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的第一面國旗:距今801年,不是人設計的,而是上天賜予!
世界上的第一面國旗:距今801年,不是人設計的,而是上天賜予!大清的第一面國旗是如何誕生的?因為一場鬥毆,驚醒了慈禧與國人!旗子的出現,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旗子也叫「旗幟」、「旌旗」,泛指懸掛在杆上、具有特定的顏色、圖案的布。
-
從中國的第一面國旗,再到民國,國旗樣式的變遷
其實古人並沒有國旗概念,中國的第一面國旗直到清朝末期才正式出現,而且還是因為吃了兩次西方人的虧後,加急提議確立的。對於扣押的船隻,英國領事稱其為在香港註冊的英籍船隻(確實註冊過,但扣押當時已過期),船上懸掛英國國旗,並且以水師扯下國旗為由,要求清政府釋放船員並賠禮道歉。1862年,長江水域上清英兩兵互毆,事後佔了便宜的英國人,以清兵沒有掛國旗認不出是清朝兵船為由,拒不負責。
-
掛德國旗迎比利時國王夫婦 你知道德國國旗和比利時國旗的區別嗎
2018年3月13日訊,【環球網報導記者趙怡蓁】據法國《費加羅報》3月12日報導,日前,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掛起了德國國旗,以「迎接」來訪的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及其妻子馬蒂爾德。在這裡,40多年前由比利時女王法比奧拉(Fabiola)所栽的加拿大楓樹上,懸掛著用一條黃色帶子連接在一起的加拿大國旗和德國國旗。加拿大總督朱莉•帕耶特的發言人雷度爾諾(Marie-Eve Létourneau)解釋說,他們在準備儀式的時候,發現有一面用以辨識法比奧拉女王所植之樹的旗子被混淆了。他們於是在尊貴的比利時客人抵達這裡栽樹之前,糾正了這一錯誤。
-
加拿大掛德國國旗 「迎接」比利時國王夫婦
但是加拿大在迎接比利時國王時卻發生了一個錯誤的意外。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竟然掛著德國國旗,以「迎接」來訪的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及其妻子馬蒂爾德。在這裡,40多年前由比利時女王法比奧拉(Fabiola)所栽的加拿大楓樹上,懸掛著用一條黃色帶子連接在一起的加拿大國旗和德國國旗。
-
加拿大總督府迎接比利時國王錯用德國國旗
據加拿大廣播公司報導,採訪比利時國王和王后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訪問活動的比利時記者Wim Dehandschutter發現,1977年比利時王后Fabiola訪問加拿大時在渥太華總督府草坪上種的樹上用黃帶固定的兩面小國旗一個是加拿大國旗,另一個卻是德國國旗、而不是比利時國旗。
-
從晚清到民國,各階段國旗的變化,都有其獨特的內涵
國旗的歷史眾所周知,國旗是一個國家神聖的象徵,一般是由樣式、色彩和圖案來表達一定的內涵。每個國家的國旗都有其獨特的政治特色或者文化傳統;當然,國旗更是國家主權的象徵,在主權國家的領土、領海、領空上一般不會隨意允許掛上別國的國旗。
-
國旗知識:中國國旗的變遷史,曾聯松設計五星紅旗的故事
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籤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慈禧太后一眼就看中了黃龍旗。中國歷史上第一面國旗就這樣誕生了。
-
揭秘:比利時國旗為什麼跟德國的國旗那麼像?
原創文章轉載需獲允許在花花綠綠的歐洲各國的國旗中,只有德國的國旗跟比利時的國旗顏色上最接近。當神聖羅馬帝國參加十字軍東徵的時候,除了黑-金的帝國標誌外,還有紅-白軍隊被使用。它被稱為"聖喬治旗", 紅底白十字架恰恰和英國國旗聖喬治旗顏色相反。紅-白色也曾是漢薩同盟的代表色。漢薩商船即以紅白細長三角旗為他們的標誌,而很多漢薩同盟的城市也以紅白做為市旗的基本色。現在紅-白仍然是很多前漢薩同盟城市,如漢堡或不萊梅的代表色。這也是如今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版圖內的國家奧地利和瑞士國旗採用的基本色。
-
國旗冷知識:我們的國旗,1949年差一點設計成了這樣
文/國旗冷知識: 我們的國旗, 1949年差一點設計成了這樣 「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曾幾何時年輕人習慣把這一句話掛在嘴邊,但一轉眼到了今天,這卻成了暴露年齡的臺詞兒,不知不覺生在紅旗下的年輕人已經滿頭白髮,但新中國已經七十歲了,依然充滿了青春活力。
-
清朝第一面國旗是怎麼誕生的?
這一奏議得到了曾國藩、彭玉麟等地方大員的支持,朝廷便依照奏摺中所奏,規定中國所有兵船「一律添設龍旗一面,其旗用三角尖式,大船直高一丈,小船高七八尺,且斜長及下橫長各從其便,均用黃色畫龍,龍頭向上」。這樣,第一個代表清朝官方身份的旗幟就誕生了。但是,此時的黃龍旗也主要用於減少中外衝突,尚不具備國旗的意義。
-
加拿大總督府迎接比利時國王錯用德國國旗
據加拿大廣播公司報導,採訪比利時國王和王后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訪問活動的比利時記者Wim Dehandschutter發現,1977年比利時王后Fabiola訪問加拿大時在渥太華總督府草坪上種的樹上用黃帶固定的兩面小國旗一個是加拿大國旗,另一個卻是德國國旗、而不是比利時國旗。
-
加拿大掛德國國旗 「迎接」比利時國王夫婦
據法國《費加羅報》3月12日報導,日前,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掛起了德國國旗,以「迎接」來訪的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及其妻子馬蒂爾德。 發生這一錯誤的地方位於加拿大國家元首伊莉莎白二世住所的花園裡。在這裡,40多年前由比利時女王法比奧拉(Fabiola)所栽的加拿大楓樹上,懸掛著用一條黃色帶子連接在一起的加拿大國旗和德國國旗。 加拿大總督朱莉·帕耶特的發言人雷度爾諾(Marie-Eve Létourneau)解釋說,他們在準備儀式的時候,發現有一面用以辨識法比奧拉女王所植之樹的旗子被混淆了。他們於是在尊貴的比利時客人抵達這裡栽樹之前,糾正了這一錯誤。
-
中國第一面國旗——長方黃龍旗
然而這面三角黃龍旗僅被稱為「中國旗式」,在使用時「係為僱船捕盜而用,並未奏明定為萬年國旗」。或可視作中國第一面準國旗吧。中國第一面國旗——長方黃龍旗後來,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籤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中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慈禧準奏並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后選定,最後決定採用長方形黃龍旗為大清國旗。
-
中國第一面國旗:只掛了23年就滅亡了,現在不丹王國還在使用!
還有1862年大清海軍與英國海軍發生了一場鬥毆事件,由於沒有國旗作為標識,英國海軍拒絕承認那是中國海軍,我們不得不吃個啞巴虧。如此看來,設計一個國旗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了!開眼看世界的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奕訢和曾國藩都意識到,大清必須要有一面旗幟供海軍和商船使用,以作為大清的標識(注意,這還不是國旗的思維)。曾國藩認為應該使用「三角黃色龍旗,龍頭向上」。
-
還有比利時!示威者爬上殖民時期國王雕像,揮舞剛果(金)國旗高喊...
,一個多世紀前,利奧波德二世國王對非洲殖民地民眾犯有「滔天罪行」。「英國示威者推倒奴隸販子愛德華·科爾斯頓雕像」早些時候被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後,美國《新聞周刊》7日報導稱,比利時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該國多個城市的示威者將利奧波德二世國王的雕像作為目標。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報導說,在比利時根特市,這位昔日國王的半身雕像被塗上了紅色油漆,上邊還寫有「我無法呼吸」字樣。
-
黃龍旗:第一面中國國旗是怎麼產生的
,為聲援族胞抗議活動,今天發介紹中國第一面國旗黃龍旗產生的文章。為了使兵船區別於其他國家的船隻,李泰國和阿思本為船隊設計了一面旗代表大清國———長方形,綠底,黃色對角線交叉,中心嵌黃龍圖案。李泰國解釋說:「之所以選用綠色乃其罕為歐洲列強採用,故不致與任何其他國家之旗幟混淆。」最終因艦隊指揮權的問題,阿思本艦隊胎死腹中,那個中西合璧的綠底「龍旗」也不了了之。
-
想給比利時祈福,卻配成了德國國旗?手把手教你認識歐洲國旗
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世界各地以多種形式對比利時表達支持與響應,巴黎艾菲爾鐵塔、柏林的布蘭登堡大門和羅馬特勒維噴泉等著名地標紛紛打亮了比利時三色旗為布魯塞爾加油打氣。如法國,盧森堡、荷蘭、德國、比利時等都是三色。法國國旗是自左至右藍、白、紅色均分的長方形旗,習慣稱為「三色旗」。英國米字旗乍看紅色的米字嵌在藍底上,而容易忽略了沿米字邊緣勾出的白邊。配色不超過3種,在美觀性上也符合設計的原則。
-
迎接比利時王室到訪 加拿大錯掛德國國旗
比利時國王和王后12日到訪加拿大,差點在總督府遭遇尷尬:加方錯把德國國旗當成比利時國旗系在一棵樹上,所幸及時發現。德國與比利時國旗相似,前者是黑、紅、黃橫條紋,後者是黑、黃、紅豎條紋。為迎接菲利普國王和瑪蒂爾德王后到訪,總督府裡多廳籌備一場植樹儀式,原本打算在比利時法比奧拉王后1977年到訪時種的樹上系比利時國旗,卻錯把德國國旗繫上。「有人發現掛在樹上的小國旗弄混了」,裡多廳發言人瑪麗—埃韋萊圖爾諾說,「我們立刻予以更正,趕在比利時國王、王后來植樹前」。比利時記者維姆德漢德許特第一個發現國旗掛錯。
-
加拿大總督府竟錯把德國國旗當成了比利時國旗……
今天(3月13日)是比利時國王一行來訪加拿大的第一天,為了表達對他們的歡迎,加拿大總督府的工作人員在部分他們會到達的區域插上了國旗
-
比利時思想之旅 人造國家與人造國王
2013年7月21日這一天,對比利時人來說是一個百年不遇的特殊日子——國慶節和新國王登基大典雙喜臨門。1831年7月21日這一天,利奧波德一世登基,當上了比利時王國的第一位國王。同時,這一天也被確定為比利時國慶日。說到這裡,有個小插曲值得一提。那就是,第一位國王登基的日子雖然也是比利時國慶節,但比利時宣布獨立建國卻是在1830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