛勤磚瓦人。建築工人群體永遠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在讚美與感動的背後,更應該積極發聲,為提高工人兄弟的人身安全健康、作業環境條件、薪酬結算保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銘築工匠——為工人兄弟發聲

相關焦點

  • 炎炎夏日 需警惕「情緒中暑」
    本文轉自【中國天氣網綜合】;中國天氣網訊 炎炎夏日暑氣重,人民易動「肝火」,會產生心煩意亂、無精打採、思維紊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異常行為,心理學家稱之為「情緒中暑」。建議做到以下4點,能有效預防。3、調劑好飲食日常膳食應儘量減少進食油膩食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僅能防暑,還能增進食慾。注意多飲水,以調節體溫,改善血液循環。多進食「清火」的食物和飲料,如新鮮蔬菜、水果、綠茶等。4、注意養氣日常生活應保持不急不緩、心平氣和的狀態。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都要保持不急不緩的動作,讓呼吸均勻有序,「氣」自然就會「和」。
  • 炎炎夏日,中暑該怎麼辦?請收下這份防暑指南~
    引起中暑因素有哪些呢?如何預防中暑?趕緊來看看01什麼是「中暑」?在炎熱高溫季節或高溫、高溼通風不良環境下勞動,防暑降溫措施不足等。2.機體散熱減少。環境溫度、溼度高,通風不良,汗腺功能障礙等。3.機體熱適應能力下降。年老體弱、產褥期女性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等基礎病的患者熱適應能力相對較弱,同等環境下更易發病。
  • 炎炎夏日,讓中暑不要把你糾纏
    往年在即將到來的軍訓浪潮裡,發生頻率最高的應該就是中暑了 。其實無論孩子們是在軍訓烈日高照中,還是在夏日炎炎的酷暑裡,遇到最多問題的應該就是中暑了,那麼今天奶爸就來說說如何應對中暑,讓他防患於未然!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要想知道如何下手,就應知道「敵人」是什麼來頭。
  • 《未定事件簿》若在炎炎夏日出汗過多為防中暑應多喝什麼
    女神的試煉-智慧女神的考驗 題目:侍者生存小常識:若在炎炎夏日出汗過多,為防中暑應多喝?
  • 關愛一線職工,城開司開展夏日送清涼活動……
    ,維護高溫天氣環境下廣大員工的身體健康,7月27日,集團下屬樂山城市資源開發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開司"),基層一線開展」夏日送清涼「慰問活動,為高溫下堅守的一線職工送去了關懷。活動當天,城開司黨總支副書記、總經理周華傑帶隊,在工會主席夏敏陪同下,先後來到垃圾處理中心醫廢處置廠、運行維護中心、市場服務中心和停車服務中心,為在炎炎夏日依然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送去清涼。小城哥了解到,此次」夏日送清涼「慰問活動,城開司為一線員工準備了藿香正氣液、萬精油、風油精、蚊不叮、仁丹、礦泉水等夏季防暑必備品。
  • 高考來臨中暑「突襲」?教你幾招防暑小妙招
    高考遇上高溫季,如何防暑降溫成了眾多考生和家長關心的問題。特別是中高風險地區的考生,考試期間要全程佩戴口罩,鼻子和嘴長期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更是增加了中暑的風險。如何預防中暑的發生?高考過程中出現中暑症狀又應該怎麼處理呢?
  • 大渡口區科協開展「夏荷」行動慰問一線環衛工人
    近日,大渡口區科協在炎炎夏日開展「夏荷」行動慰問一線環衛工人服務活動,前往大渡口區豹子溝垃圾中轉站,看望慰問了酷暑中辛勤工作在一線的環衛工人,為他們送去了炎炎夏日中的一絲清涼。  活動中,區科協主席江文平與環衛工人進行了親切交談,對不畏高溫,堅持在最髒、最苦崗位辛勤工作的環衛工人表示慰問和感謝,並讚揚了環衛工人為城市環境戰高溫、鬥酷暑的精神。
  • 安全預警:近期多個工地出現中暑!工人因中暑從腳手架跌落!防水保溫...
    該工人因頂著烈陽,在36℃高溫的炙烤下持續作業多時,出現中暑症狀,感覺頭暈、無力,卻還想咬牙完成工作,但沒想到竟然一不小心從5米高的作業架上,急速墜落至地面,後背著地!經檢查,他多處肋骨骨折,胸椎、腰椎骨折,肺挫傷。
  • 急救中心接診中暑患者有所上升 專家提醒市民注意防暑降溫
    武漢晚報訊 近日,武漢市氣象臺接連發布高溫橙色預警。武漢市急救中心統計數據顯示,7月31日-8月3日,共接到急救中暑患者17例。8月1日當天,接到中暑患者7例,是目前當日中暑人數最多的一天。
  • 日本東京8月共187人死於中暑 如何預防和急救中暑?
    日本東京8月共187人死於中暑 如何預防和急救中暑?夏季炎熱,身體素質差的人尤其害怕中暑。人一旦中暑,身體會遭受到非常大的傷害。所以,預防中暑就成為夏季人們最關心的話題了。第二,我們身邊要隨身帶點防暑的藥品。像清涼油,風油精,人丹,荷香正氣水這些藥品,都是非常好的防暑藥物。室外活動太多,我們不妨用一點。
  • 「夏日炎炎,健身搞起」第二期:夏季健身的注意事項
    大家好,我是狗子,三伏已至,天氣是一天比一天熱,而炎炎的夏日正是一個減肥的旺季,俗話說:春冬看穿衣,秋夏看身材。夏天本就是一個露肉的季節,在夏天進行減肥可是有著不少的好處。上一期帶大家了解了夏季健身的好處,這一期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夏季健身的注意事項:
  • 重慶一名工人中暑體溫高達42℃,經治療已甦醒,醫生提醒仍要防暑
    7月20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曾以《工人中暑體溫高達42℃ 經搶救仍未甦醒》為題,報導7月19日重慶七星崗通遠門附近一工地的工人胡善貴,因工中暑被120送進醫院搶救,當時體溫高達42℃,人出現深度昏迷。
  • 中暑了有什麼感覺?炎炎烈日下該如何預防中暑?
    還記得昨天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的一篇文章《地面溫度55℃,攝像頭拍下揪心又暖心的一幕》,重慶的一名交警在執勤過程中因為天氣炎熱而中暑倒地,受到群眾的熱情幫助,在稍作休息之後,情況好轉。這則新聞感動了無數人,也給人們提了個醒: 高溫天氣工作,一定要注意防暑,多加休息哦!
  • 建築工人高溫作業中暑 120急救人員用一袋鹽水救急
    建築工人高溫作業中暑 120急救人員用一袋鹽水救急 瀋陽晚報
  • 夏季容易中暑,這幾個防中暑「小妙招」送你,最好偷偷收藏
    容易出現中暑的現象,這個時候預防中暑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幾個防暑小妙招最好要偷偷收藏,以備急用。夏季天氣炎熱,容易中暑,幾個預防中暑的「小貼士」送給你維持身體新陳代謝炎炎夏日有時不動都會出汗流加背,更何況有時候需要外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個時候最為實用的防暑小妙招就是多喝水,當身體出汗較多時,水分流失會比較嚴重,很容易會出現脫水的現象
  • 葫蘆島:急救中心醫生 教你防治中暑
    炎炎夏日,酷熱難耐。人體排汗逐漸增多,尤其老年人耐受性差,身體散熱功能又較弱,容易中暑。7月14日,記者採訪了市急救中心的醫生,教您怎樣預防和治療中暑。  什麼是中暑  中暑是在暑熱天氣、溼度大及無風環境中,患者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喪失過多而出現相關臨床表現的疾病。
  • 聯佳置業夏日送清涼 致敬最美勞動者
    為關心基層勞動者的身心健康,傳遞公司對一線工人的關愛,營造良好和諧的工作氛圍。在這個最「熱情」的七月,聯佳置業公司總經理汪總率領中高層一行前往聯佳愛這城和聯佳翰林府兩個工地現場,代表聯佳置業全體員工慰問奮戰在一線的建築工人,贈送茶葉、肥皂、毛巾、人丹、風油精等防暑降溫生活用品。
  • 持續高溫 警惕中暑
    無獨有偶,39歲的劉某身體十分健壯,在郴州市某建築工地務工,用他自己的話說「平時沒生過病」。這兩天郴州市氣溫飆升,為了趕工程進度,他一直在室外作業。18日這天收工回到家,他就感覺渾身肌肉酸痛,尤其胸口、腰腹疼痛得厲害,而且他一下午都沒有排尿。於是,劉某被工友送至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
  • 秋天還是高溫,中暑怎麼辦?快來PICK防暑小知識
    這種情況下,防暑就顯得格外的重要。畢竟,中暑的滋味可不太好受,而且想想秋天你還得裹緊你的小被子,想想就特別的不划算。今天跟著小編來學習一下防暑小知識,保你整個秋天清涼無憂。一、中暑是怎麼回事?中暑是指由於人體處於熱環境中導致體溫調節功能紊亂所導致的一組臨床症候群。
  • 遇到中暑時該怎麼辦?請收下這份防暑指南
    引起中暑因素有哪些呢?如何預防中暑?趕緊來看看01 什麼是「中暑」?中暑是指在溫度或溼度較高、不透風的環境下,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電解質丟失過多,從而發生的以中樞神經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02 引起中暑因素有哪些呢?1.產熱增加。在炎熱高溫季節或高溫、高溼通風不良環境下勞動,防暑降溫措施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