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暈向人們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而這背後的原理也同樣引人好奇。日暈如何形成,會不會引起天氣變化?對此,南海網記者採訪了三亞市氣象局氣象臺臺長陳海堅,他表示:「日暈屬於一種正常的大氣光學現象,三亞每年會出現很多次。」
什麼是日暈?
陳海堅解釋,日暈也叫圓虹,是日光通過雲層中的冰晶時,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一種大氣光學現象。當光線射入雲層中的冰晶後,經過兩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有卷層雲時,天空中會飄浮著無數冰晶,在太陽周圍同一圈上的冰晶,都能將同一種顏色的光折射到人們的眼睛裡形成內紅外紫的暈環。天空中有冰晶組成的卷層雲時,往往在太陽周圍出現一個或兩個以上以太陽為中心、內紅外紫的彩色光環,有時還會出現很多彩色或白色的光點和光弧,這些光環、光點和光弧統稱為暈。
民間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諺語,這個說法準確嗎?陳海堅說,答案是否定的,日暈出現只代表天氣發生變化,如短時雲量增多,但並不意味著風雨必然到來。
科普多一點
「觀看角度不同,也會呈現不同的效果。」陳海堅告訴記者,比如三亞上空出現日暈奇觀,有的人在市區能看到,在山區就看不到了,因為角度不同,這都屬於正常現象。日暈「家族」龐大,除了美麗的環形外,有時還會呈現弧狀、光點狀,甚至是多彩的。這主要取決於冰晶的形狀、大小、排列方式以及光的入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