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基金舉辦研討會(來源:臺媒)
兩岸若開戰臺灣能撐多久?一直以來都是歷任臺當局軍事部門無法迴避的考題。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表示,問題不在於臺軍能撐多久,而是臺灣的經濟、民生、民心可以撐多久。
黃介正指出,現代局部戰爭的特色是「勝敗速決」,1991年波灣戰爭打了42天,2003年伊拉克戰爭打了20天。回到兩岸戰爭,問題不在於臺軍可以撐多久,而是臺灣的經濟、民生、民心可以撐多久。武裝部隊或許還可以打,可是當停水、停電、斷網絡,整個社會支撐力可以撐多久?這已經不是軍人有沒有勇氣持續作戰的問題。
黃介正進一步指出,比起兩岸直接開戰,對臺灣風險更高的是當中美發生衝突,臺灣多久會被拖下水?或是當美國出嘴,強烈、建議、希望臺灣做些什麼事情,臺灣該怎麼回應?
前臺灣安全局局長蔡得勝認為,解放軍對臺動武會打癱瘓戰不會打殲滅戰,解放軍已經有打癱瘓戰的條件,最高策略是以戰逼彈,不是真的想佔領臺灣。我們現在該考慮的是臺灣的承受力,一旦解放軍的飛彈打過來,也許可以抵擋第一波,但是第二波、第三波還能承受得住嗎?
蔡得勝表示,這幾年政治人物為了選票考慮,操作很多似是而非觀念充斥社會。臺灣政治人物為了選票高估了美國防衛臺灣的決心,低估解放軍攻臺的意念與能力。兩岸是否戰爭就解放軍而言是政治考慮問題,不是軍事能力問題,戰場在臺灣,臺灣一定是輸家。讓解放軍「政治上太悲觀、軍事上太樂觀」為臺灣戰略安全大忌。
蔡得勝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解放軍打的戰爭都是宣告勝利之後撤退談判,因此對於臺灣就是「以戰逼談」。我過去對臺灣民心士氣很有信心,但是今天又有多少人願意為這塊土地犧牲?過去國際互動沒這麼頻繁,很多人資產都在臺灣,必定要拼死一戰;今天很多人可以把資產移往國外,人只要有第二種選擇,就不會選擇跟臺灣一起死,現在的情況就是臺灣不耐打。
臺灣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指出,不論兩岸政治情勢是否緩和,解放軍軍機與軍艦的遠海長航訓練不可能停止,臺軍與解放軍在空中或海上「短兵相接」的情形已無法避免。若沒有「意外防止機制」,不僅大幅增加部隊的戰備壓力,還可能擦槍走火,引發雙方都未預期、也不樂見的危機。
來源:臺灣中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