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悲劇與自由意志的彰顯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古希臘斯多葛學派與伊壁鳩魯學派之間曾發生過一場著名爭論:如果宇宙中充滿了由必然命運決定的因果鏈條,那麼人們還能自由地選擇嗎?斯多葛學派認為,並沒有偶然性這樣一種東西,自然的過程是嚴格地為自然律所決定的;在必然的因果律支配下,人類談不上有自由意志。伊壁鳩魯學派則認為,在虛空中做垂直下落運動的原子,遇到障礙時會產生偏斜運動。而自由意志的根基正在於這種原子運動的偶然狀態。可見,爭論的雙方儘管在具體觀點上針鋒相對,卻都認定因果鏈條會對人的自由產生否定性的限制作用。西方哲學傳統中自由與必然二元對立架構就是這樣確立起來的。俄狄浦斯悲劇也因此作為一個經典案例,經常被人們拿來證明「決定論勢必否定自由意志」的不兼容論。不過很可惜,這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誤讀。

從故事情節看,俄狄浦斯無疑是有自由意志的,並且這種自由意志還恰恰來自先行的因果鏈條:他從神諭中得知,宙斯由於種種原因設定了自己必將弒父娶母的殘酷命運,所以極力「想要」逃避。換言之,與二元對立的解釋相反,他的自由意志根本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而是有著十分清晰的前因後果。不錯,俄狄浦斯想要反抗宿命的努力失敗了,但如同我們自己經歷的種種失敗一樣,這一結局非但不足以否定他有自由意志的事實,反倒還要以這個事實為前提:假如他原本沒有抗拒命運的自由意志,失敗從何談起呢?又如何構成「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的悲劇呢?無論如何,整個故事裡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正是他那種明知命運已定、難以扭轉,仍堅決不肯屈從的堅定意願嗎?所以,與其說俄狄浦斯悲劇證明了自由意志面對決定論的子虛烏有,不如說它彰顯了自由意志雖敗猶榮的悲壯崇高。

那麼,該怎麼解釋俄狄浦斯的自由意志最終被命運毀滅了的事實呢?這要求回到「必然」概念的兩層不同含義那裡:如果說「不可避免」意思上的必然是指各種事實之間一定如此地相互關聯,那麼「不可抗拒」意思上的必然則是指對人們實現意志訴求具有一定如此的善惡價值效應的狀態趨勢。所以,「命運」在日常言談裡又被進一步分為「好運(幸運)」和「厄運(黴運)」。俄狄浦斯碰上的便是扭轉不了的厄運,因此他的努力才無可挽回地歸於一敗塗地。現實中也有類似的現象,像商業保險合同裡常見的「不可抗力」條款,就見證了人生在世的殘酷一面。自由與必然二元對立架構正是抓住這一面大肆渲染,卻又扭曲了至關緊要的一點: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命運也只是在應然性訴求的價值學維度上讓自由意志實現不了,卻沒有(也不可能)在實然性存在的本體論維度上讓自由意志化為虛無。換言之,不兼容論實際上是把「必然厄運決定了自由意志會失敗」的事實,偷換成了「因果必然決定了自由意志不存在」的臆想。

不僅如此,自由與必然二元對立架構還忽視了事情的另一面:人生在世除了碰到喝涼水都塞牙的黴運外,還能撞上門板也擋不住的好運,結果沒怎麼費勁就實現了自由意志。這表明:與西方哲學主張的相反,必然命運並非只會扼殺自由意志,而是也有可能反向性地促成自由意志,這完全取決於它們對人的善惡屬性。例如,「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意思無非是在說:倘若自由意志順應了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就能因為這種必然的趨勢而順利實現;假如自由意志背離了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將面對這種必然趨勢而灰飛煙滅。

進一步看,「偶然」也會因為自身或好或壞的價值屬性,對人們的自由意志產生要麼肯定、要麼否定的雙重效應。事實上,如果說英文的「fate」與「luck」偏重於把必然與偶然分開的話,那麼,漢語的「命運」則可以說是集必然之「命」與偶然之「運」於一體,再次彰顯了二元對立框架的不可靠。如同因果必然的「宿命」不見得一定會阻止自由意志的實現一樣,隨機偶然的「運氣」也不見得一定能為自由意志提供開放性的空間,因為一棵碰巧倒下的大樹,足以毀滅某人想要活下去的強烈意願。所以,不管成功還是失敗,能夠決定性地影響自由意志的,並非西方學界強調的必然和偶然,而是善惡好壞的價值內容:善好因素總是有助於自由意志,沒有例外;壞惡因素總是有礙於自由意志,毫無懸念。

當然,二元對立架構的荒唐沒有到此止步。毋寧說,它的最錯謬之處是把必然概念的兩種意思混為一談了,沒有看到自由意志不僅總是植根於種種一定如此的因果鏈條,而且還永遠服從著像趨善避惡這樣一定如此的人性邏輯,反倒僅僅憑藉無法阻擋的必然厄運會阻礙自由意志實現這個片面的理據,就斷言不可避免的因果鏈條註定了要讓自由意志無處存身。不幸的是,這種概念上的混淆又進一步誘發了把「決定論」與「宿命論」等同為一的錯誤,如所謂的拉普拉斯決定論就主張:某個時刻宇宙的完整信息能夠通過因果鏈條必然地決定它在其他任何時刻的存在狀態;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精準地預測未來事態一定如此的發展趨勢,卻又對此毫無辦法,只能無可奈何地聽憑它自行演變。這樣的說法顯然是將原本是認知維度上不可避免的因果鏈條直接當成了意志維度上不可改變的必然宿命。只有澄清了必然概念兩層含義的異同之處,我們才能駁倒這種荒謬的觀念:假如掌握了相關信息,我們在描述以往宇宙(包括人類行為)的變化發展時,當然可以確定地解釋其中一定如此的前因後果,但這不等於說我們對未來宇宙一定如此的變化發展就無能為力了。相反,我們完全可以基於自由意志展開有效的幹預,將原本是這樣子的因果必然鏈條改變成那樣子的因果必然鏈條。

二元對立架構其實是典型的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它單拿必然厄運不可抗拒的負面效應說事,並把「使失敗」曲解成「不存在」,結果不僅忽視了不可抗拒的必然好運有助於自由意志的正面效應,而且忽視了隨機偶然也會由於自身的善惡屬性或者促成、或者阻礙自由意志的雙重效應,最終將認知層面上不可避免的因果必然混同於意志層面上不可抗拒的必然宿命,因此可以說是漏洞百出。讓人驚詫的是,擅長概念界定,甚至發展出了分析哲學的西方學界,居然沒有察覺到必然概念的糾結意蘊,一直沉溺於自由與必然勢不兩立的泥潭無力自拔。不用細說,其中的教訓很值得我們反思:是不是還有其他哲學概念也遭到了類似的扭曲,並導致了其他哲學問題的誤判誤解?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清平

精彩推薦: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的文化記憶書寫

文學與現實的全幅關係——葉燮《原詩》的問題主軸

柯素芝的原型結構論及其局限性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俄狄浦斯王:一個最悲劇的男人,一顆永遠抗爭的心
    下面我試著從劇本結構、語言魔力和命運角逐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一齣好戲:精妙絕倫的劇本結構亞里斯多德對《俄狄浦斯王》極為讚賞,他在《詩學》中多次論及這部作品,認為它是全部希臘悲劇中最典型、最成熟完美的命運悲劇。
  • 高乃依、伏爾泰與他們的俄狄浦斯故事
    對於弗洛伊德來說,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結來作為解讀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須生產出一種特殊的俄狄浦斯的觀念,這種觀念屬於浪漫主義對古希臘的觀念的再創造,這樣,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說的觀念。從此並不能得出,審美無意識已經提前給出了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概念。弗洛伊德的「審美」分析反而揭示了兩種無意識形式之間的張力關係。
  • 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真相——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俄狄浦斯王》講了俄狄浦斯是忒拜國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兒子,由於神警告拉伊俄斯說,這個尚未出生的孩子將殺父娶母,因此在俄狄浦斯出生第三天就被丟棄了。但牧人心生憐憫送給了鄰國的友人,這位友人又將他轉送給了科任託斯國王,於是俄狄浦斯作為鄰國的王子長大了。長大後的俄狄浦斯知道他將有殺父娶母的命運。
  • 俄狄浦斯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英文中有個短語:Oedipus Complex,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那麼這個短語出自何處呢?
  • 【賞析】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曾用智謀殺死獅身人面的怪獸,娶了先王的寡妻伊俄卡斯忒,成了忒拜國王。為了挽救城邦,他派妻舅克瑞翁到阿波羅神廟乞求神示。克瑞翁帶回了神示──只有嚴懲殺害先王拉伊俄斯的兇手,瘟疫才會消除,並提議請教先知特瑞西阿斯,但先知卻不肯說出兇手是誰。俄狄浦斯用言語激他,先知才說出俄狄浦斯就是兇手,於是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俄狄浦斯進而懷疑克瑞翁與先知串通謀奪王位,和克瑞翁在宮前對質。
  •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在他建立的精神分析神壇中,有一個任何人都觸碰不得的基石性概念——「俄狄浦斯情結」。誰碰誰滾!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結」,將弗洛伊德老爺子的「俄狄浦斯情結」架空了,結局是出走、自立門戶。弗老爺子的「王子」榮格也不例外,他也自立門戶了(G-U-N)了,還發展得不錯。那麼,弗洛伊德為何對「俄狄浦斯情結」如此情有獨鍾,不離不棄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從心理學角度看,《飲食男女》能夠幫助我們從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中,看出"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俄狄浦斯情結"中的教育問題。三姐妹與父親的關係都有著"俄狄浦斯情結"的特點,只不過因為不同的性格而發展出不一樣的相處方式。"俄狄浦斯情結"最初源自希臘神話,講述的是一位王子叫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娶母。"俄狄浦斯情結"又譯作"戀母情結",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
  • 「俄狄浦斯情結」真的存在嗎?3個實驗告訴你.
    從科學的角度,我們能不能證明,俄狄浦斯情結真的存在呢?
  • 《小丑》和《蝙蝠俠》:同樣的俄狄浦斯情結,造就不同的人生困局
    影片中,亞瑟同樣深受俄狄浦斯情結帶來的痛苦,但亞瑟選擇了黑暗,且成為黑暗去危害社會。兩個主人公分別是DC漫畫最受歡迎的正派與反派,痛苦根源卻出奇的一致——來自俄狄浦斯情結。這一情結讓兩位主人公同樣面臨著困局,但兩人面對困局的方式卻天差地別,也導致了兩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 以《小丑》為例,淺析「俄狄浦斯情結」在人格構建中的影響
    名詞解釋: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精神分析學的術語,由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對象。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的選擇對象。
  • 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嗎?
    希臘神話中就有一個著名的悲劇,俄狄浦斯的命運詛咒: 拉伊俄斯年輕時曾經劫走國王珀羅普斯的兒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詛咒,他的兒子俄狄浦斯出生時,神諭表示他會被兒子殺死。有一天,俄狄浦斯去德爾斐神殿裡請求太陽神阿波羅神諭,得知自己將來會「弒父娶母」。為避免神諭成真,俄狄浦斯便離開科林斯,並發誓永不再回去。俄狄浦斯流浪到底比斯附近時,在三叉路上與一臺馬車發生衝突,受到馬車上的人的推擠和攻擊,便失手殺了全部的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親生父親拉伊俄斯。
  • 《獅子王》|從俄狄浦斯情結、陰陽哲學、心理療愈,闡釋自我成長
    俄狄浦斯情結影片闡釋了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個重要概念:俄狄浦斯情結。它來源於希臘神話傳說《俄狄浦斯王》。傳說俄狄浦斯出生後,其父從神諭中得知,他長大後將會殺父娶母,因而命人將他拋棄。此後被科林斯國王收養,成年後,當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殺父娶母時,為躲避厄運,選擇了逃離,他認為科林斯國王和王后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後來,當上國王后,陰差陽錯,他殺死了親生父親,並娶了自己的生母,生育了兩個孩子。
  • 知道這仨原因,才能度過俄狄浦斯情結
    這些行為也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家長要知道具體原因,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不然會後悔一輩子。要想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知道到底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何為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情結還有一個通俗的稱呼:戀母情結。佛洛伊德認為從人的本性來看,人在最初是排斥同性父母,依賴異性父母。
  • 為什麼說《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劇」?
    試想,假如俄狄浦斯有絲毫的敏感和私心,那麼這個真相的調查將就此結束,或者他嚴懲另一個罪人(神諭並沒有說一定要驅逐或殺死那個兇手)來結束瘟疫,可是那樣的話俄狄浦斯將喪失英雄本性,悲劇將失去意義。俄狄浦斯人性中的可貴在此刻又一次顯現,他不僅堅持履行國王保護人民的職責,而且要查明真相,以正義之舉拯救世人。
  • 血酬、擬態、俄狄浦斯情結和文化屬性:一個被權力和欲望異化的人
    03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的故事但嬰兒被牧羊人解救下來,並取名俄狄浦斯。隨後俄狄浦斯被波裡玻斯國王當作親生兒子撫養成人、並被定為王位繼承人。俄狄浦斯長大後,知曉了「弒父娶母」的神諭,為避免神諭成真,便離開科林斯並發誓永不再回來。在走向特爾斐神廟的途中,與拉伊俄斯狹路相逢。兩人發生爭執,俄狄浦斯將拉伊俄斯殺死。
  • 張沛超:外公、媽媽和孩子的三角俄狄浦斯關係
    外公、媽媽和孩子的三角俄狄浦斯關係——來自臨床工作的觀察張沛超博士翻譯:妃子笑按語:英文宣讀於2017年臺北舉行的IPA亞洲精神分析大會,中文由網友「妃子笑」翻譯,作者本人未審校,請結合原文閱讀。正常的俄狄浦斯衝突的發展道路是通過與母親的認同而解決的(Lampl-De Groot, 1928)。但如果中國的女性找不到媽媽來認同呢?我們的臨床觀察顯示她們有可能選擇爸爸作為一個替代性母親,因而可能會從男性身上尋找母愛。這種對父母的分裂和投射性認同可能產生一個糟糕的母親和一個理想化的父親。
  • 戲劇:古希臘悲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在第一場中預知者忒瑞西阿斯告知狄浦斯他就是那個殺害前國王的兇手,是造成瘟疫的罪人,俄狄浦斯不信自己是「不潔的罪人」並與之爭執,歌隊一句提問便使俄狄浦斯繼續遵照阿波羅的指令找尋兇手,使情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發展。歌隊隊長:「俄狄浦斯啊,他說這些想必也是一時之氣。我們不必放在心上;我們當下應商量如何遵照阿波羅的指令做事。」
  • 《俄狄浦斯王》《雷雨》:東西方悲劇命運色彩下,人性內涵的相同
    作為國王的俄狄浦斯在得知瘟疫降臨的原因是沒有為前任國王復仇時,他決定按照神的旨意追查殺害前任國王拉伊俄斯的兇手,以此來解除瘟疫,拯救這個國度的人民。劇中的主要人物只有一個,就是俄狄浦斯,他的行為是整個劇本的核心,整個故事圍繞著命運對他的戲弄和他與命運的抗爭展開,劇中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俄狄浦斯和他父親之間的二元對立。因為神諭,忒拜國王拉伊俄斯擔心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死,於是他將自己的兒子小俄狄浦斯扔到了野外拋棄,希冀用殘酷的自然之力將他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