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愛德華墨菲和他的上司,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實驗當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愛德華墨菲發現一個技術人員將16個加速度計全部裝在錯誤的位置。
墨菲定律由此誕生: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麼一定有人會按照這種方法去做。
你的生活中有過這樣的事情嗎?上班不想遲到偏偏就遲到了,不想生病偏偏就生病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丟的東西偏偏就丟掉了……「墨菲定律」的事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說不定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它所控制,真是讓人防不勝防,而且還越在意越防不住。
幾十年來,墨菲定律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其中最著名的闡釋被稱為「菲納格定律」: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
只要有可能,就一定會發生墨菲定律,真的是怕什麼來什麼嗎?
其實這是負向心理暗示的作用,你的關注點在哪裡,潛意識就會促使你往哪個點趨近。
比如算命的說你下個月不太順利要注意點。你的腦子裡留下了算命先生的話,就會時常去關注生活中那些不太順利的事情,結果就會發現這個月生活中不順的事兒真的越來越多了。
這告訴我們,要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正向暗示,讓生活在潛意識的作用下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墨菲定律」和「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現」。每次人們一遇到「心想事成」的壞事,就會搬出墨菲定律來安慰自己。由一次工程事故得出的論斷為何會得到如此廣泛的演繹?
其實這是外歸因的作用。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人們多傾向於歸因於自身以外的事物,以讓自己的心情好受些,避免感覺到沮喪、受挫等負面情緒。
知道了墨菲定律只是一種心理安慰,這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凡事多從幾個角度儘量考慮得周全些。而一旦發生了錯誤和損失,不要試圖去掩蓋,正確的做法是坦然面對、總結教訓。
在《墨菲定律》這本書中,還介紹了洛克定律、瓦拉赫效應、艾森豪法則、零和遊戲、羅傑斯論斷等100多個人生定律和法則、效應。
這些定律、法則、效應風靡全世界,有識之士都運用它們來解釋工作、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並以此啟迪智慧。
書中的理論涉及成功學、職場、生存競爭、人際關係、經濟學、管理學、家庭教育和生活多個範疇,可以說是人手必備的枕邊書。
世事紛繁複雜,通過學習運用書中的理論,可以幫助了解事物運行背後的規律,並由此推演趨勢、因果,洞悉世界,趨利避害,助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