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學術:談談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的策略

2020-12-14 南書房

引言:

明末清初時期,西方傳教士作為最主要的傳播媒介,率先拉開了歷史上「西學東漸」的序幕。

新航路的開闢:西方文化輸入的起始時間

在達·伽馬(Vasco da Gama)開闢連接東西方的新航線之前,由於二者相距遙遠,不僅有著高山、戈壁以及大海此類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又有強大一時的奧斯曼帝國阻隔了兩地的陸路交通,因此這一時期的西方人對於中國及中國人的了解基本局限於馬可·波羅所作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然而,隨著十五世紀末期(1498年)直航亞歐的新航路被開闢,西方人的潛意識裡從此對世界地理有了一個較為全新的認識,而與此同時為了探索東方文明古國的奧秘以及追求經濟上的刺激,大批的探險家和商人們不惜遠涉重洋叩響中國那尊古老而又厚重的大門。當然,在這其中也包含了那些虔誠的傳教士們。

史乘記載,最先來華的傳教士是西班牙人方濟各·沙勿略(S·Francis Xavierius)。作為首批傳教士中的一員,方濟各·沙勿略懷揣著教會賦予的使命來到位於東方的印度、日本等地傳教,然而轉輾來到距離廣州30餘裡的上川島,最終不幸病死於此。

或許冥冥之中真就存在著某種難以剖解的定律,就在方濟各·沙勿略去世的同一年,一位義大利籍的嬰兒降臨人世,他便是後來在清朝初期科學及天文學等前沿領域叱吒一時的利瑪竇(Matteo Ricci)先生。

傳教士:「寶劍」與「學術」之間的抉擇

繼方濟各·沙勿略來華傳教失敗後,又有一批西方傳教士啟程並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如巴萊多(Melchior Nunez Barreto)、培萊恩(Franciscus Perez)以及範禮安(Alexander Valignani)等人。遺憾的是,儘管這些人的運氣比方濟各·沙勿略略好一點(沒落得個客死異國他鄉的下場),但終究還是沒能逃脫被統治者拒之門外的宿命。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應該清楚,明末清初時期的東南沿海地區由於正處於對外禁海階段,導致在此期間對西方文化的輸入有著一定的阻滯作用。而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以及璀璨文明的古國,長時間的自信致使其在外來文化的衝擊面前多少存在點蔑視心裡,故而產生對西方文化發自內心的本能抵禦,這一阻滯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要遠大于禁海政策的。

但也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中國人對「十字架」抱以不認同和不接受的態度僅是阻礙傳教士傳教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則是在中央集權機制下的封建王朝,如若未得到上層統治者的應允,在很大程度上是很難將傳教工作進行下去的,甚至傳教士們連自己的人身安全都無法得到相關保障。因此,這一時期也曾有不少人提出過對中國的勸化工作訴諸於武力,如相關資料記載:

倘中國皇帝過於執拗,故意禁阻傳教工作,盡可借軍隊之力,取消其治國權。

與「武力傳教」相反的主張是「學術傳教」,這也是方濟各·沙勿略多年在東方傳教工作的經驗總結。所謂「學術傳教」,說白了便是先要讓中國人對西方和西方文化產生發自內心的好感和渴望,再圍繞著這些好感和渴望展開下一步的傳教工作。資料記載:「傳教必是獲華人之尊敬,最善之語,莫若漸以學術收攬人心,人心即附,信仰必定隨之」指的便是這個意思。

也或許這些主張「學術傳教」的傳教士們看清了當時以「華夷秩序」為主導的東方局勢,他們心裡十分明白,中國是一個能夠轉移遠東局勢的國家,若能以某種恰當的方法將中國勸化,其它周圍鄰國也必定受中國的影響,自動接受勸化,而簡單直接的「武力」斷然不會是一種恰當的方式。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歐洲教會陷入了一種尷尬的處境,即:究竟是哪以「武力」還是以「學術」作為入華傳教的基本策略。

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方:16世紀,在「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寶劍」和「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學術」之間,歐洲教會必須要做出最後的抉擇。

最終,他們在二者之間選擇了後者,決定用科學知識作為來華傳教的手段。

身份:由「西僧」到「西儒」的轉變

事實上,來華的傳教士們最早是以「西僧」自稱的。

由於當時中國的地方官員(傳教士最早接觸的是地方官員)並不清楚傳教士與和尚之間的區別,因此將來華傳教的傳教士們一度視為中國的和尚,並贈與其僧服。而作為無任何來華經驗的傳教士們因對彼時中國文化的了解十分匱乏,以至於誤認為以僧人的身份可以快速適應中國的環境,並得到當地人們的尊敬,從而能夠相對輕易地開展勸化工作。因此,這一時期來華的傳教士們多以「西僧」自稱。

然而,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僧人」的身份似乎並不會引起上層統治者對他們產生由衷的敬意,反而那些通過傳統的科舉考試進入國家統治機構且身穿儒服的士大夫們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更容易受到人們尊敬,也享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特殊權益。基於如此,為了儘快融入中國社會,他們的身份開始由僧人逐漸過渡為通曉儒學的士大夫。因而,這一時期的傳教士們又以「西儒」自稱。

當然,想要在中國這一複雜的環境下完成「西僧」至「西儒」身份的轉變,傳教士們還有一段路要走。為了以最快的速度走完這一段路,他們採取了一系列符合中國本土士大夫氣質和特色的措施,如穿著儒服、研究儒學、尊崇孔子等等。

事實證明,這些傳教士們最終順利地完成了由「西僧」到「西儒」身份的轉變。

「學術傳教」:結交上層統治者的「墊腳石」

通過學習和研究儒家文化等應中國社會背景需要的方式開展傳教工作的同時,這些傳教士們還採取了積極的「吸引」策略,即以西方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人文思想去吸引當時中國的士大夫階層,以便增強這一時期的人們對西方國家及其文化的認知,從而進一步展開傳教工作。

利瑪竇編制的《輿地山海全圖》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傳教士們也逐漸發現相較於純粹的宗教理論,西方的科學技術在中國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如天學、數學、地理學及火器製造等方面。眾所周知,彼時的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雖有所發展,但祖宗留下來的「四大發明」顯然已不足以滿足這一時期國家的各方面需求,因此,當這些西方傳來的「高科技」被傳教士們一一展現在人們的眼前時,充滿需求的眼光便會慕名而來,而在此期間向人們的腦海中輸入「十字架」的思想也就再適合不過了。在這裡邊除了包含普通的士大夫階層外,還有那些渴望得到火器製造技術及天學研究技術的統治者們。舉個最明顯的例子:清朝初期的一場「曆法之爭」,讓湯若望一舉成為清代欽天監舉足輕重的人物。

結交上層統治者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講便是這些傳教士們在華開展傳教工作的第一步的成功,此舉不僅奠定了「十字架」在中國日後的地位,同時也間接印證了當初以方濟各·沙勿略等人為首主張「學術傳教」策略的成功。

結語:

時至境遷,不可否認的是儘管明末清初時期西方傳教士們打著「學術」的幌子來華傳教,但從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國科技進步的角度上來看,它所帶來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如英國著名科學技術史專家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當中所講的那樣:

在文化交流史上沒有一件和17世紀傳教士那樣一批歐洲人的入化相比,因為他們充滿了宗教熱情,同時又精通隨歐洲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興起而發展起來的科學……即使說他們把歐洲的科學和數學帶到中國只是為了傳教目的,但由於當時東西兩大文明仍相互隔絕,這種交流作為兩大文明之間文化聯繫的最高範例,仍是永垂不朽。

然而,令人真正遺憾的是,這些由傳教士不遠萬裡傳來的西學知識並沒有完全引起清朝統治者的重視,甚至一度被當作為刺激封建統治秩序的「奇技淫巧」。

感謝觀看由「南書(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如有不足之處,還請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一、一手拿聖經:"武力"十字架傳教 1.明朝時期:士商一體,理學復興 來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傳教士通過各種策略開始打開中國向外緊緊關閉的國門,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活動始於明朝。 而明朝時期政府對外來人員採取了嚴格的限制,不僅對於外來貿易有很多限制,甚至對於外國人的進入都有著十分明確的規定。
  • 450萬字,學者蘇精手抄國內缺失的來華傳教士檔案
    明萬曆年間,耶穌會士率先入華,掀開了明清時期中西方科學與文化交流的序幕。 從1552年到利瑪竇1583年到達中國,共有32名耶穌會、24名方濟各會士、2名奧古斯丁會士和1名多明我會士試圖在中國定居,但都未成功。直到1583年,耶穌會士羅明堅、利瑪竇等始以「番僧」的身份到達肇慶,開啟了耶穌會在中國內地傳教的歷史。此後,基督教會陸續派遣傳教士進入中國。
  • 16世紀中期來華的傳教士有很多,竟給中國帶來了那麼多影響
    大家好,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下16世紀開始來華的傳教士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很早就有外國人來華了,我們最為熟悉的是元朝的馬可波羅遊記,那個時候他把中國的風土人情寫成了書帶回了歐洲,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那麼16世紀中期也有很多的傳教士來華,他們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 《歷史鉤沉——華北24位來華傳教士小傳》在線版發布,歡迎閱讀下載
    福音小冊子《歷史鉤沉——華北24位來華傳教士小傳》在線發布,歡迎免費閱讀下載。可按此 在線閱讀或下載pdf卷首語歷史是一種言說,遺憾的是歷史的聲音常常被淡忘。
  • 【特稿】澳門馬禮遜教堂:回顧首位來華基督教傳教士的腳步與今天的...
    公司其實規定不準許他傳教,他就偷偷的繼續把聖經翻譯為中文,同時也印一些聖經單張,他令東印度公司投資買印刷機讓他印刷,他也學中文雕版。學會了中文雕版的馬禮遜迫不及待的立即開始了他在澳門居所內的聖經印刷。當然,同時受聘於差會及東印度公司,身份角色衝突,容易受到猜疑;但馬禮遜已有心理準備,為了留在中國,完成使命,只有這樣做。
  • 「西學東漸」:明季傳教士為了傳教,不惜推動「天主教中國化」
    01明代中後期,西方的傳教士為了踐行將上帝的旨意灑滿全世界每一個地方的理想,於是紛紛遠渡重洋前來東方傳教。於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來華傳教士紛紛開始學習中國文化知識,比如當時著名的傳教士羅明堅,他來到中國先抵達澳門,在澳門學習了一年半時間的中文以及中國文化,再進入內地進行傳教,羅明堅本人中文流暢,談吐也很有文人士大夫的氣質,並時刻注意遵行中國的風俗習慣,得到了廣州地方官的好感,獲準在當地建設教堂並可以在其他廣東地方傳教。
  • 西方傳教士來華除了把「上帝」帶來,還帶來了什麼?值得一看
    在西方,傳教士被稱為「上帝的使者」,他們身負耶穌託付給他們的「使命」,他們帶著對上帝的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和當時的中國人一起生活。他們學習漢語,研讀儒家經典,掌握中國文化。用各種機會結交名人旺族,躋身儒林,取得士大夫的信任。
  • 訪談︱馬敏:傳教士馬士曼與第一本中文《聖經》的誕生
    一般認為,傳教士馬禮遜是第一個將《聖經》全文翻譯成中文並予以出版的人,但是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馬敏教授在偶然的情況下看到一批檔案,發現傳教士馬士曼於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中文版《聖經》,早馬禮遜一年。馬敏教授在辛亥革命史、商會史取得豐碩成果後,又將興趣轉向博覽會史、教會大學史、基督教與文化交流史等領域,他是如何做到研究轉向的?
  • 百年前西方傳教士們在中國的圖集和故事
    在傳教士的住處,中國兒童與西方兒童的合影(四川)rrrrr清末時期,麻風病在西方國家已經滅絕,而中國的麻風病患者還有百萬人之多。所以,這一情況得到西方醫學界的關注,一些醫生和懂得醫術的傳教士來到發病率最高的華南地區開設麻風病院,收治麻風病患者。rrrrr1891年,來自英國的傅特醫生請求英國萬國麻風救濟會幫助,在廣東北海倫敦會醫院附設了麻風醫院。這是中國最早的麻風病院,收容了一百多名麻風病人,強行注射,成效卓著。
  • 他從未來到中國,卻榮登來華傳教士第一名,只因他翻譯了中文聖經
    隨手君 編  首發於隨手傳福音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第一個將《聖經》全文翻譯成中文並予以出版的人是傳教士馬禮遜,但另一個傳教士馬士曼於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中文版《聖經》,早馬禮遜一年。
  • 一手拿鑰匙一手拿房本 常德「交房即交證」正式啟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視頻拍攝:傅可以 視頻剪輯:劉芙瑤)常德日報·常德融媒客戶端6月13日訊(記者 陳穎 通訊員 唐家新 /文 黃書冶/圖)6月13日上午10點,中建壹號府項目中心,常德市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證」改革啟動儀式現場,10位購房業主一手拿著新房鑰匙
  • 腳踏兩條船:中西通吃的歐洲傳教士
    明清以來,中國的歷史已經不知不覺地融入到了世界大局中。隨著陸上絲路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壟斷,中西之間的千年溝通突然遭到斷絕。恰好歐洲剛剛從文藝復興中浴火重生,對宗教和科學有了更熱情的追求。於是,一大批傳教士先後乘船東來。當然了,這也是又一波的宗教東傳。
  • 幸福一手領鑰匙 一手拿「房本」
    「以前交房一年後再拿不動產權證書是常事,這回一手拿鑰匙,一手領『房本』,心裡特別踏實。」一位業主高興地說,市裡推出的新建房地產項目「交房即辦證」試點工作解除了居民辦理房屋產權的後顧之憂。一般情況下,新建商品房項目從預售籤約到取得不動產登記證,大概需要2年~3年。交房與交證不同步,會給購房者在落戶、子女入學、銀行貸款、資產處置和收益等方面帶來困擾。
  • 天主教九大影響中國的傳教士——為當時的中國撒下了美好的種子
    此後,他又步行了兩千公裡的路程,才抵達元朝都城大都(北京),孟高維諾晉見了中國皇帝,呈上教宗文書,元成宗鐵木爾高興地接待了他,待之以上賓之禮,並準他在京城居住和傳教,物質所需由朝廷供給。開教伊始,年逾四十的孟高維諾開始學習當地語言文字,與闊裡吉思合譯了全部拉丁文日課經,以及主要彌撒禱文,並將《新舊約聖經》和《舊約聖經·詩篇》譯成蒙文,力求聖事活動適應當地禮儀風俗。
  • 中文聖經是怎麼來的
    一、歷史上的基督教入華與早期中文聖經譯本基督教雖然源於西方,但上帝並沒有忘記遠在東方的中國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多次差遣他的僕人們將救世的福音傳入華夏。他們不遠萬裡來到東方,傳揚福音、翻譯聖經、建立教會,將救世的福音和上帝的慈愛播撒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
  • 《聖經》的粵語翻譯與粵語文學
    《聖經》的粵語翻譯與粵語文學 2018年08月14日 07: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姚達兌 字號 內容摘要:19世紀初基督新教傳教士來華,因清政府禁教,只能在粵、港、澳等地活動。
  • 柳向春|西方傳教士如何顛覆中國傳統雕版印刷
    衰年變法,而又如蛹化蠶,實在是難得一見的學術先鋒,令人景仰不已。石印才是真正危險的殺手《鑄以代刻》其實是一部論文集,不過主題非常集中,完全能夠自給自足。西式中文活字印刷至上從明末的耶穌會士入華開始,傳教士除了口頭宣講福音之外,還有四大輔助手段,即印刷出版、醫藥治療、學校教育及慈善救濟。當時的天主教士大都接受以傳統的中國雕版印刷,作為其傳教或宣傳知識的方法。與此同時,在東南亞一帶向華僑傳教的教士,也採用了木刻這一技術,如菲律賓的西班牙多明我會傳教士所刊行的高母羨(P.
  • 和合本聖經與中國(全集) 上
    (耶利米書29:11-13) 從和合本聖經決定開始翻譯(1890年)到翻譯完成出版(1919年)的三十年裡,是中國歷史上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之一,也是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其中一支傳到了中國,曾經興盛一時,不過景教的聖經譯本沒有保存下來。景教以後,傳教和聖經翻譯工作沉寂了數百年,直到天主教傳入中國。從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聖經幾乎全部為天主教士翻譯。最早的天主教中文聖經是由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和羅明堅在十六世紀末翻譯的,名為《祖傳天主十誡》,但只翻譯了一部分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