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吟風雅頌,暮唱賦比興,
秋看魚蟲樂,春觀草木情。
春天,給人帶來一絲絲慵懶的睡意。人們夢著,想著,仿佛自己是睡在廣袤的平原裡,睡在綠油油的田野裡,睡在那靜旎迷人的夜色裡,睡在心中期許的思無邪的世界裡。
在《詩經》中,草木鳥蟲、山川河澤、日月辰宿、季節流轉,都給人以眷眷可親之感。關關的雎鳩聲,嬌嬌的黃鳥鳴,三月春日溱洧水畔手執草嬉戲祈福的少男少女……都給人以無限美的遐想。只要你用心感受《詩經》裡的春天,景色就在你的心間。
從詩經的春天裡走來,清雅,瀟灑,挽一輪明月,攜一縷清風,賞春光無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盎然春意裡,手執一卷《詩經》,覓古人筆下的野菜春蔬,鳥獸蟲魚,定是春日裡最美好的時光。
今天我們走進《詩經》讀《小雅·鹿鳴》,感受盎然的春意和貴族宴飲的場景。
《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
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
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yōu)呦:鹿的叫聲。朱熹《詩集傳》:「呦呦,聲之和也。」
▷蘋:藾蒿。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藾蒿,葉青色,莖似箸而輕脆,始生香,可生食。」
▷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幾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氣管裝在鬥子上做成的。
▷承筐:指奉上禮品。毛傳:「筐,篚屬,所以行幣帛也。」
▷將:送,獻。
▷周行(háng):大道,引申為大道理。
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閒地吃著野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我有一批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獻禮禮周到。人們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樂遵照。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德音:美好的品德聲譽。
▷孔:很。
▷視:同「示」。恌:同「佻」。
▷則:法則,楷模,此作動詞。
▷旨:甘美。
▷式:語助詞。燕:同「宴」。敖:同「遨」,嬉遊。
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閒地吃著青蒿,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我有一批好賓客,品德高尚又顯耀。示人榜樣不輕浮,君子紛紛來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嘉賓暢飲樂逍遙。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芩(qín):草名,蒿類植物。
▷湛(dān):深厚。《毛傳》:「湛,樂之久。」
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閒地吃著芩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彈瑟彈琴奏樂調,快活盡興同歡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心中樂陶陶。
《小雅·鹿鳴》此詩原是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後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在鄉人的宴會上也可唱。東漢末年曹操作《短歌行》,還引用了此詩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賢才的願望。
詩共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營造了一個熱烈而又和諧輕鬆的氛圍。它把讀者從「呦呦鹿鳴」的意境帶進「鼓瑟吹笙」的音樂伴奏聲中。
《詩集傳》云:「瑟笙,燕禮所用之樂也。」按照當時的禮儀,整個宴會上必須奏樂。《禮記·鄉飲酒義》云:「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據陳澔注,樂工升堂,「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每一篇而一終。三篇終,則主人酌以獻工焉。」由此可知,整個宴會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詩,而歌唱《鹿鳴》時又以笙樂相配,故詩云「鼓瑟吹笙」。
詩歌三章大部與首章重複,唯最後幾句將歡樂氣氛推向高潮。末句「燕樂嘉賓之心」,則是卒章見志,將詩之主題深化。也就是說這次宴會,「非止養其體、娛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滿足口腹的需要,而是為了「安樂其心」,使得參與宴會的群臣心悅誠服,自覺地為君王的統治服務。
從《小雅·鹿鳴》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春意,以及在這美好的季節古人宴飲的場景,給人無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