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被稱為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處在卯月的驚蟄、春分之間,「卯」是幹支歷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屬木,卦象為震。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為生發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如《律書》中所云:「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
福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這座建城歷史長達2200多年的古老都城,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與北方萬物蟄伏不同,這裡一年四季常青,似乎看不到非常明顯的季節更替。但每年二月二之後即為春耕時節,乍暖還寒的日子卻已經迎來了萬物復甦的季節。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月二這天西湖官家村族人齊聚白馬王廟焚香祈福
福州西湖官家村族人居省城繁衍生息已數百年。唐末上官氏入閩始祖偕公任福州戶曹參軍,幼子丁遵公遷閩北光澤永寧裡,後世裔孫遷邵武、又遷寧化泉上,再遷清流官坊,再從清流遷龍巖上杭。上杭縣步雲鄉桂竹坪官馬福於明朝末年又輾轉遷回到省城福州,在福州西湖北畔的窯角嶼(即現在的福建省博物館所在地)落地生根。從明末到建國初期300多年時間裡,福州西湖官家村的官氏族人在窯角嶼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煙波浩渺的西湖滋養著官家村人,到建國初期官家村族人已繁衍後世裔孫數千人。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上官氏委員會名譽會長上官內智向官家村理事會官大康會長贈送「白馬尊王 萬古名標」銅匾
那麼福州西湖官家村與白馬尊王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據南宋狀元梁克家編撰的《淳熙三山志》記載:「善溪,衝濟廣應靈顯孚佑王廟,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峽間有二潭,下潭廣六丈,深不可計。昔閩粵王郢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鱔於此潭,其長三丈,土人因為立廟,號白馬三郎。」並記載該廟唐宋間屢屢祈雨顯靈,官員推崇,朝廷加封,但當地百姓竟謬尊大鱔為神,地名鱔溪。宋淳祐八年(1248年)郡守陳塏祈雨後為正視聽,令縣令改名為善溪。另據清乾隆年間戲劇《白馬尊王》劇情中記載,白馬三郎鱔溪射鱔的故事,鱔魚精是龍王之女石善公主的化身,與白馬三郎有前世姻緣,在搏鬥中同歸於盡後,他們兩人成為了神仙眷侶,三郎被封為白馬尊王,石善公主被封為英德夫人。因此,白馬三郎又有「白馬尊王」的稱號,以後許多供祀白馬三郎的廟宇就稱為白馬尊王廟。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上官氏委員會名譽會長上官內智和官家村理事會會長官大康及官家村官氏宗親們共同見證贈匾儀式
因此,白馬王也成了海峽兩岸民眾廣泛信仰和信仰歷史最為悠久的道教神靈。最早的白馬尊王廟在現在的福州晉安區鼓山鱔溪,他也是兩岸鄉親共奉的白馬祖廟。福州西湖官家村先祖將白馬尊王及英德夫人請至村中,建立廟宇,虔心供奉,護佑官家子嗣昌盛。所以從那時起,白馬尊王成了福州西湖官家村族人共同信奉的保護神和傳統的民間信仰。從此以後,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也成了官家村族人紀念白馬尊王誕辰和祈福的重要日子。這一天,分散在市區各地的官家村族人都回到西湖左海燒香、祭拜白馬尊王,祈求新的一年家人平安、學業進步、事業有成。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上官氏委員會向福州西湖官家村贈送會旗
在這個特殊的隆重節日裡,還舉行了福建上官氏委員會向白馬王廟贈匾儀式。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名譽會長上官內智、副會長上官新福、秘書長官景秋、副秘書長上官志峰四人受會長上官常川委託,向福州西湖官家村白馬王廟贈送「白馬尊王 萬古名標」銅匾和上官氏委員會會旗。上官氏委員會理事、福州西湖官家村家族理事會會長官大康代表家族理事會感謝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上官氏委員會贈送牌匾和會旗,共同祈願白馬尊王護佑上官家族萬代榮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