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指環行動,羅科索夫斯基為何要三勸保盧斯投降?心戰作用重要

2020-12-14 島主說事

作為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環行動」是蘇軍向保盧斯第6集團軍發起的收尾之戰。但讓人意外的是,一向以進攻凌厲著稱的羅科索夫斯基,並沒有延續一擊功成的戰術,而是採取邊打邊降的方式來削弱保盧斯的防禦鬥志。通過三次勸降從而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01「指環行動」前,戰場形勢為蘇軍勸降創造了條件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於1942年6月28日展開的,到羅科索夫斯基準備發起「指環行動」時,已經到了1943年1月8日。此時,蘇軍已經接連打退了保盧斯3輪的進攻和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三個方面軍也已經牢牢地掌握著戰場主動權,把保盧斯第6集團軍緊緊地包圍在史達林格勒城郊到伏爾加河一帶。

一方面,曼施坦因「冬季風暴」救援失利以後,蘇軍把進攻重點放在了南線冬季戰役上。由於9月份朱可夫從中線來到南線戰場,他和華西列夫斯基按照史達林的要求,秘密擬定了「兩星計劃」(天王星和火星行動),從而在戰略上提前為南線實施冬季作戰打下了基礎。應該說,要不是曼施坦因及時從史達林格勒戰場退出來,蘇軍根本也用不著發起「指環行動」,因為「天王星行動」本身就是針對保盧斯來的,只是「冬季風暴」行動幹擾了這個計劃。

另一方面,新組建的頓河方面軍,是蘇軍為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量身定製的。1942年底,蘇軍統帥部在研究南線戰局時,準備把圍殲保盧斯的任務交給一個方面軍來完成,但在誰擔任新組建的頓河方面軍指揮員問題上發生了分歧,最後還是朱可夫提議由羅科索夫斯基來擔任比較適合,朱可夫因此也與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員葉廖緬科產生了誤會。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專門組建頓河方面軍就已經定下了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決心。將史達林格勒方面軍改稱南方面軍,在羅斯託夫方向行動,也是為了防止曼施坦因與A集團軍群的匯合,任務更重大一些。而且從蘇軍的布局看,保盧斯被困兵團已經沒有了獲救的希望,「指環行動」只是考慮如何打才能贏得更快一些罷了。

02羅科索夫斯基三勸保盧斯投降,是早就擬定好的戰術安排

雖然朱可夫做了大量工作,才使葉緬廖科同意將62、64和57三個集團軍劃歸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面軍,但羅科索夫斯基並沒感到這場仗能輕鬆獲勝。

一方面,「指環行動」打響前,蘇軍對保盧斯集團的情況並不完全掌握。頓河方面軍組建時的兵力只有212000人,坦克250輛,作戰飛機300架,火炮和迫擊炮6900門。而且蘇軍並不知道在包圍圈中的保盧斯集團到底還有多少兵力,何況德軍空中的補給線也未切斷。在羅科索夫斯基看來,保盧斯雖然向外突圍缺乏動力,但原地防禦的能力仍然不能小看。

另一方面,頓河方面軍組建前,西南方面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已經打下了德軍可能投降的基礎。羅科索夫斯基接手史達林格勒戰場時,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作戰半徑不斷壓縮,除了幾個空降點,皮託姆尼克機場還在德軍手中,德軍只能收縮戰線向史達林格勒城內集結,別無他途。

在這個情況下,羅科索夫斯基在1月10日戰鬥打響前,於8日第一次派出了3名軍官前去勸降。蘇軍的目的很明確,此時投降,對雙方都有利,德軍不僅能減少傷亡,還能使蘇軍有更多的兵力支援羅斯託夫方向作戰。但羅科索夫斯基的努力失望了,保盧斯雖然將勸降信轉發給了柏林,但他內心卻希望德軍的空中補給和援軍能早點到來。

第二次勸降是蘇軍展開「指環行動」後,把德軍壓縮到了城內。1月24日,在德軍傷亡重大,補給嚴重缺乏的情況下,蘇軍再一次派人勸保盧斯投降。但得到的答覆和上次一樣,不準投降,戰至最後一人。而此時,保盧斯的部隊已經一分為二,軍心也散了,德軍的唯一補給機場也被蘇軍佔領,保盧斯失去了最後的補給希望和退路。

蘇軍的第三次勸降。1月28日,德軍被分割成3小塊包圍圈,保盧斯在南邊一小塊角落裡,30日,他電告柏林離最後崩潰不到24小時,德軍統帥部隨即授予他元帥節杖,117名軍官也官升一級。可第二天,保盧斯又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然後被蘇軍堵在了地下室門口,迎來了蘇軍的第三次勸降。而此時,保盧斯並沒有在蘇軍士兵的勸說下投降,而是他的參謀長施密特接受了投降的建議,並詢問保盧斯有什麼話要說。可他又有什麼可說的呢?剛才他還在向前線的士兵下達了不準投降的命令,甚至還威脅部屬一旦投降他們的家人都會受到牽連,此刻他只能隨著參謀長走出地下室。

從這個角度講,羅科索夫斯基是一步步勸保盧斯投降的。一方面,蘇軍並不掌握被圍德軍的戰鬥力情況,邊打邊熟悉對手,儘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而實際上,被圍德軍也確實還有戰鬥力,保盧斯投降後,北部德軍仍然頑強戰鬥了兩天,直到2月2日才最終放棄抵抗。另一方面,通過逐漸壓縮戰場包圍圈,從而迫使保盧斯束手就擒。

03羅科索夫斯基三勸保盧斯投降,具有重要的心戰作用

有人認為,羅科索夫斯基這麼做,是在耽誤時間,按當時戰場環境,蘇軍全線發起一次衝鋒就能解決戰鬥,但事實並非那麼簡單。

一方面,保盧斯直到投降仍然對德軍的增援抱有希望。客觀上講,德軍的空中補給雖然沒有達到第6集團軍的日常需要,但直到1月24日前,仍然也在不斷地向前線空運物資,同時德軍從西線調派的增援部隊也確實在2月份來到了東線,對保盧斯來講,能夠被救比投降還是要體面的多。

另一方面,德軍希望保盧斯殺身成仁,蘇軍更希望保盧斯為所用。本身殲滅一個第6集團軍就讓蘇軍大獲意外,再加上保盧斯投降歸化蘇軍,對蘇軍來說,其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勝利。而保盧斯投降以後也確實在戰場上在幫蘇軍做事,只是他手下91000名投降部屬,包括24名將軍的歸宿卻不怎麼樣,好多都沒活到回國。

總結:史達林格勒戰役打了半年,最終點子落在保盧斯率部投降上。所以,盟軍聽到蘇軍大勝也很感意外,羅斯福和邱吉爾都打電報祝賀,莫斯科廣播也向世界播放了勝利的消息。而對柏林來說,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投降,完全使德軍信心和士氣受到重大打擊,不得不用一個簡短表揚的公告來表明第6集團軍是作戰勇敢的,保盧斯的指揮才能也是優秀的。實際上,明眼人都知道,這場心理戰,羅科索夫斯基打得恰到好處,保盧斯的投降不僅被逼無奈,還顯得非常不甘心。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羅科索夫斯基:戰爭回憶錄》

精彩推薦:二戰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把握戰場特點,最終反敗為勝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以劣勝優,收縮與擴大戰線的較量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為何不堅持到底?計劃沒有變化快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史達林為何派兩任總長坐陣前線?雙保險作用

相關焦點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指環行動展開後,保盧斯為何還能堅持20天?
    此戰,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迫使保盧斯率殘部投降。那麼,指環行動的戰役背景是什麼樣的呢?首先,「天王星行動」為「指環行動」打下基礎。本來,1942年11月19日,朱可夫就發起了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天王星行動」,收攏包圍圈,準備在年底前結束史達林格勒戰役。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唯命是從害了保盧斯?心理負擔太重
    作為二戰蘇德戰爭非常重要的一場戰鬥,史達林格勒戰役講述著戰場上許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其中圍繞德軍第6集團軍指揮官保盧斯的表現,一直飽受人們質疑,他的投降到底是發自內心還是戰場形勢所逼?實際上,保盧斯的失敗並不在軍事上,而是輸在了他的心理負擔太重,為什麼這麼說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左右為難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對蘇德戰爭的影響不必多說,其意義重大是蘇德戰爭的轉折之戰。但是,圍繞曼施坦因救援保盧斯的冬季風暴行動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卻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保盧斯沒有服從曼施坦因的突圍命令,有的說是頓河集團軍群裝甲突擊力量不夠。實際上,曼施坦因在下達冬季風暴救援命令以後,還單獨給保盧斯下達了一道雷鳴行動命令,只是保盧斯左右為難沒有執行這道命令罷了。
  • 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為何對巴巴羅薩行動表現沉默?美好願望落空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人們驚訝地發現,史達林不僅在戰前對德國可能的入侵表現泰然,而且在德國三路大軍閃擊蘇聯後,仍然表現出鎮定自若的樣子,甚至戰爭打響後十天才發布全國動員令。史達林為何在大軍壓境大廈將傾的危難時刻,還要表現出如此從容的姿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如果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施坦因救援就會成功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多數人認為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是因為保盧斯不配合沒有向外突圍所致。那麼,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呢?第6集團軍的損失又會有多大呢?首先,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因為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
  •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21個德國師番號被撤銷,保盧斯元帥投降
    戰役由三個階段組成:合圍德軍集團;發展進攻和粉碎德軍解救被圍集團的企圖;殲滅被圍德軍集團。11月13日,史達林批准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擬制反攻計劃,並親自給這個計劃取代號為「天王星行動」。反攻日期定為: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為11月19日,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為11月20日。
  •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為何不堅持到底?計劃沒有變化快
    從這個層面講,冬季風暴行動計劃是曼施坦因倉促擬定的一個作戰方案,要完成這個目標,必須要具備兩個主要條件,一是保盧斯第6集團軍主動向西突圍,一個是德軍的預備隊迅速補充上來。但事實證明,這兩個必要條件都沒有達到。02德軍離保盧斯只差40公裡,曼施坦因為何沒有堅持到底?
  • 二戰頓涅茨行動,為何曼施坦因玩的是心跳,瓦圖京玩的是大意?
    而此時,剛拼湊起來的頓河集群任務又格外艱巨,曼施坦因不僅要解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合圍之困,還要確保高加索南線德軍的側翼安全。幾乎同一時刻,德軍統帥部又將主要裝甲預備隊都支援給了莫德爾集團,曼施坦因不僅面臨裝甲打擊力量嚴重不足,還要面臨保盧斯不聽勸阻不願接受向外突圍命令的尷尬局面。
  • 戰敗之後,德國元帥保盧斯投降被俘,而莫德爾元帥為何自殺?
    就比如說二戰時期,德國戰敗之後,德國元帥莫德爾就因為戰敗自殺。在戰後統計中可以看到,德國少將以上的高級將領死亡人數在675人,戰死223人,其中自殺的德國元帥只有戈林、莫德爾、隆美爾、克盧格和格萊姆五人。但是這五個人裡,只有莫德爾和格萊姆是因為戰敗自殺。大家更為熟悉的隆美爾其實是因為捲入了當時暗殺希特勒的計劃之中,被迫自殺。今天我們就拿兩個比較明顯的人物來做一下對比,分別是保盧斯和莫德爾。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3戰瓦圖京不敵對手,強中自有強中手
    促使他倆第二次戰場交鋒的是朱可夫發起的「天王星」行動。由於蘇軍將德軍保盧斯集團包圍得如鐵桶一般,德軍命令曼施坦因火速南下,在史達林格勒戰場組建頓河集團軍群,主要負責解救保盧斯第6集團軍和確保南方集團軍群側翼安全。
  • 「二戰風雲134」蘇德最後血戰·二十一——血戰史達林格勒終章
    1943年1月,蘇軍通過「木星行動」將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兩支德軍之間的距離擴大到超過250公裡。至此,保盧斯軍團再無任何獲得增援的可能。1月8日,蘇聯頓河方面軍司令羅科索夫斯基中將向保盧斯發出投降的最後通牒。
  • 二戰中第一位投降的德國元帥,第一天封元帥第二天便投降了
    就在希特勒宣布他晉升為元帥的第二天,他宣布投降,成為二戰中第一位投降的德國元帥。
  • 保盧斯元帥兵敗史達林格勒,抗命選擇投降,德軍是怎麼樣處理的?
    1942年11月,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陷入了蘇軍的包圍之中。保盧斯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險。當得到德軍的救援部隊,被擊潰的消息,保盧斯最後的救命稻草被掐斷了。保盧斯請求突圍,被希特勒拒絕,1943年1月8日,蘇軍向第六集團軍勸降,保盧斯已經絕望了,請示希特勒,得到的還是堅守的命令,同時還有晉升保盧斯元帥的命令,保盧斯沒有一絲晉升的喜悅感,他知道這個晉升令是要他為帝國殉葬,他平靜的說了句:「元首真是慷慨。」
  • 二戰蘇德戰爭,庫爾蘭集團為何久攻不下?蘇軍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到了5月7日,蘇軍7個地面集團軍外加一個空軍集團軍,集中了43萬人的兵力準備對庫爾蘭集團展開最後一次集中打擊,還下達了最後通牒,勸其投降。但第二天德軍就收到了無條件投降命令,18.9萬人投降。由於蘇軍在1944年的一系列反攻行動,迫使德軍在年底前就全部撤退到了蘇聯邊境,北方集團軍群的80萬兵力退守庫爾蘭半島,構不成對蘇軍的重大威脅,蘇軍不需要在這方面浪費太多的時間。其次,進攻柏林遠比消滅庫爾蘭集團重要得多。
  • 保盧斯戰敗投降,希特勒為什麼還要為他國葬?想想隆美爾就明白了
    德軍在1941年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後,僅在開戰前半年就耗盡了進攻力量。截止到1941年11月,德軍不但用光了40萬預備役和8萬補充營官兵,前線部隊還有34萬人的兵力缺口。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只能去求他的盟友出兵參戰。在拼湊出52個師的僕從國部隊之後,德軍才有實力在蘇德戰線南部發起進攻,這就是進攻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的「藍色行動」。
  • 二戰,各參戰國被敵軍俘虜的最高將領是誰?
    1942年5月6日,駐菲律賓美軍物資耗盡,無力再戰,為了儘量挽救美軍士兵和僑民的生命,溫萊特忍受著無邊的屈辱,向日軍投降,淪為日軍戰俘。蘇聯:二戰中被俘最高將領是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弗拉索夫中將,蘇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副司令員兼第2突擊集團軍司令。
  • 如果所有二戰名將都在同一個群裡:戰略縱深誰最大
    不過群裡今天又有新動靜,一直被嘲的法國終於要反擊了?1941年,經魏剛將軍與德國人斡旋,朱安被釋放,繼續回到二戰戰場。1942年11月-1943年5月,朱安率領法國特遣部隊參加突尼西亞戰役,法國和盟軍贏得此次戰爭的勝利。1942年12月25日,朱安晉升為上將。1947-1951年,朱安任法屬摩洛哥總督。3、巴巴羅薩計劃:原名為「奧託計劃」,是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
  • 戰爭失敗,為什麼同為德軍元帥,莫德爾選擇自殺而保盧斯卻沒有?
    二戰中,戰敗之後,為什麼同為德軍元帥,莫德爾選擇自殺而保盧斯卻沒有?    戰敗是每個將領最大的失敗,面對這樣的局面,會如何選擇?二戰中,戰敗之後,為什麼同為德軍元帥,莫德爾選擇自殺而保盧斯卻沒有?在最後是選擇自殺還是投降的問題上,保盧斯同樣陷入了矛盾之中,出於維護軍人的榮譽和尊嚴,應該選擇自殺,但是作為第6集團軍司令,他又不得不為整個集團軍官兵的生命負責,東線戰場蘇德雙方都沒有善待俘虜的傳統,保盧斯必須活下來為被俘官兵的生存和蘇軍高層進行交涉,這是集團軍司令的職責。最終他選擇了後者,選擇了投降。平心而論,選擇投降,並不比自殺輕鬆或者說容易。
  • 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被俘,營救失敗,德國就給操辦葬禮,結果保盧斯...
    但是,當蘇聯紅軍攻入德軍設在百貨商場內的司令部時,保盧斯選擇了投降。 當希特勒第一時間得到新晉元帥保盧斯並沒有按照他在電報中所承諾的那樣戰死沙場而是出爾反爾選擇了投降而時,氣的希特勒無法自制。
  • 二戰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把握戰場特點,最終反敗為勝
    而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曼施坦因「冬季風暴」救援行動同樣在戰鬥打響後半個月就撤出了戰場,從而為蘇軍發動「指環行動」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創造了條件。從這個層面講,勝負往往就在一線之間。德軍是先等不得後狠不得,蘇軍是先犧牲局部利益誘敵深入後使用戰略預備隊反攻取勝。02德軍為何在兩場戰役中都會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