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風財訊
來源|風財訊 作者|王婷婷
2014年,東原集團剛在整個「東銀系」中完成股權調整(併入上市公司迪馬股份)的時候,還是一家營收不到10億的區域企業。
彼時剛成立10年,東原按規律,完成了物業公司、建築公司、商業公司的地產集團架構。
那時候「老大哥」龍湖剛有第一個「百億地區公司」,金科地產剛站上TOP20,同出重慶的財信發展、華宇地產、中渝置地、新鷗鵬等1993-1998年間成立一眾房企,在「00後」的東原看來,也個個都是前輩。
不過東原地產的發展,頗有些「別人家孩子」的意味——每一次大考,都能考出明顯不一樣的成績。
第一場大考在2014年,房地產進入深度調整期,調控頻出的市場給行業出了難題,彼時大部分房企都宣揚變革轉型、跨界合作,以求不被掉隊。
那一年的東原,將總部遷入上海,同年發布了童夢童享1.0。
「深究地產細分領域」,東原的答題方向和彼時主流的「多元化」,顯然不同。但也正是這個「兒童社區成長系統」,在不斷迭代後,成了東原第一個成名作。
此後,2016年創辦原·美術館、2017年全國第一個社群實體空間「原·聚場」亮相、2019年成立「迪馬產發」、2020年發布「超級工廠」、推出老年樂養方案「常青社」...
東原幾乎每年都有至少一個具有「標籤性」的創新項目發布。
巧妙地對應上了「社區最後一公裡」、「雲端辦公」、「老齡化」、「精神需求」等市場考題。
同一時期,絕大多數房企都參與過答題,或積極搭建物業APP、或開闢養老地產業務、或重倉BIM技術...最終結局不一。
從目前東原的產品口碑、技術應用程度、成績單等方面看,它的答題得分還不錯,尤其是技術層面。
在2014年以來的大體量研發過程中,東原沉澱了大量的技術人員,俗稱「碼農」。
羅韶穎告訴風財訊,東原的「碼農」(技術團隊)規模,在同行裡一定是不少的。
而這群「碼農」,也讓東原研發出了多個技術系統,如「公司及股權管理系統、產品庫及研發門戶、風控檢查系統、資金計劃系統、經營分析系統、體檢管理系統、同心原系統、一站式智慧收銀系統...」
「同心原系統,已經被房企同行買單了。不是我賣的。」羅韶穎笑言,東原已經越來越有技術公司的範兒了。
東原慢慢長大,成為了「別人家的小孩」——沒偏科,還時常有些特長。
但其實,市場給出的考題,都是公開的,相同的考題,為何答題就是不同、成績就是不一樣?
在日趨激烈的地產競爭中,總有一批批房企不斷勢弱,又不斷提出這樣的問題。
如果這是一個教育話題,或許很多老師、家長會說,因為教育思路不同——能否發掘孩子的特殊潛力,用最適合它的方式將其放大。
這道題之於企業,邏輯其實是相似的,這就是一道「思維題」,不同的根本在於意識不同。
「盒子」意識:持續創新的可能
觀察東原正是如此,最好角度不是財務或業務,而是思維。
通過近年東原的幾個重大發布,梳理出其思路和脈絡,可以明顯感覺到,它想法的不同之處。
據風財訊觀察,近兩個月已經有超過10家房地產企業發布了最新的品牌、產品或運營理念。
眾多優秀房企幾乎不約而同地採用了「+」的思路,在品質的基調上,將原有的產品服務,增加更多元素。
這種類似「疊加」的方式,如同為客戶準備了一個豐盛的大餐,應有盡有。
相較之下,東原的思維略有不同,「原store」的基本邏輯,是將所有選項放在盒子裡,有客戶來選用,有時候還能用素材DIY。
「原Store」,即東原的社區生態閉環概念,在2020年9月15日的「東原集團2020開發者大會」上首次公開亮相。
東原做的所有創新項目,會像app一樣,全放進這個應用市場裡。
用羅韶穎的話來說,原Store就是一個「提供優質場景服務」的入口。
東原圍繞客戶需要,提供的房子、空間場景(如室內戶型、室外園林等)、軟性服務(社群活動、物業服務等),以及更多創新產品,都能在原Store生態平臺上被打通。
並且由於無論客戶,還是企業自己、其他參與者,都是原Store的用戶,基於用戶需求的開發(UCCC:user-customer-),能及時捕捉各種關係「牽連之間」形成的需求,尋到各端需求「互通互補」時產生的機會,以致持續產生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原store,是永不停步的創新發動機。」這是羅韶穎的構想。
從中也可以看出,東原在生產之前,對生產理由的判斷、對客戶的定位、看待需求的視角、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是不同的。
「與其說這是一家房地產企業,不如說它的生產方式,更像一家網際網路產品開發公司。」開發者大會上,有一位熟悉東原的設計師就直言。
技術工業思維: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因為具有「第三方服務商」的技術思維、工業基因帶來的標準化思維,東原在系統層面,做出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最有代表性的,除了上述的9個技術系統,就是「超級工廠」計劃指代的建房工業化/標準化。
中國房地產由於是「預售制」,購房人多數時候買的是未來房子的圖紙(樓花)和想像,因而偷工減料、房屋質量、品質減配等問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
近年,有責任感的大房企,都嘗試推出了不同的工程監控系統、質量多層把關體制、開放業主驗房日等。
東原的「超級工廠」計劃便是其一,不過由於母公司迪馬股份是「特種車製造」出身,在工業流水線、質量監控和回檢等各步驟,有成熟經驗,東原在針對房子的「工業化」中,也有相當細的一套流程,以及先進的工業技術。
比如,全時開放(業主可通過施工地全覆蓋攝像頭,實時監工建房)、形象進度、實測實量、隱蔽工程、圖紙檔案、驗收管理、材料檔案(線上一鍵可看到材料來源/資證/參數等)、材料溯源...關於產品質量保障與管控的全生態皆可應用。
據介紹,「超級工廠」設置的細節標準有3000項左右,細節檢查2126項。
羅韶穎告訴風財訊,「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這是東原的想法,所以很早就引進了製造業工廠全標準體系,將整個建造過程進行了全面標準化設計。」
先造車、後造房,再用工業基因,孵化服務業的能力,在產品、服務、運營上做創新,這形成了東原發展的一處獨特。
━━━━━━━━━━━━━━━━━━━━━━━━
2020年,東原計劃覆蓋全國11城、布局26個項目。
這一規模和速度,難言宏大。
近年東原地產的銷售增長也不算高,不過預售帳款對營收的覆蓋度不斷提升、整體資產負債率和淨負債率保持正常水平,表現出增長的穩。
但這或許不是東原沒有野心。
在今年的一場閉門會上,羅韶穎就透露了「保TOP30爭TOP20」的業績目標。
這意味著,東原的業績,要從營銷效率出,從產品和運營的效果裡來。
就像羅韶穎說的,「再小的社區東原也會做足6大空間序列。」
或許在東原的思路中,再少的數量、做精每一個量,也能產生足夠的效益。
未來,居民對社區生活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社區服務運營將挖掘出多大的價值,即將驗證東原的打法,有多少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