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樹同修——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2021-02-08 開江縣金山寺

佛陀有四句偈: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此偈出自出自於《法句譬喻經》卷一無常品之四。

昔佛在舍衛國袛樹給孤獨園,為諸弟子說法。時有梵志女,年十四五,端正聰辯,父甚憐愛,卒得重病即便喪亡,田有熟麥為野火所燒,梵志得此憂惱愁憒,失意恍惚,譬如狂人不能自解。傳聞人說佛為大聖、天人之師,演說經道,忘憂除患。

於是梵志往到佛所,作禮長跪白佛言:「素少子息,唯有一女,愛以忘憂,卒得重病舍我喪亡,天性悼愍,情不自勝。唯願世尊垂神開化,釋我憂結。」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謂為四?一者有常必無常,二者富貴必貧賤,三者合會必別離,四者強健必當死。」於是世尊即說偈言:「常者皆盡,高者必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梵志聞偈,心即開解,願作比丘,鬚髮自墮即成比丘,重惟非常得羅漢道。

常者皆盡:任何事物都是時時刻刻在運動變化,沒有絕對靜止的,人的生老病死,甚至是山河大地都在變化著,百年的容顏老去,億萬年的滄海桑田,只是現時我們沒法看到,一切事物時時刻刻都在經歷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過程。

高者亦墮:不管是多有權勢多有錢財的人,最後也會頹敗下來。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除非代代行善積德,才能保持子子孫孫的榮華富貴。但是我們凡夫都有慳貪的心,有了還要更多,多還要永遠。所以,沒有布施,富貴就不長久。

合會有離:六親眷屬在一起,或是親戚朋友之間的往來,有一天都會離散。孩子長大往往離鄉出外學習打拼,放著年邁雙親守著故鄉田園,即使生活在一起,到最後也會生離死別。

生者有死:不管多麼年輕、強壯的身體,總有死亡的時候;即使再長壽,也終歸一死。人不論誰,從生下來,就被判了不定期的死刑,「死」時刻在他旁邊威脅著。所以人都要在有生之年,及早解決後生大事,則生亦安,死亦安,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相關焦點

  • 深修佔察必讀---因緣果報類佛經白話彙編系列六
    3、人如長壽,身體康強,毫無病苦者,從夙生嚴修大戒,持齋戒殺中來。4、人如品貌超越,性情溫和,令人生敬者,從夙生度量寬宏,忍辱不校中來。5、人如樂修福慧,不憍不快,始終不懈者,從夙生參求大道,勇猛精進中來。
  • 若有能發如是願者,是名菩薩終不退失菩提之心
    有人聞佛能度眾生生老病死,不從師諮自然修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當修集,必令得之』,以是因緣發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是誓願:『願我常得親近諸佛及佛弟子,常聞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難不失是心。』    復願:『諸佛及諸弟子,常於我所生歡喜心,具五善根。
  • 《大般涅槃經》語錄.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 壽命雖無量,要必當有盡, 夫盛必有衰,合會有別離, 壯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
    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壽命雖無量,要必當有盡,夫盛必有衰,合會有別離,壯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大般涅槃經》● 迦葉,如來所以示病苦者,為欲調伏諸眾生故,善男子,汝今當知,如來之身即金剛身。汝從今日,常當專心思惟此義,莫念食身。亦當為人說如來身即是法身。
  • 金蓋山藏版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及圖解
    夫人不可以無本,亦不可以無末。本者體也,末者用也,則兩不相離。天地以太空為本,而生人畜萬物;人畜以至善為本,而生周身百體。天不失其本,則天且長且久;人不失其本,則人為佛為仙,亦可以與天地同壽矣。夫人自古皆有死,何由不至於死也?豈不聞《呂氏春秋》曰:人能一竅通,則不死,其壽在神。聖經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道經云: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惺惺幾個悟?夜來鐵漢自思量,長生不死由人做。
  • 世上真有輪迴嗎?|引經據典21
    正因為造作業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墮之後的眾生,都還有下墮上升的機會,不是一次上升永遠上升,一次下墮永遠下墮。人間眾生的造作業因,是有善有惡的,是有輕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種種的業,或善或惡,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因此受報的機會,也有先後的差別了。
  • 讀書筆記: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無者,有未始有有無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
    這些學說以及後世道家進一步豐富發展了的理論都證明,道家是非常重視終極根源的,明確肯定了有那麼一個天下萬物的創生者。這個創生者,根據語境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名稱,如「道」「一」「太一」「泰一」「恆先」「物物者」「無」「不生者」「不化者」等。
  • 空者.明者.定者
    如大富盲兒竹中有火。心內煩惱而不並起。禪亦如是。事障粗礙不能得發。今修心漸利。性障既除細法仍起。何必外來。所以者何。數息能轉心。心轉火。火轉風。風轉水水轉地。四大轉細故有八觸。如麥變為麴。麴變為糟。糟變為酒。糟喻欲定。酒喻初禪。以麥為本非外來也。若定執自出外來墮自他性過。今依中論破四性訖。而論內出外來耳。又八觸是四大。動輕是風。癢暖是火。冷滑是水。重澀是地。體用相添則有八觸耳。若動觸起時。
  • 大悲咒修持法與功德利益
    (3)唯除一事,於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  9、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不受十五種惡死也。其惡死者:  (1)不令其飢餓困苦死。(2)不為枷禁杖楚死。  (3)不為怨家仇對死。(4)不為軍陣相殺死。  (5)不為豺狼惡獸殘害死。(6)不為毒蛇蚖蠍所中死。
  • 人生哲學——過儉者吝,過謙者卑
    朱熹對「中庸」下了一個定義,指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18位同修抄讀僧伽吒經感應經中預言的三個夢境
    心經:「心無掛礙...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自己修行有多高,可衡量下與究竟涅槃還有多遠.這個貪愛,包括任何的財色名食睡,任何的一切六根,六塵,六識所緣起的十八界,這些緣起的假相,只要你一貪愛它,你就一定有束縛!因此佛陀說:全世界沒有一個人不坐在心靈的牢籠裡面。佛陀又說:全世界的人,也許有的人身體是健康的,但是,全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人的心靈是沒有病的。
  • 佛塔的功德及繞塔的觀修法
    4.一切生處常憶宿命,必能憶念過去及預知未來世。  5.必能廣聞且不忘失。  6.常見諸佛,恆為如來之所攝護。  7.若為亡者造塔,應時能令亡者離惡道苦,生天受樂;或稱彼名,依法寫《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置佛塔中,如法供養,亦令亡者得離惡趣生於天上,乃至菩提,不墮惡道。
  • 《地藏經》高清視頻讀誦,轉給同修,功德無量!
    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  羅漢問之:欲願何等?  光目答曰:我以母亡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  羅漢愍之,為入定觀,見光目女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
  • 修十善業者,只要有一人,就有百千的神來衛護他
    楊寧老師:這樣的表法,讓已經墮過胎的女性該怎麼活呢?佛陀開示女人相貌胖、瘦、美、醜、貧、富、貴、賤的前世因果!佛陀告訴比丘說:一切人民所居住的房舍屋宅,通通都有鬼神居住其中,沒有任何一所舍宅是沒有鬼神的。一切的街道巷弄及十字路口,屠宰場、市集及山丘墳墓,也通通都有鬼神居住其中。這些鬼神都以所依止者為名字,譬如依附此人,則以此人為名。
  • 【依此願故,眾生生者,皆具諸相,不假修得.】
    五、手足縵相,手足指與指間有縵網之纖維,交互連絡如鴨鵝者。六、足跟滿足相,跟是足踵,踵圓滿無凹處者。七、足趺高好相,趺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圓滿者。八、腨如鹿王相,腨為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者。九、手過膝相,手長過膝者。十、馬陰藏相,佛之男根,密藏體內,如馬陰也。十一、身縱廣相,頭足之高,與張兩手之長相齊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毛,而不雜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