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洋中的精品: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清朝最後一批機制銀元

2020-12-16 鉅臻堂主

宣統為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宣統三年也就是1911年,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辛亥革命就發生在這一年,隨著革命號角的吹響,風雨飄搖的腐朽的晚清政府也走向了它的終點。宣統這個年號自1909年啟用至1912年2月12號後廢除。

雖然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即將覆滅,但清政府的貨幣製造技術卻日益成熟,自從清末名臣張之洞開鑄第一批機制廣東龍洋光緒元寶開始,又過去了幾十年,清代龍洋已廣為人知,製作得也越來越精美。1911年清政府準備發行新的龍洋「大清銀幣」,並以「圓」為單位,一統幣制,取代原來的「庫平七錢二分」。

據史料稱,此幣主模由天津造幣總廠承擔,引進英國進口機器,並於1910年聘請國外著名雕刻師魯.喬治(Luigi Giorgi)團隊設計,魯.喬治擔任總雕刻師。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有「曲須龍」(深版,淺版,R後帶點版,GIORGI籤字版和L.GIORGI籤字版)。「長鬚龍」 (深版,淺版2種),「短鬚龍」 (1種),「反龍」 (1種),「大尾龍」等壓鑄模。

試鑄幣大清銀幣長鬚龍

當年壓製出幣樣後送審,僅「曲須龍」版呈請清廷核准,其重量為庫平七錢二分,成色90.0%,其餘四種模壓制的樣幣自然成為稀世珍品。「自宣統三年,(1911年7月)起,「宣統三年銀幣」在武昌及南京造幣廠開始鑄造」,本預期在當年冬天發行,但遇十月,武昌起義爆發,倉促間多以自武昌及南京造幣廠鑄造的新幣撥發軍餉。不及一年,武昌起義成功,清廷鑄幣只好停止。

但短暫的宣統三年銀幣(大清國幣),開啟了中國銀元以「圓」為單位的新紀元,而「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又堪稱中國龍洋之最精美的錢幣。

由於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發行時間短,發行量估計為一千多萬,現存世量已不多了。所以此幣已成為銀幣收藏愛好者的新寵,價格一路飆升。那些試鑄幣更是天價,普通人基本上也無可能在市場上買到,只有偶爾在拍賣會上現身。

目前在收藏市場上的出現的大清銀幣大分為三個版本,深版龍,淺版龍,帶點版。

大清銀幣深版龍
大清銀幣淺版龍

其中帶點版最貴,市場價約是前兩版的1.5倍。

大清銀幣帶點版

相關焦點

  • 從「龍洋」到「大清銀幣」的清代銀元
    清代人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到19世紀時,最通行的是西班牙銀元和墨西哥獨立後鑄造的鷹洋。 清代鑄銀元始於乾隆,當時曾鑄帶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年間鑄造了一些銀幣,主要是用來賞賜的。機器鑄幣始於光緒八年(1882),由吉林機器局鑄造,但規模極小。
  • 財富溯源之貨幣之中國龍洋大清銀幣宣統三年
    大清銀幣宣統三年(1911年)銀幣,鑄造於1911年,此年是中國一個歷史轉折點。清朝在這種動蕩時期,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開始鑄造宣統元寶銀元,宣統二年頒布《幣制則例》,規定國幣以圓為單位,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輔幣有銀、鎳、銅幣,規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和一角共三等。
  •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
    年號:宣統。鑄幣:宣統通寶、宣統年造大清銅幣、宣統年造大清銀幣。宣統:愛新覺羅溥儀,3歲繼位,61歲病逝。溥儀,清朝末代皇帝,字曜之,號浩然,取自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之意,英文henry,滿族,道光帝旻寧之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08年—1912年在位。
  • 精品推薦—稀有清代老銀幣
    短鬚龍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我們來看這枚銀元,這包漿帶味道的,這一枚是原光的品相,盤龍非常生動靈動,字跡清晰,邊齒犀利,熠熠生光,非常的漂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大清銀幣」四字,楷書端莊、厚重雄渾,盡顯皇家威儀,左右兩側分列長枝菊花紋飾,上書滿文「大清銀幣」,下書「宣統三年」。
  • 宣統元寶各類「高價」版本一覽
    為清朝第十二位、清軍入關後的第十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溥儀登基,次年(1909年)改元「宣統」。宣統元寶是清朝貨幣名,是宣統年間發行的宣統年號銀圓。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為前清之正式國幣,原期辛亥十月發行。尚未發行,武昌事起,國體忽變。已經解往度支部之銀幣成為北洋兩鎮鎮壓武昌新軍之餉。而寧廠所存銀幣(原期上海同期發行)及鄂廠所存之部分銀幣成為普通流通銀幣的一種。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造幣廠鑄造銀元。
  • 大清銀幣到底值不值錢?還是騙局?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鬚龍」版壹圓樣幣一枚,1911年度支部天津造幣總廠試鑄,未發行,是宣統三年銀主幣系列中,除「短鬚龍」之外最具人氣的版別,存世稀少,此枚為臺灣著名錢幣收藏家劉改造舊藏,鑄工精美,淡彩包漿,品相極佳。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反龍」版壹圓銀樣清政府雖然了解幣制未定所造成的混亂,但改革的步伐依舊蹣跚。
  • 民國三年袁大頭價格是多少?2018袁大頭銀元最新價格表
    銀元是舶來品,它初入中國,大約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則在清乾隆年間以後。市面上有像三帆銀幣、竹子銀幣、甘肅造袁大頭等一些發行較少的銀元。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存世最多的銀幣品種可數袁世凱頭像銀幣,俗稱「袁大頭銀元」。
  • 日本與中國龍洋銀元
    日本明治三年(1870年)即鑄造「龍銀」。 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國方啟鑄造。龍在中國人心裡是至高上圖騰,所以清政府鑄幣首用龍為銀幣圖騰。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從香港購得造幣機器(香港造幣廠1866-1868),也是以龍為圖騰由於銀圓攜帶便利,每枚成色、重量穩定,不似銀兩需要鎔鑄裁割,較為方便 ,廣受歡迎。 尤其晉商、荼商,生意人更加愛用。
  • 神秘的新疆銀幣
    千百年各國各族的文化洗禮與衝刷,不僅成就了新疆獨有的中西結合文化,還誕生了眾多令藏家心儀的新疆錢幣,新疆文化、風俗中的諸多元素,也在錢幣上得以充分的展現。一、新疆銀幣獨特的稱謂—— 天罡清朝滅明以後,經過對準噶爾的長期戰爭,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將天山南北、蔥嶺以東大片土地收入了中國版圖。
  • 金幣行情:大清銀幣市場怎麼樣?
    說明:該幣為大清銀幣宣統三年長鬚龍金幣,包漿均勻,品相上佳,從未使用,是清末機制幣的經典,經過百年流轉,存世更是鳳毛麟角。重37.1g1911年度支部天津造幣總廠試鑄, 未發行, 以普通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面, 配長鬚龍背, 此版別在為數稀少的長鬚龍樣幣中, 更為罕見,金幣更稀有
  • 稀罕的新疆銀元,個個都是寶貝!
    千百年各國各族的文化洗禮與衝刷,不僅成就了新疆獨有的中西結合文化,還誕生了眾多令藏家心儀的新疆錢幣,新疆文化、風俗中的諸多元素,也在錢幣上得以充分的展現。一、新疆銀幣獨特的稱謂—— 天罡清朝滅明以後,經過對準噶爾的長期戰爭,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將天山南北、蔥嶺以東大片土地收入了中國版圖。
  • 2020年12月3日銀元回收價格一覽表
    銀元起源於15世紀,始鑄於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明萬曆年間),銀元流入中國。乾隆58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臺灣福建等地也曾仿製銀圓,稱為銀餅。
  • 銀元當中的北洋龍有幾個年份?各個年份和價值是有影響嗎?
    北洋龍銀元收藏一直是大家最關注的,無論是家裡的老人給傳下來的還是說後來自己收藏的,那都是把它當寶貝一樣的藏著。但是我們大家都不知道在銀元中哪個品種的價值是比較高呢?首先,我們都知道,銀元裡面包括袁大頭、船洋、孫小頭、龍洋和貿易銀元,但是收藏價值不斷上漲的還是龍洋。龍洋在銀元收藏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但是,在龍洋裡面也是有區別的,今天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 這些神秘的銀幣你見過嗎?
    千百年各國各族的文化洗禮與衝刷,不僅成就了新疆獨有的中西結合文化,還誕生了眾多令藏家心儀的新疆錢幣,新疆文化、風俗中的諸多元素,也在錢幣上得以充分的展現。一、新疆銀幣獨特的稱謂—— 天罡清朝滅明以後,經過對準噶爾的長期戰爭,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將天山南北、蔥嶺以東大片土地收入了中國版圖。
  • 【漲姿勢】揭秘中國近代機制銀元歷史發展年表
    中國近代銀元發展歷史:綱要:機制銀幣始於15世紀的歐洲,明代萬曆(1573-1620)流入中國。
  • 銀元最新價格表(2020年9月23日)
    銀元回收價格表一覽表(2020年9月23日) 現在銀元的價格_銀元最新價格表(以下價格僅供參考,具體價格以市價為準)銀元起源於15世紀,始鑄於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明萬曆年間),銀元流入中國。乾隆58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乾隆寶藏」銀幣。
  • 【錢幣收藏】清代大尾龍銀幣不僅精美而且具有收藏價值
    大尾龍也是清代銀元龍圖之一大尾龍是清代銀元龍圖之一。系 宣統三年(1911年) 大清 銀幣 曲須龍中的特殊種類。因 龍尾特大而得名。專用於宣統三年(1911年) 大清銀幣曲須龍的版別區分。大清銀幣·宣統三年(大尾龍)(壹圓)」候選樣幣,由天津「造幣總廠」鑄制。
  • 2019年秋拍即將面世精品民國人像銀元精粹匯總
    銀元俗稱「大洋」、「洋錢」或「花邊錢」。銀元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廷開始正式鑄造銀元「光緒元寶」(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 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
  • 雲南龍洋三錢六分價值不俗
    光緒元寶是清朝光緒年間流通的貨幣之一,由兩廣總督張之洞率先引進英國鑄幣機器鑄造銀元和銅元,之後各省紛紛仿效。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戶部造幣總廠,鑄造「光緒元寶」銀元和「大清銀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