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必須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大衛·費雷爾,那會是一個什麼詞?
ATP採訪了多位球星,製作出一期短視頻節目,幾乎有一半的球員,說的都是fighter,也就是「鬥士」。估計你們的答案也都差不多,基本上會是頑強、永不放棄、兢兢業業、穩定男等等之類。
是的,絕大多數人都傾向於將費雷爾總結為這樣一個類型的球員——天賦有限,但憑藉多年的勤懇和堅持,榨盡了體內的最後一滴天賦,同樣獲得了一份非常令人尊敬的職業生涯。美國《體育畫報》專欄作家約翰·維特姆對費雷爾的送別文章,同樣在標題中將其職業生涯定性為「talent-maximizing」。
將一位球員稱為一臺偉大的「天賦榨汁機」,當然是對其很多優秀品格的讚頌,但卻也暗暗自帶了一層隱含意味——他的天賦並不足夠,所以必須拼命榨取。
然而我們對於「天賦」的理解是否過於狹隘了?我們是否過於容易迷醉於那種「顯性的天賦」之中,而對於更多樣化的「隱性天賦」卻視而不見?
就比如說,費德勒的天賦,當然是顯而易見的。他多樣化的打法和優美的擊球令人過目不忘,這才總有人將他比作在網球場上跳芭蕾舞,當然還有他絲般潤滑的跑動。瑞士人在場上做什麼都顯得輕鬆自如,像他這樣擊球時依然保持著面目表情毫無扭曲的球員,不在多數。
反觀納達爾,無論是他抽拉出強烈上旋的大幅度揮拍,還是擊球時的嘶吼,都顯得比費德勒「費勁」多了。但我們就能因此而定論納達爾缺乏天賦麼?這當然非常荒謬。納達爾的身體和跑動能力、他對於旋轉的運用和理解、他不斷自我挑戰自我迭代的能力、以及他每一次從傷病中走出都能夠滿血歸來,這些,不都是過人的天賦?否則,他也不可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也不可能依然對費德勒掌握著交手戰績的優勢。
是的,這個世界上,天賦有很多種,遠遠並非只有優雅的擊球姿態才叫天賦。費雷爾去年底曾經接受過一次採訪,談及天賦的話題,說得棒極了,當時就想著一定要把這段採訪留好,等到他退役的一天,寫給讀者們看。
費雷爾說:「沒有天賦你是打不到世界第3的,任何一個覺得我缺乏天賦的人都對網球一無所知。」以費雷爾謙遜低調的個性,這句話已經說得夠直白夠狠的了。費雷爾當時還列舉,令他成長為一位頂尖球員的天賦,包括了「高超的球技、多年的努力工作以及身體能力與精神意志力的強悍。」
是的,沒有天賦的球員是不可能打到世界第3的。豈止是世界第3呢!費雷爾在20年職業生涯中奪得過27個冠軍,打入過大滿貫和ATP總決賽的決賽;他曾7次位居年終前十,還曾連續292周位列世界前十行列——太多了,不再一一列舉。而要想取得這麼多項極高的成就,沒有過人的天賦,僅僅憑藉多年的勤奮和堅持,是不可能達到的。
畢竟,勤奮雖然可以將你帶到一定的高度;但天賦,才決定了你的上限。當然,有句老話也說得很好——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還沒輪到拼天賦的層次呢,就已經在拼努力的半道上躺倒了。
半輩子打球勤勤懇懇的費雷爾,一定也擁有過人的天賦;而那些天賦異稟的成功者,一定也不缺乏勤奮。正如費德勒的多年御用體能大神帕格尼尼所說的那樣,費德勒年輕時也曾是個對體能訓練不夠投入的球員,但在意識到體能的重要性後,他訓練的刻苦程度同樣是頂級的。這也應了另一句話——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力。
對於在每一個行業都做到最高層級的人來說,勤奮和天賦,簡直就是最基準的標配。其實,能夠多年勤懇而不叫苦叫累,這本身就是一種天賦——我們也不妨捫心自問一下,勤奮這個天賦,還真同樣是少數人才擁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