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黃河水,水闊無邊深無底,其來不知幾千裡。
黃河,中華民族的根;她維繫著我們,也牽制著我們;哺育著我們,也磨鍊著我們。黃河,串聯起中華大地,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作為我們民族的搖籃,黃河催發了這片土地上的文明,留下了思想和智慧,她經歷了頻繁的變革,造就了英雄與史詩。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及黃河流域九省區網信辦承辦,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等單位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已結束。十天裡,記者從河南啟程,輾轉豫晉魯3省9市21縣,到訪34個採訪點,用腳步丈量萬裡黃河,用汗水感受千年文明。
壺口瀑布的黃河水浪花如雪,大起大落。
小浪底的黃河水清澈見底,兩旁綠樹成蔭。
登上鸛雀樓憑欄聽濤,滔滔不絕的黃河真如天上來水。
遠眺汾河入黃口,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好似樹葉間的經絡,將山西省連接成中華文明史的一枚樹葉。
行至黃河入海口,遠看我國暖溫帶最為完整的溼地生態,不時有美麗的鳥兒飛出,心曠神怡,仿若天境。
這一切,離不開黃河沿岸各省市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揚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龍頭。
九曲黃河滔滔不絕 中原大地人與黃河休戚與共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說就產生於此。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誕生了「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炎黃廣場 張悅鑫/攝
從上古大禹治水到晚明潘季馴「束水衝沙」,歷朝歷代對黃河治理極其重視。據史料記載,歷史上從先秦時期到1949年這2500多年裡,黃河下遊共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給沿岸的百姓帶來很多苦難。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中央的帶領下,中華兒女積極投身黃河治理,實現了70年無決口,20年不斷流,成績前所未有。
「抬頭是邙山,低頭是河灘。大風黃沙刮過來,光想埋住俺。」這是河南武陟人民勝利渠通水前,黃河下遊岸邊百姓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1951年3月,經周恩來總理親批,人民勝利渠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新中國水利專家張光鬥院士親自參與了渠首閘的設計。1952年3月,第一期工程勝利竣工,4月12日,人民勝利渠舉行了放水典禮。從正式開工建設到開閘放水,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中國人民便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因而,建設者們將其定名「人民勝利渠」,寓意「人民的勝利」。
人民勝利渠 張悅鑫/攝
通水68年來,人民勝利渠灌溉著武陟、獲嘉、新鄉、原陽、延津、衛輝等地的農田,使昔日低洼荒涼的鹽鹼地變成了高產穩產田。遠近聞名的武陟大米正是通過人民勝利渠的引黃灌溉、荷稻混種、土法施肥、天敵捕蟲的"古法"種植技術通過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1991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被列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10年規劃及「八五」計劃綱要。彼時,黃河下遊時常面臨凌汛威脅,河道泥沙淤積嚴重,已嚴重影響沿岸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經過多年的實地考察和反覆的推導論證,黃河治理者們拿出了這一「終極解決方案」。計劃中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可以控制黃河流域總面積的92.3%,來水量的90%和來沙量的近100%。整體設計以防洪、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發電和蓄清排渾、興利除害、綜合利用,是黃河治理中極具戰略性意義的工程。
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匯集小浪底黃河兩岸,搭工棚,住窯洞,夜宿荒山野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前期工程路、水、電、通訊和場地建設。歷經三年,小浪底主體工程於1994年正式開工。經過7年的努力,這一被譽為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水利工程全部竣工。2009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全部通過竣工驗收,自此,黃河流域92.3%的面積被納入控制。
據介紹,非汛期來沙量少,黃河水在小浪底被攔下後,攜帶的泥沙會自然沉降,因此形成了長達一百多公裡的清澈水面。張悅鑫/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就三江源、祁連山、秦嶺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建設提出要求,自此,黃河治理邁向新的臺階。
按照原設計,到2020年,小浪底水庫75.5億立方米的設計攔沙庫本應全部淤滿。但近年來,黃河治理者們採用「一高一低」的方式探索水沙調控新機制,積極保護環境、修復植被,有效防範了攔沙庫容增長過快,過早淤滿。「今年小浪底水庫泥沙淤積量僅為31.46億立方米。」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工程師張建生說。
把「百害黃河」變成一條生態文明的「幸福河」,人與河,在這裡和解共生。
九曲黃河奔湧向前 三晉之地輝映千年文明
「天下黃河一壺收」的壺口瀑布旁,夾岸崇深,浪濤滾滾,瀑布轟鳴,湍急的黃河水翻起白色的浪花,中間架起一座連接彼岸的彩虹橋。
壺口瀑布 張悅鑫/攝
千百年來,九曲黃河奔騰向前,由北向南在山西境內一瀉千裡,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晉,抵達芮城縣風陵渡,繼而從西折東,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晉,奔騰而過的黃河水,給三晉大地留下了波瀾壯闊的美景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遊山西就是讀歷史,走進山西,在黃河的每一次彎轉與跌落中追溯厚重歷史,體味黃河文化。
初秋時節的山西永濟市,放眼望去,伍姓湖溼地公園水鳥成群;蒲津渡遺址上,四尊開元鐵牛與兩隻萌萌噠的黃色卡通「鐵牛兒」,進行著一場跨越1300年的「對話」;大街小巷掛著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旗幟,一派熱鬧景象。
近年來,永濟旅遊門票收入和綜合收入連年保持20%左右的高增速。據永濟市市長黃亞平介紹,圍繞全省黃河旅遊板塊總體布局,永濟從推進全域旅遊發展、提升旅遊產品品質、強化宣傳營銷三方面發力。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沿黃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伍姓湖巡護路、大西高鐵引道及現代農業產業園四大全域旅遊循環圈;深入挖掘地域文化,連年舉辦鸛雀樓詩歌文化節等系列活動,「奔向小康」環伍姓湖長跑賽目前正在積極籌備中。
順著山西芮城縣境內的黃河一號旅遊公路一直走,沿途可以看到不少農副產品收購點,停下車到任意一家店可以挑選到蓮藕、蘋果、蔬菜和花椒等特色農產品。公路兩旁,形成了一個個微型生態特色農產品貿易區,讓這條旅遊公路不僅是最美風景路、網紅打卡路,更是沿黃致富小康路。
一號公路黃河觀景臺 張悅鑫/攝
在山西,汾河被稱為「母親河」,站在運城市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的望河臺上往下望,陸續有水鳥從河面上飛過,蜿蜿蜒蜒的汾河一路向西,款款投入黃河的懷抱,宛如一幅山水畫卷。古人就在這裡留下「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的優美詩句。
黃河之水奔湧流淌,在陽光的照耀下,輝映出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
九曲黃河水潤齊魯 城市與生態齊頭並進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黃河,經過5464公裡的漫長徵途,最終在山東匯入渤海灣。
位於山東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黃河由這裡入海,遠望灘涂,不時有鳥兒從蘆葦中飛起,海天一色,渺無人跡。
黃河三角洲溼地 資料圖
誰能想到就在十幾年前,這片肥沃的三角洲竟因黃河斷流的影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大量魚類、鳥類絕跡,土地大量鹽鹼化、沙化。
從2008年以來,黃委會持續向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進行補水,尤其從2018年起連續實施的黃河生態調水,極大改善溼地生態環境,為河口地區魚類洄遊和產卵提供了有利條件。經過多年持續的生態改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恢復了活力。
「生態好不好,鳥兒說了算。」這裡被鳥類專家形象地稱為「鳥類國際機場」,每年近600萬隻鳥類組成無數「飛行編隊」在此穿梭忙碌。橫跨「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西太平洋兩條鳥類遷徙路線,該保護區成為全球鳥類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沿著黃河逆流而上,在濟南,水與城交融,萬裡黃河與這座千年古城命運交織。穿城而過的母親河,將濟南一分為二。長期以來,濟南的發展重心框定在黃河以南。跨過黃河去發展,是濟南人多年的夢想。2018年以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國(山東)自由貿易區三大國家戰略在濟南交匯疊加,為濟南擁河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從「北跨」到「北起」,濟南攜河追夢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備受矚目。
預計2021年底建成的濟南鳳凰黃河大橋是濟南第12座跨黃河大橋,是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區域交通「三橋一隧」之一的重大工程,也是濟南攜河「北跨」戰略和濟南新區建設的基礎性工程,通車之後,不僅將打破「隔黃河相望」的局面,也將直接連通城市次中心和地區中心城市,分擔城市功能,加快生產要素流動,推進實現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
濟南鳳凰橋 資料圖
黃河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千秋大計,事關民族復興和永續發展。既需長遠謀劃,也要幹在當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搞好治理工作的同時,放眼城市建設,把民生作為落腳點。
萬裡黃河如玉帶,雲鎖高飛水自流。黃河之水一路向東,朝向太陽升起的地方咆哮,必將引領中華兒女不斷向前,傲立世界民族之林。(文/張悅鑫)
[ 責編:李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