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牡丹園美景。攝影:王豔
白牆黛瓦簷角婆娑,木質棧道蜿蜒盤旋,吱呀水車吟唱著古老歌謠……這不是風景秀麗的江南小鎮,而是地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腦山地區的「明星村」——西溝鄉南垣村。
鮮花開在脫貧路上
從民和縣城沿著川官公路向西南行駛20公裡,便來到了素有「民和水塔」之稱的西溝鄉。西溝鄉地處拉脊山餘脈南大山山麓,由於地下水資源極為豐富,夏季氣候涼爽宜人,因而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獨有的自然稟賦,把西溝鄉造就成為聞名遐邇的避暑勝地。
南垣村就是位於西溝鄉西北部的一個貧困村,村裡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3戶150人。這個遠藏深山人未識的貧困村,如今因牡丹聞名,一度被人們稱之為牡丹花村,南垣村也因鮮花盛開走出獨有的特色脫貧路。
2016年,民和縣綠禾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投資3586萬元,流轉土地86.7公頃,實施牡丹休閒園項目,建成牡丹、油用牡丹、薰衣草、宿根花卉、桃花島、魯冰花等6大觀賞區,其中66.7公頃油用牡丹種植收益和發展前景更是令人稱道。
「起初,計劃在南垣村建牡丹休閒園項目有顧慮,畢竟要流轉這麼多土地。前期從遊客吸引、花海運營、牡丹銷路等方面作了可行性分析,最後通過『公司+農戶』模式確保群眾收入,花海運營後解決了150個貧困戶就業問題。」西溝鄉黨委書記馬學貴說,鄉黨委政府也積極從縣水利局、交通局、文體旅遊局爭取項目,給牡丹園建設運營提供硬體支持,現在牡丹園已成為民和縣具有代表性的推廣名片。
駐村第一書記馬紅說:「為解決牡丹園『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問題,我們從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入手,使整個南垣村風貌與牡丹園發展相匹配,爭取到300萬元資金對旅遊道路進行拓寬,不僅打通了遊客上山觀賞路,更是打通了南垣村村民的致富路。」
今年5月,隨著鮮花次第怒放、鄉村旅遊道路的拓寬,牡丹園迎來了首批遊客,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發揮「牡丹效應」促增收
牡丹自古以來就有「百花之王」美譽,南垣村牡丹園所種植的牡丹更是出身名門、身價不凡的油用牡丹,花可供觀賞,籽可以榨油,花蕊曬乾後可做茶,花瓣和花葉可提煉製出化妝品,根又可以入藥,可謂一身都是寶。
在牡丹園景區內,貧困戶曹廷輝用牡丹籽油代替菜籽油,給傳統涼麵賦予新「美味」密碼:「用牡丹籽油拌的涼麵,看起來跟普通涼麵沒啥區別,但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花香味,吃進嘴裡清香爽口,很受遊客歡迎,一天收入200多元!」
說起收入,貧困戶白佔紅說:「以前外出務工累死累活,收入還不穩定,現在在家門口有了正經的工作,一天收入70元,再加上土地流轉費每畝700元,一年最少也有兩萬多元的收入呢!」
陳勝英是由發展養殖業而脫貧,他說自打牡丹園開了園,他就把自家的土雞、土雞蛋拿來賣,由於品質好、價錢實惠,甚至遊客上門「搶」購,以前貨找人,現在人找貨。
景區負責人何志棟介紹,牡丹園為村民帶來的聯動效應的同時,油用牡丹本身的疊加效果遠不止於此,隨著油用牡丹開發和利用,目前已成功註冊「紫斑」「青藏紫斑」「紫丹御」商標,已加工生產出「紫斑牡丹籽油」「青藏紫斑牡丹酒」「紫丹御牡丹多肽面膜」等產品,這幾款產品填補了我省油用牡丹產品空白。
一場花事動人心
隨著更多遊客被南垣村牡丹園吸引,為了讓景區不僅僅停留在只滿足遊客吃住行娛淺層,走品牌內涵式發展道路,探索鄉村旅遊開發新元素,為景區注入時尚符號,西溝鄉黨委鄉政府又在謀劃可持續發展、可長期收益的路徑。
西溝鄉組織委員馬毓傑說,正在建設中的牡丹文化牆就是將人文氣息融入自然觀賞的第一個生動實踐:「為激發遊客對景區的情感共鳴,杜絕『一次性』景區,打造獨特的品牌符號,給南垣村烙上牡丹文化的印記,將南垣村打造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旅遊新村品牌,我們正在努力。」
村黨支部書記白家神存是位年僅36歲的年輕人,他的眼光長遠又獨到,「我相信城裡人下鄉『療養』,一定會成為新的趨勢、時尚和理念。」
如今,南垣村已成為激發鄉愁、找尋鄉愁、銘記鄉愁,有著厚重鄉土情懷的文化小村落,南垣村村民也在這種情懷感召下,紮根建設一個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新村。
四季靜篤了塵事,一場花事動人心。曾經被貧困壓得褪了色的南垣村,如今披上了美麗的外衣,昔日被貧困壓彎腰的村民因景而「發」、由花致富……
這個昔日名不見經傳的貧困村,如今被競相綻放、姿態婀娜的牡丹扮靚的小村落,不僅是「一村一品」示範村,更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獨具特色的鄉村風貌,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陳俊)
【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