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歷史----瓦爾特• 德•瑪利亞 (Walter de Maria)
在米蘭普拉達中心五層高的展館高塔(Torre)中,一場名為「地圖集(Atlas)」的主題常年展自兩年前揭幕以來便廣受關注,時尚巨頭繆西婭·普拉達 (Miuccia Prada)和策展人傑爾瑪諾·切蘭特 (Germano Celant)的一段對話,促成了這場當代藝術家們的集體探討。普拉達收藏中的眾多重要作品在一系列融合了獨奏和對抗的環境中進行了展示,Carla Accardi,Jeff Koons,Walter De Maria,Michael Heizer,Pino Pascali,William N. Copley,Damien Hirst,John Baldessari以及Carsten Höller群雄雲集,藝術品之間相互對比,又彼此協調,融合。
藝術品大多來自1960至2016年,它們所映射的思想和視角促使了該系列的誕生,也映射了與多年來為普拉達中心做出貢獻的藝術家之間的合作。「地圖集(Atlas)」沿泝了個人與機構之間共同發展的道路,以開放的態度接受不同主題的臨時展,特殊項目和活動,同時也有與其他館藏和機構合作的可能性。
自2015年以全新面貌開館以來,該館藏已經成為普拉達中心文化項目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塊,採用不同方式——從群展到個展、從文物展覽到藝術家策劃項目——進行展覽,到如今,高塔已成為重要的永久性展覽空間。
Inside 5 exhibition levels of Torre, project 「Atlas」, emerged from a dialogue between Miuccia Prada and Germano Celant, is unveiled. It hosts works from the Prada Collection displayed in a sequence of environments incorporating solos and confrontations, created through assonances or contrasts, between artists such as Carla Accardi and Jeff Koons, Walter De Maria, Michael Heizer and Pino Pascali, William N. Copley and Damien Hirst, John Baldessari and Carsten Höller.
The group of exhibited artworks, realized between 1960 and 2016, represents a possible mapping of the ideas and visions which have guided the creation of the collection and the collaborations with the artists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activities of the foundation throughout the years. 「Atlas」 therefore traces an evolving path between the personal and the institutional, open to temporary and thematic interventions, special projects and events, with possible integrations from other collections and institutions.
Since the opening of Fondazione Prada’s new venue in 2015, the colle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available too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ndation’s cultural program, taking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 from thematic to collective shows, from anthological exhibitions to artist-curated projects – and now finding in Torre its permanent exhibition space.
地址:PRADA FOUNDATION, LARGO ISARCO, 2, MILANBel Air Trilogy,2000 – 2011 Bel Air三部曲Installation view. Walter de Maria Prada Foundation
2011年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曼尼爾博物館為藝術家沃爾特·德·瑪麗亞舉辦其首個大型博物館展覽。該展覽主要展出了藝術家的三組「三部曲」作品。沃爾特·德·瑪麗亞已經在曼尼爾博物館的永久收藏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而借本次展覽,參觀者可以看到並體驗他的挑釁性想法的寬度和深度。
《陳述》系列(The Statement Series),由《紅、黃、藍》三張巨大、橫向的單色繪畫構成,它們共同組成戲劇性的空間合奏,在每一塊畫面中央都有一塊小小的拋光不鏽鋼矩形板,各自刻有不同的陳述。其中,《黃:彩色人決定他們何時攻擊地球》最早創作,後期沃爾特相繼創作了《紅》和《藍》, 並將其合併為《陳述三部曲》。
The Statement Series: Yellow Painting 陳述系列:黃The Color Men Choose When They Attack the Earth, 1968 彩色人決定他們何時攻擊地球,1968 《圓、方、三角形:隧道系列》(Channel Series: Circle,Square,Triangle,1972),它們成為了曼爾尼博物館的常年展。基礎幾何形狀的金屬材質構成U型隧道,每個隧道都包著一個可移動的不鏽鋼球體,以表現藝術中的隨機性。這件作品被古根海姆博物館稱為「感知體驗的藝術:純粹的抽象和另類的極簡主義。」(Art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Pure Abstraction and Alternative Minimalism)Channel Series: Circle,Square,Triangle,1972 隧道系列:圓、方、三角形
《Bel Air三部曲》(Bel Air Trilogy,2000 - 2011)由三輛1955年的雪佛蘭Bel Air汽車組成,經過精心設計僅由藝術家進行了少量定製,清晰乾淨的設計和經典的線條格外出名,這款著名的型號經常採用標誌性的兩色配色方案。這裡展出的三輛汽車每輛都塗有「吉普賽紅」和「淺米色」。
現在這三輛汽車列於米蘭Prada中心常年展,觀者將每輛汽車本身視為充滿美感的物件同時,也可以近距離觀察到藝術家是如何介入了他作品中最經典的組件:高度拋光的金屬杆。每輛車的前擋風玻璃都被一根12英尺長的不鏽鋼杆刺穿,穿過整個汽車內部直至後窗外。三根杆分別是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簡約,反光,經典的線性形狀,具有與1955年雪佛蘭Bel Air相同的品質。近身觀展時仿佛近距離觀察優雅的車禍現場,不同要素彼此結合,相互作用,充滿平靜的衝撞感。
上世紀60年代,是美國至關重要的精神發酵時代。對於當時很多美國藝術家都受到亞洲禪宗的啟發,通過轉譯亞洲藝術和宗教,他們所創造的藝術作品成為了沉思的對象,不僅可以改變公眾意識,也被賦予了社會、精神,或是烏託邦性質的潛在意味。
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哲學家鈴木(Suzuki)在傳播禪宗思想方面極具影響力。對自發的、不規則事物的鐘情,對至簡的熱衷,自然的敏銳,對直覺和感知的喜愛,以及對事物感知與行動的自律性和直接性……這些理念逐漸傳播向美國東西海岸的藝術家們。
鈴木總是引用日本書法家仙崖義梵(Sengai Gibon,1750–1837)的畫作,他從其《圓,三角,方》中悟了宇宙的體現。鈴木將這三種基本形狀描述為「無形」與「無限」的幾何體現,強調了他獨到的空性乃禪悟的核心思想。自此這一套畫作便吸引了無數人。比起單一的黑白灰,這幅畫作的著墨不斷變換著深淺,每個圖形略微相疊,敘述著三者之間潛在的微妙關係。
沃爾特·德·瑪麗亞的《三角,圓,方》從仙崖義梵在18世紀中的佛教畫作中得到啟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作品,包括音樂、表演、寫作還有雕塑和概念藝術,無不彰顯出他所受到的禪宗影響。沃爾特曾著迷於能與觀者產生互動的任務向遊戲裝置,並在1965年起開始著重以金屬為主要材料,創作了具有標誌性影響的小型拋光鋁製地面裝置。除了三種幾何圖形之外,他還創作了一系列十字形、六點星形和萬字形。這些雕塑的空心內部形成通道包裹著金屬球,就像有趣的遊戲板,每一件作品都包含著一顆球體,「以此來破壞符號的純度」。
六十年代東方哲學對於極少主義關於「有」和「無」的探討有深遠意義,很多極少主義藝術家把冥思的意味灌入藝術作品中以轉述人類意識,對於沃爾特·德·瑪麗亞來說這意味著「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具有至少十個意味」。他對於東方思想十分開放,注重作品中的極少性,並試圖通過極簡挑戰當代的觀看方式。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他更重視經驗與直覺,而非話語和邏輯。禪宗思想中的極少主義特質,在對於空白和無聲的容納中得以體現。
60年代諸如羅伯特·史密森 (Robert Smithson)、南錫·霍爾特 (Nancy Holt)、麥可·赫爾澤 (Michael Heizer) 開始質疑制度化藝術世界的局限性,他們走出城市冒險,以大自然的空白畫布代替畫廊。紀錄片《麻煩製造者:土地藝術的故事》(2015)將這場運動是針對藝術世界制約因素的政治性叛亂。電影中的畫廊主維吉尼亞·德萬(Virginia Dwan)說:「向西走即反畫廊(Moving out into the west was an anti-gallery statement)。」
作為20世紀60年代大地藝術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沃爾特以他巨大規模的築碑式裝置藝術而聞名,他的裝置通常著眼於探討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他儘管享譽於世但也眾所周知十分低調保守,堅決避免出席採訪或者畫廊的開幕式;他曾描述紐約的藝術圈「百人枕頭大戰,不過扔的不是枕頭,而是戴著眼罩相互揮刀」。1969年,在哈拉爾德·斯澤曼(Harald Szeemann)策劃的概念藝術群展《當態度變成形式》(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上,沃爾特遞交了一部難以捉摸的黑色手機,上面寫著「如果這個電話響了你可以接起來,沃爾特·德·瑪麗亞在線並期待與你通話。」然而這部手機從來沒有響過。
60年代後期,沃爾特開始構想地球本身即是一個場所,放置著規模無窮大、無法容納在畫廊或者博物館的雕塑。1968年他製作了《英裡長繪》(Mile Long Drawing),兩條平行的白色粉筆標記相距12英尺相伴跨過加州莫哈韋沙漠中一個廣闊的幹鹽湖行駛了1英裡。他無疑受史密森影響頗深,無論是持續性或即時的裝置,時間都是其作品中的核心主題。英裡長繪作為他早期作品之一,標誌著他將極少主義的概念帶出畫廊走向自然。這兩條很快就消失了的粉筆痕跡以一種即時性的大地藝術形式表現了逝者如斯和永恆的變幻。
Mile Long Drawing,1968 英裡長繪 在他的作品閃電場(Lightning Field,1977)中400根鋼管以精確的距離布置在新墨西哥州的偏遠沙漠中,他作品的多樣性反射出他對於看不見的物體的調查研究,他對數學理論的精準運用並沒有導向理性唯物主義的視野,反而拋出更持久的謎團。紐約地球屋(New York Earth Room,1977),沃爾特在一個閣樓中鋪上了22英尺的沙子。這個展館本計劃展出三個月,但時至今日依然被Dia Art Foundation維護並展出。這是沃爾特最後的作品中唯一一個至今仍在展的作品。Jerry Saltz一次評價該作品「幾乎是薩滿式的感官傳遞」,是關係藝術的早期作品。關係美學是最早由法國藝術評論家尼可拉·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基於對於整體人類關係和社會背景發展的探討而展開:「每次我站在那裡,陌生人都會站在一旁開始講話,這就像一起旅行,一起觀察事物,分享想法和經歷。」
普通群眾通常對藝術作品感到困惑,在Yelp和TripAdvisor上的評論認為這個裝置完全是對紐約黃金地段地產的浪費,甚至有人寫道「我所見到的不過是在昂貴Soho裡的一間髒兮兮的屋子。」但並非所有人都這樣,至少也有來客認為這個房間如同一處淨土,緩和了曼哈頓街道上的喧囂。一位來自愛達荷博伊西的訪客寫道:「當我們感受到潮溼、濃鬱、純淨的泥土氣息時,城市的沉悶得以緩和。它讓你重新像個孩子一樣在髒兮兮的泥土中打滾、玩耍,有一種非常治癒的、洗滌內心的感受。」
New York Earth Room,1977 紐約地球屋發生(Happenings)是藝術家艾倫·卡普洛(Allan Kaprow)在紐約主辦的一系列行為藝術,綜合了舞蹈、戲劇、音樂、詩歌和視覺,模糊了生活和藝術之間的界限,在藝術實踐中開闢新的路徑。其中一項稱為「院子(yard)」 的活動,卡普洛邀請參觀者沿著瑪莎·傑克遜畫廊(Martha Jackson Gallery)後院裡的圍牆爬行,那裡裝滿了汽車輪胎和包裹在黑色篷布中的物品。
在搬去紐約之前沃爾特·德·瑪麗亞曾與朋友——前衛作曲家,Fluxus成員La Monte Young和舞者Simone Forti等,一起參加位於舊金山的「發生」,也正是在此地沃爾特發覺了自己對遊戲性質的著迷,以及對能與觀者產生互動的藝術品的興趣。
譬如「無意義行為的盒子」(Boxes for Meaningless Work,1961) 要求觀者「從一個盒子裡取出物體並放入另一個盒子裡,循環往復,請注意,你的行為是無意義的」。沃爾特的很多作品都具有強烈的參與性質,包括前文提到的「三角,圓,方」空心包含著的金屬球體,指示著它們為了「擾亂符號純度」的存在性質。沃爾特通過這樣的方式創造了新的觀看方式,將觀者捲入藝術品本身,被動的觀看便成為了具有社交性質的參與行為。
沃爾特一向嘗試改變人類對藝術的觀看方式,譬如鑽地球一千米(The Vertical Earth Kilometer,1977),用一部完全達到專業指標的鑽機每天將一根黃銅柱都向地球的深處鑽下去。這個雕塑妙處在於,去掉了事物外在形象、甚至可視性之後,一切都直指空間本身。將「形象」焦點轉換在了空間,且是從地面往下千米的深度空間。觀者如今只能看到一個直徑約5釐米的圓片鑲嵌在地面,意識隨著藝術家的鑽頭到達了地下一千米的深度。這件作品使得我們在視覺藝術作品中對空間的認識和感知從通常的地面以上霎時往下擴展了一千米。沃爾特一反一直以來雕塑對於空間張力的探討模式,而將物體鑽入深不可視的實體空間裡去,雕塑失去了紀念碑般的視覺存在,但更純粹、更革命地探討了雕塑和空間。
沃爾特·德·瑪麗亞 (Walter de Maria)1935年,沃爾特誕生於美國加州奧爾巴尼,1959年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修完歷史和藝術的碩士學位後,從此定居在紐約。起始他主修繪畫,但他以相當開放的態度擁抱所有可能性,不斷嘗試試驗性創作,在著手雕塑創作的同時也兼顧了音樂錄製和影像製作。過去五十年裡他在極少主義、觀念藝術、大地藝術和裝置藝術四個領域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掃碼讚賞
-0-
小編微信(yoly):dongxiaoniu984001
版權歸藝術家本人所有
資訊來源:綠子
photo:米蘭Prada Foundation(綠子) 其他:E
編輯:朮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