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為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宣統三年也就是1911年,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辛亥革命就發生在這一年,隨著革命號角的吹響,風雨飄搖的腐朽的晚清政府也走向了它的終點。宣統這個年號自1909年啟用至1912年2月12號後廢除。
雖然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即將覆滅,但清政府的貨幣製造技術卻日益成熟,自從清末名臣張之洞開鑄第一批機制廣東龍洋光緒元寶開始,又過去了幾十年,清代龍洋已廣為人知,製作得也越來越精美。1911年清政府準備發行新的龍洋「大清銀幣」,並以「圓」為單位,一統幣制,取代原來的「庫平七錢二分」。
據史料稱,此幣主模由天津造幣總廠承擔,引進英國進口機器,並於1910年聘請國外著名雕刻師魯.喬治(Luigi Giorgi)團隊設計,魯.喬治擔任總雕刻師。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有「曲須龍」(深版,淺版,R後帶點版,GIORGI籤字版和L.GIORGI籤字版)。「長鬚龍」 (深版,淺版2種),「短鬚龍」 (1種),「反龍」 (1種),「大尾龍」等壓鑄模。

當年壓製出幣樣後送審,僅「曲須龍」版呈請清廷核准,其重量為庫平七錢二分,成色90.0%,其餘四種模壓制的樣幣自然成為稀世珍品。「自宣統三年,(1911年7月)起,「宣統三年銀幣」在武昌及南京造幣廠開始鑄造」,本預期在當年冬天發行,但遇十月,武昌起義爆發,倉促間多以自武昌及南京造幣廠鑄造的新幣撥發軍餉。不及一年,武昌起義成功,清廷鑄幣只好停止。
但短暫的宣統三年銀幣(大清國幣),開啟了中國銀元以「圓」為單位的新紀元,而「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又堪稱中國龍洋之最精美的錢幣。
由於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發行時間短,發行量估計為一千多萬,現存世量已不多了。所以此幣已成為銀幣收藏愛好者的新寵,價格一路飆升。那些試鑄幣更是天價,普通人基本上也無可能在市場上買到,只有偶爾在拍賣會上現身。
目前在收藏市場上的出現的大清銀幣大分為三個版本,深版龍,淺版龍,帶點版。


其中帶點版最貴,市場價約是前兩版的1.5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