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延輝 通訊員 李曉光 婁璞
2020年9月17日《河南日報》18版
九曲黃河環城而過奔騰東流,商代城牆遺址巍然佇立城中。大河與城垣,一動一靜,如同歲月的剪影,映照出古都鄭州的滄桑巨變。
金秋的清晨,一輪絢麗的朝陽剛剛躍上地平線,晨練的老人便跟久遠的城牆打起了招呼。與遠處的繁華景象交相輝映,提升改造後的鄭州商代都城城垣遺址公園,清幽靜美、生機勃發,已成為居民群眾休閒懷古的精神家園。
古老的商代城牆與遠處日新月異的繁華景象交相輝映
商都管城,煥新出彩。作為中國都城建制創始之地和名符其實的鄭州「第一區」,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從3600多年的歷史深處走來,盡展時代芳華。
「奮進新時代,彰顯新風採。」管城回族區委書記虎強表示,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管城回族區緊盯「古都新生」總體目標,立足鄭州市「中優」「南動」發展定位,聚焦三大核心板塊建設,提速老城有機更新,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增內涵、惠民生,奮力譜寫管城新時代趕超跨越新篇章,為把鄭州建設成為「發展高質量、城市高品質、市民高素質」「富而強、大而美」的國家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聚焦核心板塊建設——構築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金秋時節,鄭州市管城回族區處處升騰起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滾滾熱潮。
這股熱潮湧動在企業生產車間的機器轟鳴裡,這股熱潮流動在現代商貿服務業應勢勃興的商圈中,這股熱潮更迸發在三大核心板塊如火如荼的建設中。
核心板塊是城市發展的「四梁八柱」。在鄭州市確定的32個核心板塊中,管城佔其三,商代王城遺址、金岱科創城、小李莊新火車站三大核心板塊互為犄角、互聯共生,輻射帶動全區,助推老城復興、古都新生。
「古都新生」,「生」在動力、「生」在活力。歷經歲月變遷,古老的商代城牆正換個「模樣」與人們相遇。重新開放的鄭州商代都城城垣遺址公園經過城垣地面標識展示、衝溝修補、遺址文化展示、夜景照明等9個方面提升改造後,營造出疏朗大氣、賞心悅目的景觀環境。而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地景式草坡,串聯起城門、城垣、宮殿遺址等歷史遺存,使整個城垣遺址如金絲絨毯上的展品,構築王城意象,賡續歷史文脈,彰顯文化尊嚴。
這是商代王城遺址核心板塊建設的一個縮影,也是「古都新生」的生動寫照。
作為市區兩級聯合建設的七大重點核心板塊之一,商代王城遺址核心板塊規劃實施範圍為順城街以東、熊兒河以北、城東路以西、順河路以南合圍區域,面積3平方公裡,致力於打造成為世界級黃河文明尋根聖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光體驗目的地、國家中心城市會客廳。目前,城垣本體保護及環境提升工程等16個項目已全面鋪開。
為擔負起「把鄭州歷史文化主幹立起來」的使命,商代王城遺址核心板塊建設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規劃設計,已完成新一輪城市設計。該核心板塊旨在通過凸顯鄭州歷史身份載體的商代遺址價值,構建街區與文物相連的文化高地,打造遊購娛三位一體的活力街區,促進中心城區的空間再生與文化復興。
圍繞城垣遺址景觀帶、文化考古遺址公園和夕陽樓書院街片區、兩院片區、廟市一體區、宮殿遺址區以及代書胡同、平等街、衙署、清真寺街、硝灘、阜民裡片區等「一帶、一園、四大核心片區、六大協同片區」,商代王城遺址核心板塊突出以文帶旅、以旅興商、以商承文,構建「文化+、旅遊+、商業+、城市+」的產業業態和文化形態,與古為新、串珠成鏈,打造最具煙火味、市井味、人情味的「三味城區」,通過培育消費場景,發展新興業態,做優做強城區經濟發展主平臺。
擦亮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底色,管城回族區正不斷為鄭州這座城市注入新活力。
中心城區商代王城遺址核心板塊在提速建設的同時,位於管城回族區東南部金岱產業集聚區內的金岱科創城也應運而生,開啟了園區二次創業、迭代升級的新徵程。僅僅3個多月的時間,一座現代時尚的規劃展示中心已基本建成、投用在即。
金岱科創城是鄭州中心城區和新城區的重要連接地帶,處在鄭州市「中優」「南動」「外聯」布局的重要節點,核心板塊面積2.42平方公裡。堅持錯位競爭、差異互補,金岱科創城圍繞研髮型總部經濟,以「智能建築科技」和「數字科技」產業為主導,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傾力打造產業融合轉型示範區、科技創新總部基地、製造業創新策源地、高品質建設標杆區。
高品質推進城鎮建設,管城盡顯古風新韻
產業是立城之本、發展之基。金岱科創城已謀劃總投資50億元的數字科技產業園和總投資90億元的智能建築科技產業園作為首開項目,現集聚了航天金穗、鄭州騰飛等一批科技型重點企業。聚焦產業鏈頂端,正在跟進對接頭部企業45家,重點洽談中航建工、中建七局投資公司、中鐵建中原區域總部等15家「中字頭」企業,著力營造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南距金岱科創城核心板塊幾公裡外,十七裡河濱河公園一派旖旎風光,小李莊火車站核心板塊也在提速建設。
結合鄭州「南動」城市功能布局,小李莊火車站核心板塊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國內一流、高點定位」,著力建設成為各種交通方式高效銜接、地下地上空間有效利用、綠色生態效應充分彰顯的站城一體化現代綜合客運樞紐典範,在主城區與航空港區之間形成帶動南部新區、輻射東部新區、影響整個都市區的現代樞紐型中央商務區。
善謀者行遠,實幹者乃成。在核心板塊建設的謀勢蓄勢積勢下,管城回族區加速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去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54.8億元、同比增長6.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9.9億元、同比增長1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21億元、同比增長10.1%;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9.6億元、同比增長3.1%,經濟總量和質量進一步做大和優化。今年上半年,管城回族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於危機中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246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98.2億元,佔年度計劃53.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9.9億元、稅收完成25.4億元,增速均列市內六區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55.9億元,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全區高質量發展穩住了根基,發展態勢持續向上向好。
核心板塊,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擎起管城回族區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提速老城有機更新——打造宜居宜業高品質城區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 video 標籤。
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載體,是最大的公共產品,也是一個不斷成長的「生命體」。
「顏值和氣質齊升,美麗共內涵一色。」金秋時節,走訪管城,總被正在生發的一系列「美麗蝶變」所吸引。
「人民城市為人民。」管城回族區以城市道路綜合改造工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工程、城鄉接合部綜合改造工程和改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三項工程、一項管理」為抓手,全面改進城市管理、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城市功能、品質、形象全面提升。
道路改造,延展出新風景,承載起新幸福,給人們帶來一路好風光。每天傍晚時分,航東社區的居民三三兩兩不約而同地走出家門,便直接跨進了「風景」裡。建成後的航海路示範段,路園一體、景觀雅致,曾經髒亂差的街邊市場「變身」靚淨美的「生活秀帶」。
道路綜合改造延伸一路好風光
以道路有機更新推動城區有機更新,管城回族區今年全面啟動鄭州市「一環十橫十縱」道路綜合改造工程,涉及該區總長45公裡的10條道路,按照「兩分離、兩優先、兩貫通、一增加」的建設理念,帶動立面改造、業態提升、土地開發、管理改進,著力打造能夠體現鄭州底蘊、管城特色和現代水平的道路街區。
在管城回族區,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在陸續上演「變形記」。
順著紫荊山路往南走,步入隴海馬路街道辦事處北三街附近,一下子置身一方舒朗精美的新天地,僅僅幾個月時間,曾經髒亂不堪、管線密布、狹窄逼仄的小區「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打卡地」。
街頭精緻秀美的遊園引人駐足;巷子裡,帶狀景觀帶上香樟、樸樹、花草、青竹錯落有致。因牆而建的圍欄,與內置綠植相應嵌綴,影影綽綽間,增了幾分雅致;相間漏窗裡,薔薇、石榴探頭弄影,添了幾分婀娜。沿街「豫憶深刻」文物牆櫥窗內展示的藝術品以及「大河華章」考古文化牆,讓人觸摸到中原古老文明的記憶。
隴海馬路街道北三街片區內樓院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多為國企職工家屬院,由於原產權單位的破產或合併,成為典型的「無單位打理、無物業管理」的無主管老舊樓院集聚區。
隴海馬路街道北三街片區改出新面貌、新幸福
「在黨建引領下,自5月1日啟動改造以來,北三街片區以『路院共治、路園一體』為依託,形成了以街道為主導、轄區公共單位和居民群眾共同參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宜居社區的良好局面。」隴海馬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陳瑞勇說,通過引進專業物業運營,增強社區服務功能,積極對接引進星巴克、「風華裡」主題商業街等,帶動周邊環境及業態的整體提升,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變「憂居」為「優居」,老舊小區「改」出了新面貌,「改」出了新幸福。「以前髒亂差得都不想多出門,現在路平、燈明、景美,裡裡外外清清爽爽、乾乾淨淨,不少親戚來都找不到門兒了。」在北三街188號院住了近20年的張凱亮每天接孫子放學後,看到孩童們都會在沿街的小遊園裡縱情玩耍,歡聲笑語在巷子裡迴蕩。
「怎麼改,群眾說了算。」管城回族區堅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不僅有整潔有序的「面子」,更有了舒適愉悅的「裡子」。
城區有機更新,鄉村也在「華彩蝶變」。「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村容村貌無人抓、外來人口亂譁譁、周圍環境髒亂差」,位於南曹街道辦事處東南6公裡處的張華樓村曾經一度是這樣的景象。通過大力實施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立面改造、汙水治理、「廁所革命」、房前屋後綜合整治等,整個村子在一步步「蝶變」。
高鐵繞村而過,新建的遊園廣場與灰白色調的村居相映,鋪展開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好的環境最具吸引力,好的環境也是生產力。目前該村已引入樂貝樂中央廚房項目,可向城區供應午餐日均1.5萬份,帶動200餘名村民就近就業。
更多的村莊在漸次「蝶變」。劉灣圍繞鄉村旅遊、民宿、文化創意、美食街區,打造「黃金48小時」吃喝遊樂購生活消費經濟;河西袁依託地鐵經濟,發展高效觀光農業;大湖圍繞花卉產業發展鄉村旅遊……城鄉接合部改造正為管城回族區鑲上一道道「美麗花邊」。
一個城市的品質和魅力往往藏在細節之中。弘揚工匠精神、狠下繡花功夫,管城回族區堅持建管並重,堅持序化、潔化、綠化、亮化標準,細心耐心巧心「繡」出城市高品質。垃圾分揀中心大件垃圾、園林垃圾車間投用,垃圾分類逐漸成為新時尚;整街坊靚化,清真寺街、維新街、梨花巷等成了一個個「網紅街」;深入推進「路長制」,創建精品路段,梯次打造9個改進城市管理示範片區;見縫插綠、拆違建綠、破硬增綠,小微景觀、口袋公園遍地而起,今年將確保建成開放公(遊)園31個,新增綠化面積約350萬平方米,讓更多綠色裝點美好生活。
文明創建靠民為民——用文明塑造城市最美底色
一座城市昂揚前行,離不開強大的精神支撐;一座城市生生不息,離不開豐潤的文明滋養。
大愛管城,文明之區。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中國好人」梅麗熱心公益事業,帶領幫助殘障人士一起創業、共同致富;用大愛傳遞「生命火種」,黨員教師路同勝不久前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為廣東患者帶去生命希望;疫情防控中,萬名黨員幹部、志願者下沉一線,匯聚起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
城市因文明而美麗,文明讓城市更美好。管城回族區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紮實開展文明創建、全面提速古都新生。
文明的養成是在人的靈魂裡搞建設。管城回族區注重抓思想引領,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文明創建首要任務,全區各級中心組開展集中學習500餘次,紮實開展「黨的理論萬場宣講進基層」「萬名黨員進黨校」宣講培訓,2萬餘人次接受教育洗禮。
沒有文明的市民,就不會有文明的城市。管城回族區大力倡樹標杆,發揮榜樣示範帶動作用,累計選樹道德典型85人,組織先進事跡宣講1200餘場次,受教人數超10萬人次,推動講文明、講道德、守法紀成為人人讚揚、人人效仿的社會風尚。紮實開展《文明促進條例》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工地、進景區等「七進」活動,注重抓小抓微,以小切口追求大成效,文明用餐、禮讓斑馬線等文明常識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行為自覺。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管城回族區把「三項工程、一項管理」作為文明創建的最強支撐和最大底氣,推動城市環境與文明創建同步提升。「改造得這麼好,我們咋忍心隨地扔垃圾。」家住紫荊小區的居民黃青樂坦言,「生活跟著環境美起來,大家的素質也跟著往上『躥』了一大截。」
以文化城,涵養文明新風。管城回族區注重建強文化陣地,提升改造航海東路等綜合文化站11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76家,高標準打造「書香文化」「紅色文化」「國學講堂」特色文化站,穩步推進城市書房建設,氤氳文化氣息;依託商代王城遺址核心板塊,全力打造文化地標,涵養厚重文化底蘊。
全民共建,文明永葆。管城回族區以文明創建「細胞」工程為抓手,一體推進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五大創建」,創成全國文明單位3家,省市級文明單位80餘家,區級文明單位、文明家庭260餘家。推行「社區黨建+志願服務」模式,充分發揮黨建聚合力聚民心的引領作用,佔常住人口近20%的志願者活躍在城區各個角落,開展清潔樓院衛生、文明交通、扶弱幫困等各類志願服務活動,擦亮鄭州「綠城使者」特色品牌,匯聚了全民共建合力。
文明是最美的風景。管城與文明相約,收穫的是奮勇前行的力量。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代不負奮鬥者。行走在時間裡,老城在重塑,古都在新生,人們也在遇見更好更美的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