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說, "溧」,水,出丹陽溧陽縣,從水粟聲"。據溧陽縣誌載,秦時溧陽縣治在古溧水之北,水北稱陽,因名"溧陽"。
古代長江下遊三江之一的中江(古稱瀨水),江水很急,且常有沙積於河中,人們就稱此水為"瀨水"。瀨讀"賴",其意一為水中之沙地,一為急流之水。"瀨"字古代還有一個讀音,宋人的《韻補》云:"葉力制切,音利"。特別是吳越之地也"瀨"多讀作"li","瀨水"自然也常喚作"li水"。古代溧陽泛指今溧水、高淳、溧陽一帶,位於中江北岸的土地,古人稱「瀨陽」同音「溧陽」。
古人稱:山南水北為陽
遠古時代,溧陽位於長江下遊,屬太湖流域,是古代長江下遊三江之一中江的入海地段。古代中江貫串溧陽腹部窪地,境內有湖蕩近百萬畝。溧陽當是一塊豐饒的土地,為生命演化、人類的進化提供了條件和舞臺。考古研究發現,4500萬年前,溧陽上黃一帶是植被豐茂的動物樂園,那裡生活著人類遠祖的中華曙猿。40萬年至20萬年前,原始人類過著打獵和採集的生活。
溧陽上黃中華曙猿
人類開發太湖流域約在七千年前,這裡誕生了河姆渡文化。距今約六千年前,這裡誕生了馬家浜文化,先民已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已開始飼養豬、狗、水牛。距今約五千年前,這裡進入了良渚文化時期。良渚文化代表了太湖地區原始文化的最高水平,其晚期發展到原始文化的巔峰,開始跨入文明時代的門檻。「文革」期間,溧陽戴埠、平橋、沙河一帶出土的帶木柄石斧、石犁、石釒奔、木槳、木鏟,以及丁字足陶鼎、黑衣陶貫耳壺等良渚文化時期的重要遺物,都足以充分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人類就在溧陽這塊秀美、肥沃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關於這段歷史,溧陽博物館有詳細的展品可以佐證。
良渚玉器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王朝,夏禹帝在全國設立九州,溧陽所在的太湖流域地屬古揚州,乃荊蠻之地。
商朝末年,生活在陝西岐山一帶的周太王古公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姬)歷。季歷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昌從小就聰明異常,相貌奇偉,頗有王者風範,因而深得古公寵愛。古公有意要將周家的天下傳給姬昌。但按照當時氏族的傳統,王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姬昌的父親季歷排行老三,最小,自然沒有資格承嗣王位,這就勢必導致姬昌不能繼承周家的天下。
殷商甲骨文
古公父既不願違背氏族的規矩,又為自己不能按心願傳位給孫子姬昌而終日憂悶不樂。泰伯和仲雍知道了父親的心事後,為了順從古公的意願,在父親生病的時候即以採藥為名,進入寶雞、隴縣交界的吳山。
泰伯、仲雍到了吳山不返,這樣季歷被改立為太子。古公父不久因病去世,泰伯、仲雍趕回奔喪,季歷要把王位讓給泰伯,泰伯堅辭不受。後來泰伯見幾次避讓都不行,只好帶著弟弟仲雍和族人遠走高飛,舉族南遷。他們從陝西西部的吳山出發,一路跋山涉水,披荊斬棘,向東輾轉遷徙,最後到達長江入海處的今梅裡(蘇錫常都有梅裡命名的地名)一帶。
泰伯、仲雍初到梅裡,發現這裡的人們主要以漁獵為生。為了和當地人融為一體,他們一改過去的生活習慣,斷髮文身,表示決不繼承周族君位的決心;並和當地人一道開發江南,使得原先人煙稀少、土地肥沃的太湖地區逐漸成為人丁興旺、經濟發展的富庶之地。他倆還把中原的文明進步帶到了江南,泰伯、仲雍也因之被當地人民推舉為部落首領——君長。於是泰伯在東吳之地的梅裡築城定居,自號「句吳」。後來「句吳」國逐漸發展壯大,到春秋、戰國時代已成為強大的吳國,當時溧陽地屬吳國。
周朝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克商,分封諸侯,封周章於吳地,國號吳。溧陽故地屬吳。吳王壽夢元年(前585),建立吳國。溧陽屬吳,此時已有溧陽之名。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東周,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各自為政。那時的溧陽包括今天的溧水、高淳,這一帶是吳、楚、越三國交界的區域,歷史上一直有「吳頭楚尾」的說法。春秋晚期"瀨水"一帶是吳、楚、越三國相爭的熱點地區,爭奪一度十分激烈。
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吳國看到楚國一天天強大起來,吳王餘祭有些膽寒,就在離今高淳縣城東面十五公裡的地方,築起一座高大的城堡,以防備楚軍入侵。城垣土築,分內城、外城兩部分。外邊一層叫「羅城」,周長共七裡三百三十步,高一丈五尺;裡面一層叫「子城」,周長一裡九十步,高一丈有餘。當地百姓將這內外兩圈城通稱「子羅城」。子羅城高大堅固,南邊臨近滔滔中江水(古稱瀨水),北邊緊靠禪林、遊子諸山,面水倚山,易守難攻。吳王到此看了很滿意,就按「固若金湯」的意思,取名「固城」即今高淳固城鎮。城築好後,吳國在這裡設立軍政機構,派重兵把守,建起了歷史上有名的「瀨渚邑」。為什麼取名「瀨渚」呢﹖因為古中江又名「瀨水」,固城就建在中江北岸的沙灘上,所以取名「瀨渚」。
羋姓楚人漆器
吳國建起「瀨渚邑」後,固城這裡更加興旺發達起來,這就引起了楚國的注意,野心勃勃的楚靈王把眼睛盯上了固城。由於瀨渚邑地位重要,楚國對其極為重視,周景王七年(前538)楚借"朱方之役"聯合陳、蔡等國,大舉進攻吳國,攻下固城,將其佔領。這時楚平王已經立為太子,據守瀨渚邑。此人驕奢淫逸,為所欲為,他見固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間女子又都眉清目秀楚楚動人,到了這裡捨不得走了,就在城內大興土木,建造宮苑亭榭,還命人搜羅了一批美女,成天遊山玩水,吃喝玩樂。後來他即位當上了楚王,還經常到固城來住上一段時間,所以後人又把瀨渚邑叫做"楚王城"。
「瀨渚邑」被楚國佔領後,而吳國被迫遷邑於陵平山(今江蘇溧陽西),改名陵平。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吳遷其邑於陵平山下,名陵平。十六年(公元前529年),楚國又攻打吳國,並奪取、佔領陵平,更名平陵。(期間經考古調查或考古發掘的吳國古城有安徽南陵縣牯牛嶺城、蕪湖縣鳩茲城、南京高淳固城、溧陽平陵城、丹陽葛城、武進淹城、無錫闔閭城(吳城)、蘇州木瀆姑蘇城,此外還有文獻記載但至今尚未發現的鎮江朱方城。)
周景王二十三年(楚平王七年,前522年),楚平王昏庸無道,聽信奸臣讒言,錯殺辦事忠心耿耿的伍奢、伍尚父子。伍奢的小兒子伍員,又名子胥,得到消息後,連夜逃出虎口,投奔吳國避難。經過瀨水,遇見在水邊浣紗的女子,向她討食。她把漿紗的半桶麵糊給他吃了。伍子胥臨走時再三叮囑不要講出他到過這裡,以免追兵知道他的去向。女子為了使伍子胥放心並保全自己的貞節,立即抱起一塊大石頭,投水身亡。她的屍體浮至上遊三裡的木杓兜村(今溧陽南渡鎮慶豐),由村民撈起安葬。
伍子胥伐楚路線
吳王闔閭墓
吳楚之間本來就不和睦,多次發生戰爭,這次伍子胥懷著對楚王殺父殺兄的深仇大恨來投奔,自然受到吳國的歡迎,並且很快得到重用。期間伍子胥設計並修建了胥河、姑蘇城。
姑蘇城
23年後,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在做好充分準備之後,命伍子胥領兵向楚國大舉進攻。吳軍水陸並進,勢如破竹,很快就攻下固城。進城後,伍子胥一看到楚王殿就來氣,下令燒毀城內所有殿宇樓閣。史書記載:「吳伐楚燒固城,大火逾月未熄。」固城成了一片焦土。
春秋末至戰國初,吳國的王位傳到荒淫無道的吳王夫差手裡,國力漸漸衰退。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東山再起,一舉將吳國打敗,固城被越軍佔領,劃到了越國的會稽郡。
越王勾踐劍
這一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吞併,戰爭十分頻繁、激烈。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國興兵打敗越國,殺越王無疆,固城再一次被楚國佔領。此後又過了一百多年,楚國及燕、趙、韓、魏、齊等六國全部被秦國併吞,秦實現一統江山。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廢分封建郡縣,原則上是一邑一縣,數邑一郡。瀨渚邑因地處瀨水的北岸,「瀨」與「溧」古音相通,古人又習慣以水之北為「陽」,於是就將瀨渚邑改建為「溧陽縣」,屬於會稽郡。簡而言之,「溧陽」在「溧水」之北,因此取名「溧陽」。溧陽縣的縣衙就設在固城,城內建起了校場、雞鳴議事堂等,一切軍政設施齊全。經過長期的演變,就完成了由"瀨"到"溧"的複雜轉變。
秦銅馬車
楚漢之際分置彰郡後,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攻滅西楚,統一全國,溧陽縣屬鄣郡。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廢鄣郡,置丹陽郡,溧陽縣屬之。
漢朝疆域
東漢建安元年(196),孫策分溧陽縣置永平縣,上隸揚州丹陽郡(治所宛陵縣)。把溧陽的一部分地區作為屯田之用,另一部分設置永平縣,縣治在今縣城南十五裡的茶亭古縣村。孫權丹陽(丹楊)郡治於建業縣(今南京市區),此後的丹陽(丹楊)郡,作為統縣政區,為今地級南京市最初的前身,溧陽隨屬。吳赤烏年間(238—250),吳國設立名為典農校尉的軍事性行政機構,溧陽縣屬丹陽郡。
(南宋紹興十三年143年)溧水縣尉喻仲遠在固城湖邊發現一塊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立的石碑,碑名叫「校官之碑」。碑上記載了一位名叫潘乾的溧陽縣長興教辦學、勤政愛民的事跡,是一塊立在學舍門口表彰前賢的功德碑。此碑現珍藏在南京博物院,為江蘇省現存惟一完整的一塊漢碑,也是全國著名的漢碑之一。由這塊石碑可以證明,固城到東漢年間還是溧陽縣政府所在地。從秦初到東漢四百多年間,這裡是包括今溧陽、溧水、高淳等地在內的一個廣大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有學者曾認真地查閱過《吳郡志》、《溧陽縣誌》、《溧水縣誌》和《高淳縣誌》,四部縣誌在「歷史沿革」部分,記載著上述的這段歷史,而「二溧」、高淳縣誌都記載著溧水、高淳歸屬溧陽管轄。
漢校官碑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司馬炎滅吳,改永平為永世縣,廢溧陽屯田都尉,復置溧陽縣。永世、溧陽同屬丹陽郡,郡治建業。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又將永世縣置平陵縣,縣治平陵城,即今南渡鎮古城村。永世、平陵俱屬義興郡,郡治在陽羨。永世縣治仍舊。
南北朝時,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廢平陵縣,其地分屬溧陽、永世二縣,俱屬丹陽尹。尹治建康。南齊、梁、陳時,溧陽、永世二縣,仍屬丹陽郡。郡治建康。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溧陽、永世隸丹陽郡,屬揚州。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年),以王畿之內郡屬南徐州。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以王畿諸郡復為揚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拆溧陽西北境置溧水縣,隋開皇十二年,割溧陽之西為溧水縣,縣治在今高淳固城東面二十裡的開化城,原溧陽縣歸屬宣城郡。那時起,溧陽縣與溧水縣就分開設置了。至此固城(原瀨渚邑所在)使用長達810年的溧陽縣之名終結。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全國重定郡名時,廢永世縣併入古溧陽縣,不久溧陽縣並(古)丹陽縣(縣治在今江寧小丹陽鎮)東部區域,改稱溧水縣(因為縣治僅在溧水之北,而已經不在慄山之陽了,故不能稱之為"陽"了)。最初縣治改在今高淳開化(高淳顧隴鄉南城村附近),後遷至今溧水縣永陽鎮(此今溧水縣之所以得名也);此時的溧水縣轄區除了包括秦置溧陽縣整個區域外,還包括(古)丹陽縣東部地區。史書記載,開皇十八年(598),改溧陽為溧水縣,屬蔣州,州治在石頭城。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再廢永世縣,並劃溧水縣東部復置溧陽縣,縣治仍在今舊縣村,初屬揚州,治所南京。唐武德九年(626),州廢,屬宣州。唐太宗貞觀間(627-649)分天下為十道,溧陽州屬江南道。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改屬昇州,治所南京。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將十道改為十五道,溧陽縣隨州屬江南西道。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改屬昇州,二年(761)州廢,還屬宣州。僖宗光啟三年(887),復屬昇州。唐昭宗天復三年(903),縣治遷至今溧城鎮。揚州、蔣州、昇州,治所都在今南京市。唐天復三年(903年),溧陽縣治由舊縣遷至現在的溧城鎮,迄今已有1100多年。自唐朝之後,溧陽縣與溧水縣分開設置再無合併。
溧陽太白樓
五代十國時:溧陽先屬楊吳,仍隸昇州。楊隆演武義二年(920)七月,改昇州為金陵府,溧陽隸之,府治上元(今南京)。後屬南唐。南唐升元元年(937),改金陵府為江寧府,溧陽隸之,府治上元(今南京)。
宋初溧陽縣屬江寧府。太祖開寶八年(975),府改昇州。真宗天禧二年(1018)復舊。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改為建康府,縣亦隨時轉屬。整個宋代,溧陽先後屬江寧府、昇州、建康府。
高靜石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
改溧陽縣為溧州。十五年(1278),改為溧陽府。十六年(1279),改為溧陽路,二十八年(1291)復降為縣。元貞元年(1295),溧陽旋復升為州,屬江浙行省建康路。明宗天曆二年(1329),建康路改名為集慶路,溧陽屬之。元代,溧陽曾經改為溧州、溧陽府、溧陽路、溧陽縣,先後隸屬建康路、集慶路。
明朝: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攻佔溧陽,仍沿元舊制,為溧陽州。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南京,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溧陽州屬之,州治仍舊。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溧陽改州為縣,隸屬應天府治江寧、上元。轄:江寧(縣治在今南京市區東南部)、上元(縣治在今南京市區西北部)、句容(縣治在今江蘇省句容市)、溧水(縣治在今南京市溧水區)、高淳(縣治在今南京市高淳區)、江浦(縣治在今南京市浦口區)、六合(縣治在今南京市六合區),溧陽(縣治在今江蘇省溧陽市)共8縣。明代的溧陽初為州,後改縣,屬應天府。
溧陽博物館淳化閣帖
明弘治四年,應天府丞冀綺以地遠民難牽制為由,又割出溧水西南的七個鄉設立了高淳縣。就這樣,從溧水縣分出置高淳縣至今,秦漢時設立的溧陽縣一分為三,分別為溧陽、溧水、高淳。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攻南明,佔南京,改應天府為江寧府,溧陽屬之,府治在今南京市。世宗雍正八年(1730),改屬鎮江府,府治在今鎮江府。
溧陽高靜園
民國時期,溧陽直屬江蘇省行政公署,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府制,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溧陽直屬江蘇省行政公署。1914年,江蘇省劃分金陵、蘇常等五道,溧陽屬金陵道,治所江寧。1927年,民國政府定都南京,溧陽直隸江蘇省。1935年,江蘇省劃分十個行政督察區,溧陽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37年冬,日軍佔領溧陽。蘇南地區淪陷後,國民黨江蘇省政府遷往蘇北,設江南行署。1941年,江南行署將所轄各縣劃為3個行政督察區,溧陽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5年10月,新四軍奉命北撤後,國民黨政府接管溧陽,恢復原有的行政區劃,溧陽仍屬江蘇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4月,溧陽解放。1949年5月,溧陽縣人民政府成立,歸屬蘇南行政公署武進行政分區1949年11月,改屬常州專區。1953年,撤常州專區,溧陽屬鎮江專區。1958年,鎮江專區改名常州專區,次年復名,溧陽仍屬之。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溧陽歸屬常州市。1990年8月,撤銷溧陽縣,設立溧陽市(縣級),由江蘇省直轄,實行計劃單列,但仍暫由常州市管轄。1990年12月,溧陽市正式掛牌成立。
從秦統一中國,設郡縣於平陵置溧陽縣,隸會稽郡算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美音溧陽,歡迎您!
溧陽一號公路
天目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