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贏了所有人,但最終被「規則」一拳擊倒。
一
18歲的江蘇省文科狀元白湘菱可能做夢也想不到,自己作為江蘇這個教育大省的文科第一名,居然上不了這個國家最好大學——清華和北大。
更讓她無奈的是,不光是清北,緊隨其後的浙大、南大、復旦、交大也全都上不了。
於是乎,近一段時間,她成了全國話題性最多的高考狀元。
然而,關於全省狀元為何上不了清北這還要從江蘇省的高考政策說起。
和其他省份不同,江蘇省現行高考總分為485分。額外的兩門選修課不算分值,而是算等級。白湘菱之所以沒有被清北拒絕,主要是因為她選修課中的歷史只考到了B+的成績。
而包括清北在內的眾多名校,都要求選修課的成績至少是A,所以,她在總分全省第一的情況下,因為「木桶法則」而沒有被清北錄取。
江蘇省現行的高考制度源於2008年,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全方面的更好發展,不偏科。
在錄取的時候,只有分數和等級同時滿足,報考的學校才會考慮,因此,錄取的門檻相比其他省就多了一道。
看上去,白湘菱似乎就是倒在這道門檻上了。
二
白湘菱事件一出,網上為其鳴不平者數不勝數,大家幾乎話鋒一致地批評國內高校「體制僵化」「過於教條」
對此,處於事件中央的名校們也幾乎一致地回復「政策如此,無法改變。」
高校招生部門的回覆無可厚非,的確,政策的制定並不是以某一個人的特殊情況而定,就目前大的方面來看,高考的錄取在根本上還是非常公平的。
高校在白湘菱事件上保持原則從一定程度上,也是沒錯的,畢竟如果原則亂了,教育的公平性就無法得到保障。
正如網上很多人所言:解決一個白湘菱,會有更多個白湘菱冒出來。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們也會反思這樣一個問題。
作為全國最優質生源之一江蘇,文科狀元卻無法就讀國內最好的高校,這件事的本身是不是是很讓人很難以理解。
三、
高考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選拔機制。從一定程度而言,它的科學性毋庸置疑。
然而,隨著時代的更迭,隨著人才類型的多元化,我們時而也能隱約感到它的局限性。
就在此次白湘菱事件之後,知乎上有人就提出了這樣的結論。
我們的教育可以很好地劃定出人才的下限,然而它也在禁錮著人才的上限。
事實上,歷史上的北大清華,也不是一味的追求「規則」。
民國時期蔡元培擔任校長之際,羅家倫數學考了0分,但因為專業奧立群雄被破格錄取。而若干年之後,羅家倫當了清華校長,又遇到了數學只有15分的錢鍾書,結果在他親自閱卷之後眼前一亮,當即破格錄取。
誠然,很多人也說,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另一個事實是,北大清華至此之後也再無羅家倫、錢鍾書之流大師級人物。
高考的初衷是遴選人才,但卻無法遴選出「偏才」
在高校們看來,白湘菱就是偏才,只有科科都得A的學生,才有機會競逐他們的舞臺。
如此看來,在我們當今的教育遴選體制下,人才是不會缺少的,但想出天才卻是難上加難。
中國不是沒有愛因斯坦,而是或許早因為在學校過於調皮被老師放棄了;中國不是沒有梅西,而是或許早因為個子太矮放棄培養了;中國也很難再出下一個韓寒,因為環境和規則讓這一類人越來越難找到生存空間。
規則並沒有問題,問題是它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白湘菱是不幸的,因為她最終和夢想的北大失之交臂,但另一方面她又是幸運的,就在不久前,香港大學以全額獎學金的豐厚待遇將這位狀元錄取,圓了她的名校之夢。
從這層意義而言,我覺得白湘菱不應懊惱,她並沒有輸給高考,她只是輸給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