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漢文化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其切成小塊,蘸水後在糯米粉中反覆滾圓至大小合適,它的表面是幹的。湯圓餡料有葷有素,先把糯米粉和成麵團,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包入再揉圓。
湯圓的口感比元宵細膩爽滑,外皮顏色和餡料選擇更加豐富。此外,元宵更適合現做現吃,售賣的元宵更多是應季食品;湯圓因製作相對簡單、便於保存,市場上一年四季均有銷售。
北方人喜食元宵,並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了煮元宵的五個訣竅:輕輕捏(下鍋前用手輕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這樣裡外易熟)、開水下、文火煮、點冷水、勤換湯。
吃元宵、湯圓在我們慶祝元宵節的傳統中只是一個組成部分。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是「鬧元宵」。
這天,男女老幼都走出家門共同慶祝新春的到來。如果說除夕夜是一家團圓過新年,到正月十五就是舉國上下一齊迎新春。從早到晚,活動不斷。
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與佛教有關。在漢文帝時,正月十五已被命名為元宵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將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推到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不同地區還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鬧元宵」逐漸成為正月十五這一天的主題。
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描繪了元宵節長安城熱鬧狂歡的盛況,「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元宵節當晚,京城不禁夜,御橋鐵鎖開,君臣同歡慶,遊人盡歌舞,一副中式狂歡節的場景。
古時,元宵節除了是個熱烈的「狂歡節」外還是一個浪漫的「情人節」。
那時,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可順便為自己物色心儀的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後半段「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些傳誦至今的經典,就是描述元宵夜情人相見的情境。
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京劇大師荀慧生的《元宵謎》也是講述男女愛情的,可見古人借元宵節表達愛意由來已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
本期《簡料理》將和大家分享如何在家中製作多彩湯圓。
料材:
糯米粉
255克
南瓜
100克
紫薯
300克
杏仁
1把
黑芝麻
1把
核桃仁
1把
南瓜籽仁
1把
榛子仁
1把
綿白糖
1匙
黃油
15克
鹼面
少量
檸檬汁
少量
清水
適量
料理:
1將杏仁、黑芝麻、核桃仁、南瓜籽仁、榛子仁投入料理機中攪碎成粉,隨後盛出,與隔水融化的黃油、一匙綿白糖混合,拌勻,揉搓成小圓團,備用;
2.南瓜和紫薯切片,隔水蒸熟;
3.鍋中倒入三小碗清水,燒開,取2/3蒸熟的紫薯,放入鍋中,中火熬煮5分鐘,至紫薯中天然色素析出,濾出紫薯渣,將紫色湯汁平均分成兩碗;
4.向兩碗紫色湯汁中分別加入少量檸檬汁和鹼面,攪拌均勻,隨後加入檸檬的湯汁即呈現粉紅色,加入小蘇打的湯汁即呈現藍綠色;
5.取250克糯米粉,平均分成5份,分別與蒸熟的南瓜、蒸熟的紫薯、粉紅色湯汁、藍綠色湯汁、清水混合,做成黃、紫、粉、藍綠、白色湯圓麵團。
6.將所有湯圓麵團搓成長條,切成小塊兒,揉圓,備用;
7.包湯圓,將湯圓面放在手中,用雙手食指和拇指將麵團延展成能保住餡料的圓片,放入事先準備好的五仁餡兒,包緊、揉圓即可。
8.湯圓包好後,撒上少量糯米粉,搖勻,冷凍在冰箱中,隨吃隨煮。
Tips:
1.南瓜和紫薯切片,是為了更快的蒸熟。
2.紫薯裡富含花青素,花青素在不同的酸鹼度下,會發生顏色變化。遇酸變紅,遇鹼變綠。檸檬汁是酸性的,鹼面是鹼性的,進而,我們利用天然的原材料,得到了不同顏色的「染料」。
3.糯米粉和水的比例是5:3,因不同南瓜、紫薯含水量不同,製作湯圓麵團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加入南瓜、紫薯和液體的量,以免麵團過軟。
4.根據自己的口味,也可放入巧克力、紫薯葡萄乾、或其他喜歡的餡料。
歡迎大家在文章底部留言,寫下您的感受或分享經驗。
您的關注是我們成長的動力!如喜歡本文內容,可長按下方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簡料理公眾號,獲取更多精彩美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