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獲評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從1982年瀕臨破產到2020年榮譽加身,大廠評劇歌舞團風雨兼程40載,紮根基層的文化旗幟高高飄揚,為人民服務的初衷永遠在路上。
舞蹈演員正在排練劇目
在該公司的會議室內,「全國雙服務特殊貢獻院團」「全國紮根基層模範院團」「全國三下鄉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獎牌掛滿了整面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電影百花獎」等榮譽證書整整齊齊地擺放在書架上。這些榮譽都是該公司堅持紮根基層、服務群眾,成為全國文化戰線上一面旗幟的生動寫照,同時也為獲評「全國文明單位」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管理體制落後、經濟效益萎縮、經營規模難以擴大……成立於1974年的大廠評劇歌舞團,在經歷了短暫的紅火後,隨著戲曲藝術市場的整體滑坡,很快陷入生存危機。1982年,36歲的趙德平出任大廠評劇團團長,「為了生存,劇團一直在市場化的道路上努力探索。」趙德平說,只有實行市場化管理、產業化經營,才能為劇團未來的發展開拓空間。
《嫁不出去的姑娘》就是劇團改革後第一部走向市場的新編評劇現代戲,在新時期農村形勢一片大好的大背景下,該劇觸及了時代的痛點,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後來這部戲被拍成戲曲電影,火遍了大江南北。劇團也從中看到了大眾對文化的迫切需求,更加堅定了劇團為人民演出的決心和信心。
2009年12月,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總體目標,大廠評劇歌舞團整體改制為國有獨資的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文化要發展、要繁榮,必須走一條適合藝術生產規律的建設道路。」趙德平說,為主動對接市場,公司成立了藝術作品研發中心,將金牌編劇何慶魁、手影藝術家焦建東、石磊等人吸納進來,使之逐漸成為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才聚集地。
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近年來,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堅持以中國夢為時代主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以創作生產優秀作品為中心環節,深入實踐、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先後推出了《天下百姓》《秋月》《焦裕祿》等眾多傳遞正能量、社會效益好、市場佔有率高、接地氣的舞臺劇,並於2010年12月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同時,該公司不忘初心,建立了戲曲歌舞志願服務平臺,積極開展「送戲進校園」「送戲下鄉」「送戲到基層」等活動,把流動舞臺搭建到了20多個省、市、區老百姓家門口,累計演出6000多場,觀眾達400餘萬人次,不僅提升了公司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對於普及推廣戲劇藝術,弘揚民族文化也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我們將繼續把黨的理論政策融入到一個又一個的好作品中,不斷推出關注農村題材、反映時代主旋律的文化作品,為把大廠打造成京東民族特色文化的聚集地和燕趙文化繁榮發展的展示地作出新的貢獻。」趙德平說。(記者 楊苗苗 通訊員 王瑩)
【來源:廊坊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