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臺電腦是 1999 年買的,清華同方,64MB 內存,硬碟大概只有 6GB,排除掉系統和七七八八的工具軟體,想要裝《暗黑破壞神2》就得考慮把整個盤清空一遍。這臺電腦用了 7 年才算退役,長期的磨礪,不僅把我培養為一位空間管理大師,也將「害怕硬碟不夠用的焦慮感」刻在了靈魂裡。
這導致我的包裡常備三塊移動硬碟,而在買下 XSS,看到存儲空間被預裝軟體擠兌得只剩下 364GB 的時候,那種焦慮感仿佛又死灰復燃了。畢竟現在的 3A 遊戲動輒上百 GB,恐怕大一號的 XSX 都不怎麼撐得住。因此在拿到希捷與 Xbox 合作打造的擴展存儲卡時,那種如獲甘霖的感覺可想而知。
希捷出品的 XSX/S 專屬擴展存儲卡
關注次世代主機消息的人,應該對這張卡還有點印象,因為早在 2020 年 3 月的時候,它就隨著 XSX 的硬體細節一同公布。而且專屬擴展存儲卡的造型還比較討喜,檀棕色的透明保護殼,扣住有著磨砂質感的本體,顯得非常精緻。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價格:220 美元,再加點錢都能買 XSS 了。
官方對它的形容,是「無縫集成 Xbox Velocity 架構,性能與速度媲美內置 SDD、毫無滯後」。且不說當時各種科技媒體對 XSX/S 存儲讀寫速度為 4.8GB/s 的預估,退一步我們也知道採用 NVMe 接口規範的內置 SDD,傳輸速度基本都能達到 2.4GB/s。那麼,XSX/S 專屬擴展存儲卡的表現又如何呢?
傳輸速度
專屬擴展存儲卡需要通過特別的接口和主機相連,小巧到和 U 盤差不多,插上就能自動讀取到 Storage Expansion Card,實際空間為 920GB。在」系統 —— 存儲「的菜單中,玩家可以很方便的把內容在內置 SSD 和外置 SSD 間來回搬運。
我大致測了幾款遊戲的傳輸時間,具體可以看下面的表格。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反覆實驗了兩、三次之後的平均值。一般來說,如果有全新的文件寫入專屬擴展存儲卡,體感上有個文件的驗證過程,然後才會進入到傳輸狀態,時間在 20~40 秒之間。
舉個例子,《最終幻想15》的本體,加上 19 個 DLC 和保存數據的大小為 99.8GB,包括各種武器包的文件數量非常多,因此第一次傳輸到專屬擴展存儲卡花了 21 分 8 秒,其中驗證時間佔了一大半。但後來就沒有驗證的過程了,搗騰來搗騰去都在 5 分半左右徘徊。
單看一組數據沒有說服力,如果拿同品牌希捷的飛翼 Fast SSD 進行了對比,這枚通過 USB 3.0 外接的硬碟,理論傳輸速度上限是 540MB/s,輸入和輸出的耗時都是 XSX/S 專屬擴展存儲卡的 2~3 倍。
讀取速度
另一個玩家們比較關注的點,可能是 XSX/S 專屬擴展存儲卡在遊戲運行時的表現,具體的結果如下:
之所以沒用飛翼 Fast SSD 測試《戰爭機器5》,是因為普通外接 SSD 不支持 XSX/S 遊戲,也不支持特意做過 XSX/S 優化的老遊戲。而專屬擴展存儲卡並不受限制,它也是當前轉移存檔最高效的手段。
另外得益於微軟次世代主機的優秀設計,無論是從哪個盤讀取、運行遊戲,「快速恢復」功能都是可用的,就算是在遊戲過程中直接關機,開機後也能迅速恢復到剛剛中斷的位置。
XSX/S內置SSD讀取遊戲(左)/希捷專屬擴展存儲卡(右)
從測試結果來,XSX/S 專屬擴展存儲卡的使用體驗,確實和內置 SSD 沒什麼太大區別。所謂一分錢一分貨,援引 Gaming Trend 做的對比視頻,差距其實也在毫釐之間。
有意思的是,如果拿讀卡器將 XSX/S 專屬擴展存儲卡連接到電腦,硬碟測速工具 Blackmagic 得出的結果,是這張卡的讀取速度在 740~780MB/s 之間,而讀取速度為 300~320MB/s。從帳面數據來對比,應該遠不如內置 SSD 的 2.4GB/s 甚至是 4.8GB/s,看來希捷確實針對 XSX/S 做了系統級優化。
熟悉攝影的朋友,應該還能看出 XSX/S 的專屬接口是能插入 CFexpress 存儲卡的,但插入歸插入,系統並不兼容。
CFexpress 存儲卡是一種非常昂貴的介質,像閃迪 Type B 型的 CFexpress 存儲卡,雖然理論上的傳輸速度上限是 2GB/s,功能強勁,但 64GB 大小的就能賣到 1600 塊錢。從這個角度來看,可能基於 CFexpress 進行改造的 XSX/S 專屬擴展存儲卡倒也不算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