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8:30,市新聞辦舉行「『十三五』成就巡禮」第二場新聞發布會,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畢建康,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李彬,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志遜,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希海介紹了威海「十三五」期間生態環保工作情況。
「十三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扛起政治責任,把「威海要向精緻城市方向發展」作為總目標總方向總遵循,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生態環境質量與生態環保工作「雙領先」戰略,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為開創「精緻城市·幸福威海」新局面作出了新貢獻。國家層面,榮獲了中華環境獎;成功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兩個城市」,全省唯一;威海華夏城成功入選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省級層面,2019年我市在全省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榮獲「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單項獎勵全省第一。
黨政重視程度前所未有
堅決扛起政治責任。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按要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年度汙染防治攻堅戰工作落實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召開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動員大會。成立市縣兩級生態環境委員會,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經常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經常對生態環保工作出批示,帶頭實地督導檢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頒布實施《威海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威海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機構改革、環保垂改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打造生態環保鐵軍。
狠抓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和監督。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工作,積極推進環境立法,頒布實施了《威海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威海市危險廢物管理辦法》。依法聽取和審議市政府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以及大氣汙染防治「一法一條例」、《威海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等實施情況報告。組織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
壓緊壓實各級生態環保責任。印發了《威海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威海市環境保護約談辦法》,制定了《威海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認真貫徹落實《山東省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試行)》和《威海市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試行)》有關規定,將環境質量逐年改善要求作為區域發展的約束性指標,進一步壓緊壓實區市屬地責任、「管行業管環保、管業務管環保、管生產經營管環保」的行業主管責任、生態環境部門統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
全面構建「1+1+8」制度體系,制定了《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總體作戰方案,明確了攻堅方向;全面推進《威海市加強汙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重點作戰計劃,明確了治本之策;認真實施打好藍天保衛戰、柴油貨車治理等8大戰役作戰計劃,明確了治標之舉。
堅持每微必爭、每天必爭、每個環節必爭,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狠抓揚塵、移動源、揮發性有機物、重汙染天氣應對「四個關鍵問題」,嚴格落實專項督查、問題曝光、銷號管理、預警約談、考核問責、生態補償「六項機制」。截止2020年12月12日,主要指標SO2、NO2、PM10、PM2.5、O3均值分別為5、15、44、23、143µg/m3,同比改善16.7%、21.1%、21.4%、17.9%、11.7%;綜合指數為2.86,同比改善17.6%;優良率為90.8%,同比改善10.5%,空氣品質繼續保持全省第一,有望成為全省唯一實現「十三五」期間連續5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地級市。
堅持河海統籌、水陸共治,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強化重點河流水質管控,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按照「查、測、溯、治」要求推進排汙口整治,開展海洋生態保護,截至2020年10月,全市13條市控以上重點河流水質均值達標率100%,12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100%,水環境標準達標指數全省排名第一。
堅持「管、查、防、治、控」並舉,堅決打好淨土保衛戰。全面開展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加強土壤汙染源頭預防,推進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安全利用,確保「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順利通過全國人大土壤汙染防治執法檢查,得到中央領導同志肯定。狠抓產生、處置「兩類單位」,收集、轉運、處置「三個環節」,從嚴管控危險廢物,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相關工作,全市所有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與服務100%全覆蓋,醫療廢水、醫療廢物及時有效收集、轉運、處置100%全落實。
狠抓總量減排工作。截至2019年底,我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項汙染物排放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了13.14%、13.21%、16.92%、21.23%,完成了「十三五」減排目標任務的94.63%、93.63%、100.72%、84.25%,預計到2020年底將全面完成「十三五」減排目標任務。
「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強力推進
作為全國「11+5」個試點城市和地區,全省唯一,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市把「無廢城市」建設作為「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建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1個領導小組、6個工作專班、N個責任單位的「1+6+N」工作體系,在解決國家方案提出的4項共性問題基礎上,制定了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和旅遊綠色發展2項個性目標,提出「4+2」試點模式,截至目前,59項指標、81項任務正有力有序推進,在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推進會上,周永迪副市長代表我市作了典型交流發言。
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紮實整改
牢牢把握環保督察整改質量,對照「五個辦結標準」,落實好「三個制度」。整改督導制度。堅持市委常委分區督導、市政府領導包案督導,責任單位負責落實的工作制度,進一步強化市級綜合督查、區市屬地督查、部門專項督查的常態化督查體系。整改臺帳制度。對2020年底前完成的整改任務細化到月,對2021年後完成細化到季,實行每周清單化調度。整改銷號制度。規範整改銷號流程,進行全面複查和聯合驗收,堅持一線工作法,集體研判,專家會商,整改一個、驗收一個、銷號一個、公開一個,切實做到問題整改不到位不放過,落實不到位不銷號。
1
環境空氣治理
揚塵治理方面,使用無人機,針對各類工地、渣土堆和裸露土地等開展航空巡查;發揮在公交車、計程車安裝的物聯網移動車載大氣監測平臺作用,快速精準治理市區道路PM2.5、PM10汙染;強化區市屬地責任、行業部門主管責任,實施分類治塵,生態環境、住建、交通運輸、自然資源部門要分別加強企業堆場料場、混凝土攪拌站、建築工地、道路施工、裸露土地揚塵整治,特別是抓好道路灑水降塵。臭氧治理方面,狠抓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以市區為重點區域,以有機化工、表面塗裝、包裝印刷以及加油站為重點行業,建立400餘家涉揮發性有機物企業排放源清單,對70家重點企業實行強化監管和治理提升,做到「一企一策」;狠抓執法監管,加大涉揮發性有機物企業執法檢查力度,嚴管重罰,強化警示震懾;狠抓精細管控,委託專家團隊,採取衛星遙感、走航監測等高科技手段精準治汙;加快在線監控設施安裝聯網,建立以用電監控為核心、覆蓋130家涉揮發性有機物企業的排汙智能管控系統。適時視情引導鼓勵涉揮發性有機物企業實施精準錯時生產,盡最大努力削減臭氧濃度峰值。移動源監管方面,管好「車」,對柴油貨車汙染,強化聯合執法檢查,建立入威主要路口外埠柴油車周查制度;針對物流園區、港口碼頭等貨車集中停放地,實施常態化執法檢查;對2976輛國五排放標準重型柴油車安裝車載診斷遠程在線監控終端;對非道路移動機械汙染,組織6843臺機械完成信息登記,嚴格督促各使用單位落實「三個不得使用」。看緊「油」,組織164家加油站落實錯峰加油、卸油措施,加強油氣回收監管,嚴查油品質量。重汙染天氣應對方面,制定印發《威海市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修訂完善應急減排清單,將根據區域應急聯動統一安排部署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做好差異化應急管控,實施精準減排,降低汙染峰值、縮短汙染時長,不採取全面停工、停產措施。
嚴格落實專項督查、問題曝光、銷號管理、預警約談、生態補償、考核問責「六項機制」,強化大氣汙染防治駐區專項督查,組織8名督查專員常駐各區市實地督導檢查;對連續2個月以上排名後5位並不達標的鎮街實施預警約談。截止2020年12月12日,主要指標SO2、NO2、PM10、PM2.5、O3均值分別為5、15、44、23、143µg/m3,同比改善16.7%、21.1%、21.4%、17.9%、11.7%;綜合指數為2.86,同比改善17.6%;優良率為90.8%,同比改善10.5%,空氣品質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2
水環境治理
強化重點河流水質管控。加強重點河流水質超標預警、通報、督辦,增加季度重點河流水質達標率和水質優良比例通報,強化水質考核目標完成情況研判,開展重點督導,壓緊壓實各級責任。特別是對水質不能達標的河流,加強巡河頻次,及時發現問題,確保國控河流沽河提優Ⅲ,母豬河防反彈,黃壘河、乳山河保達標。
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持續抓好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立、治」三項任務,完善預防、預警、應急三大環節,加強日常監管,開展生態修復,實施系統治理,不斷提升飲用水水源地水環境安全保障水平。
推進排汙口整治。按照「查、測、溯、治」要求,對重點排汙口分批開展監測、溯源,分類推進治理;加大汙水處理廠上遊企業執法力度,堅決查處超標排放問題。
開展海洋生態保護。大力推進渤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加快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大力推進灣長制工作,召開了灣長制工作會議,印發灣長制工作重點,組織開展常態化巡灣,建設灣長制管理信息系統。
截止2020年10月,全市13個市控以上重點河流水質達標率100%,全市12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100%,地表水國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66.7%,水環境標準達標指數全省排名第一。
3
土壤汙染防治
圍繞「管」,壓緊壓實土壤汙染防治責任。將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納入各區市考核評價體系,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壓實23個單位責任。將《土壤汙染防治法》列入全市幹部培訓內容,提升依法決策、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
圍繞「查」,全面開展土壤汙染狀況調查。聚焦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兩個重點:農用地方面,對全市291萬畝耕地進行普查,無嚴格管控類耕地;建設用地方面,制定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工作程序,探索區域性評審機制,對19宗重點企業用地開展調查,建立周調度、通報制度。
圍繞「防」,加強土壤汙染源頭預防。將43家企業納入重點監管名錄,「一企一案」開展技術指導,納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出臺重金屬汙染防控方案、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方案,對40家重點企業開展專項整治。
圍繞「治」,有序推進受汙染地塊安全利用。對安全利用類耕地,科學制定治理修複方案,採取無人機噴灑葉面肥等技術,對農作物實施安全利用管控,對農產品抽樣檢測,檢測結果全部為合格。對疑似汙染地塊,嚴格落實區市屬地責任,進一步排查核實,暫未發現汙染地塊。
圍繞「控」,嚴格管控土壤汙染風險。盯緊建設用地「準入」和「管理」兩大環節。「準入」環節,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和供地管理,土地開發利用嚴格落實土壤環境質量要求。「管理」環節,在土地劃撥、出讓前,涉及用途擬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未完成土壤汙染狀況調查的,一律不辦理用地手續。
圍繞「宣」,加大土壤汙染防治宣傳力度。將《土壤汙染防治法》等彙編成冊印發,通過培訓授課、普法宣傳、在市環境宣教基地開設土壤專區等多種形式,增強政府、部門、企業、公眾等層面的知曉度、關注度、參與度。
值班總編:王嵐
覆審:孫美玲
原標題:《「十三五」成就巡禮|生態環境,威海四個第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