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近體詩、樂府、歌行:最完整的詩詞知識,都在這裡了

2021-03-01 對聯天地

重要連結:

* 中華楹聯報招募發行商,微信支付寶訂閱方便快捷

* 115副楹聯詮釋典故:秦趙會盟。主評 王西川

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又稱「古詩」「古風」,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形成於唐代。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分絕句和律詩。

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雖亦押韻而平仄較自由,如《玉臺新詠》中即有《古絕句》,後人即用"古絕句"以別於近體絕句。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

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

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為一"聯"。五律、七律的第一聯(一、二句)稱"首聯",第二聯(三、四句)稱"頷聯",第三聯(五、六句)稱"頸聯",第四聯(七、八句)稱"尾聯"。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以前的詩歌,如《詩經》,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後,格調稍變。自南朝宋齊以後,作者漸少。

詩體名。由五字句所構成的詩篇。起於漢代。魏晉以後,歷六朝隋唐,大為發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於西漢谷永,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當起於漢代民間歌謠。舊說則謂始於《柏梁臺詩》,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為現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到了唐代,大為發展。有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

詩體名。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於樂府。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無一定標準,最短僅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

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又稱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

散曲包括

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樂府"一名,始於西漢,惠帝時已有"樂府令"。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採民間詩歌和樂曲。

樂府作為一種詩體,初指樂府官署所採集、創作的樂歌,後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宋元以後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

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別。

後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

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於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

後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傳始於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系後人偽作)。

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後來習用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於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數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現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鹹的《七經詩》。

詩體名。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故名。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韻者。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唐以後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

句式是指一句詩的節奏。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於唐代,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採用。

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內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

對不講平仄的古體絕句的通稱相對今體的絕句"律絕"而言。

古絕多用拗句,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有些絕句用的是仄韻,但全詩用律句,或用律詩容許的變格和拗救。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為:

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2、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

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換韻,換韻後第一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

指「詞」而言,有長調、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誌。

謀篇指詩詞的結構章法而言。對於詩,前人總結的經驗很多,但歸結起來一般不出「起」、「承」、「轉」、「合」四字。

「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的區分,以今天的普通話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即語調的平上去入,合稱四聲。

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為平聲,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為仄聲。這是近體詩平仄句式的構成之一種。

構成近體詩的基本句型,即首尾的平仄相同,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這是近體詩押韻的基本規則,即上句不押韻,仄聲收,下句押平聲韻。

律詩每一聯為兩句,同一聯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第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頜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

即是指在平仄上,對句相對,鄰句相粘。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

律詩每一聯為兩句,同一聯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一聯的下句與下一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對句相反:指同一聯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為仄仄平平仄。

鄰句相粘:指上一聯的下句起句平仄,與下一聯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聯的下句天氣晚來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則第三聯的上句明月松間照,應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為句腳必須以仄聲收,便變成了頭粘腳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應:首句平仄與末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後,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孫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但這是專指平收句(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

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以保持平、仄數量的平衡。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儘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三平調有兩種情況: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調。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對仗的兩句詞性要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係,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

指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的韻書。隋時陸法言著《切韻》,共分206韻部,分部太細,不便押韻。唐初規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

南宋時,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併為107韻,後人又減為106韻,並稱為平水韻,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唐代實際所用的韻部,和平水韻所編大致相同。

一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

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

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叶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叶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

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後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裡重複出現,此乃大忌。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亦稱"轉韻"。詩韻術語。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於鄰韻。

轉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的出句先轉,接著聯末韻腳跟著轉。

一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險韻。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作詩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叫做"分韻",一稱"賦韻"。

古代詩人聯句時多用之,後來並不限於聯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雲送某人分題得物也。"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亦稱"進退韻"。詩韻術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魏慶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說,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

進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一進一退,相間押韻,故稱。

亦稱"轆轤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

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後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稱。

亦稱"葫蘆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先二後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後四韻"冬"。先小後大,有似葫蘆,故稱。

相關焦點

  • 一文搞懂詩歌的各種分類:古體詩、近體詩、樂府詩……
    可見在詩歌誕生之初,並沒有太多字數或格律的要求,可以說,唐朝以前的所有詩歌,都屬於古體詩。唐朝之後,模仿這種風格和寫法寫出來的詩,也稱之為古體詩。古體詩是一種較少拘束的詩體,句子數目不拘,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拘,不嚴格講究平仄與對仗,也不講究押韻方式,可以兼用平聲韻與仄聲韻。
  • 十分鐘搞明白什麼是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
    如果這些搞不明白的話,很容易把詩詞搞成一鍋粥,平仄、格律、對仗什麼的就更搞不清楚了。老街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說一說,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古體詩與古詩、古風古體詩也叫做「古風」。
  • 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那麼古體詩有格律嗎
    近體詩格律淺述中國古典詩歌,又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近體詩想必各位詩詞愛好者都非常熟悉,那些千古名篇,婦孺皆知的詩句,多是出自於近體詩。例如長安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這裡的文人都約定成俗用規範的格律寫五言詩,但遠在巴蜀的李白,還沒獲取到這個消息,所以,也會出現同一時期,有詩人的作品符合格律,有的不符合格律的情況。在我看來,近體詩的格律並非大多數人所說的束縛,相反,它賦予了詩歌極強的音樂之美和形式之美。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古體詩並不需要嚴格遵循格律,而格律是初唐才正式成為唐詩為代表近體詩的規則。所以出現之後大量詩人都採取此方法,大部分格律唐詩都是這樣的體裁。2)古體詩前世今生: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 【詩歌格律】三分鐘讀懂 「古體詩」與「近體詩「
    本公眾號汲取多位詩詞研究學者的學術成果,開闢一個新專題《每篇三分鐘讀懂詩詞格律》,幫助大家更好地讀詩、理解詩甚至創作詩歌。       告別「尬詩」,從「詩詞向上」開始!第一講  古體詩與近體詩以下正文部分純乾貨共2000字,簡要圖1幅,快速閱讀需要3—5分鐘,掌握時間…呃...看天賦吧~
  • 古體詩學習筆記(1)
    我國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兩大類。古體詩又稱古風,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唐代以前,古體詩一直存在,但沒有定稱。
  • 簡單了解古體詩和近體詩,現代人寫的古韻詩詞算哪一種
    一,古體詩通常來說,按時間的話,唐代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字數上可以分為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古體詩的格律自由,不要求對仗、平仄,篇幅。押韻寬泛,平聲韻、仄聲韻皆可,可一韻到底,也可兩韻通用,雖然對於韻腳限制較小,但不可以隨便換韻,必須是鄰韻才行。
  • 古體詩與格律詩,之間的區別
    先來看一下我們標題,古體詩與格律詩之間區別,時下愛好詩詞的朋友也不少,但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就是,古體詩與律詩,老虎和老鼠傻傻分不清楚!哈哈 。靜怡全世界人都知道,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詩經到離騷,再到漢樂府,以及眾所周知的唐詩宋詞!一直到如今的現代詩,那都是膾炙人口,催人奮進,讓我們引以為傲的絕世佳作。
  • 【詩詞樓閣】什麼是古風、格律詩、古體詩、近體詩、 今體詩?
    什麼是古風、格律詩、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
  • 古體詩的淵源與規則是怎樣的,入律古風又是怎樣的
    寫在正文前:此前寫了一些關於近體詩格律常識的文章,本來我的建議是:喜歡讀詩並且想要創作的朋友,可以先將格律的相關知識作個了解,之後再進行古體詩的品讀或創作就相對容易一點,今天正好有朋友留言想了解一下古體詩,乾脆就先寫上一篇,以饗讀者。在唐代以前,是沒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的。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 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也就是說古體詩,或者說樂府詩是格律詩、律古、詞牌的祖宗,只不過因為格律的出現,短小可吟唱的韻文走上了三條不同的發展道理。遵守格律的詩徹底走上高端,成為科舉工具和高級文人勸諫、諷喻工具,分為律絕、律詩、排律。不遵守格律的詩稱為古體詩,成為不喜歡拘束的詩人創作工具,古體詩的創作數量遠大于格律詩。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古典君分享近體詩格律與平仄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初涉詩詞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歡迎留言互動。——皛玊題記詩情畫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漢魏六朝的詩則稱為古詩(或叫古體詩、古風、往體),它一般包括文人詩及樂府古辭。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如何用韻,初學詩詞不可不知
    傳統詩詞正是因為有韻律美,才會便於朗誦記憶,便於傳播普及。聲韻體現和諧美,平仄體現抑揚美。結構體現頓挫美,對仗體現均齊美。色彩體現視覺美,音樂體現聽覺美,語言體現抒情美,這些綜合起來就是韻律美。美好的韻律詩,讀起來都朗朗上口,宛如音樂般給人以享受。所以說,韻律是詩詞最重要的。關於韻律的一些常識知識,對於初學者,不可不知。詞中幽蘭香入夢,詩裡明月韻融情。
  • 【知識點】什麼是古體詩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而今體詩和近體詩這兩個名詞之間,近體詩更為常用。詩歌史的古今分界於唐朝,近體詩指的就是初唐之後形成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但值得注意的是,近體詩是一個文體概念,而不是時間概念,我們不能說唐以後的人寫的詩都是近體詩,初唐之後的人,哪怕是現在的人依然可以寫古體詩。
  • 寫古詩詞一定要押韻嗎?
    寫古詩詞一定要押韻嗎?首先捋清楚幾個概念。從大的方面來講,詩歌包含了所有詩詞文體,不論是現代詩、古代詩、還是古代詩中的近體詩、古體詩,甚至國外的「poem」,我們都可以稱之為詩歌。我們從遠的講起,國外的詩「poem」翻譯過來就是「詩、韻文」。用我們中國話來說,就是「詩是韻文」。這個大概念的詩歌都必須要押韻,中國古代詩歌這個小分支一定要押韻嗎?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一、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王昌齡的《出塞》兩首,都是七言的絕句,不過這兩首有區別,第一首是近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平起平收,首句押韻的七言近體絕句,平仄、黏連、押韻都符合格律要求。第二首是古體 :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 你真的了解詩詞歌賦嗎
    五代後蜀趙崇祚選錄唐末五代詞人18家作品500首編成《花間集》(10卷),其中除溫庭筠、皇甫松、和凝、孫光憲外,其餘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他們的詞風大體相近。後世因而稱之為花間派。四、詩歌體裁古體詩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
  • 詩詞術語簡釋
    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採民間詩歌和樂曲。樂府作為一種詩體,初指樂府官署所採集、創作的樂歌,後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宋元以後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 歌行  古代詩歌的一體。
  • 詩詞從0入門③:押韻,一文讀懂詩詞押韻、步韻、出韻等知識點
    什麼詩需要押韻我們在開篇中講過,詩分為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古體詩是隋唐以前不拘格律、不限長短的古風,如詩經、楚辭、漢樂府以及魏晉大部分詩詞,其實從詩經開始,老祖先們就已經有了押韻的概念,知道將同韻的字放在不同句的末尾,讀起來或者唱起來會有一種不一樣的韻味,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