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漢朝以前最為權威的史學巨著,《史記》是否真的無可挑剔?

2020-12-22 子鈺說史
中華埋故紙,子鈺說歷史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大文學家魯迅對《史記》的讚美之詞,史記作為漢朝以前最權威最詳細的史書,在我國史學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從《史記》中有關項羽的記述與描寫,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本人對項羽有著明顯的粉飾行為在裡面,單從這一點來解讀分析,《史記》就不能被稱之為「無可挑剔」的正史。

當然,我們不能單純從這一點就矯枉過正,去質疑司馬遷《史記》的權威性。實際上,在其著作的《史記》上有很多有失公正,或者說錯誤的地方。導致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一,因為年代久遠,司馬遷很多史書記載也是根據他人口述整理而來的,難免會出現很多錯誤;二,司馬遷受當時大環境的影響,在其著作中融入了很多類似神話的故事在裡面,這是時代的局限性導致的;三,司馬遷也是肉體凡胎,其評價的人物也會受到個人情感喜好的影響,從而做出有失公允的事情來.....

下面就這幾點我們分別舉例說明。

01一,個人情感導致的錯誤

可以絲毫不誇張的說,在司馬遷所作的《史記》當中,最具悲情和豪邁的歷史人物當屬西楚霸王項羽了,並且司馬遷還破格的將項羽列入帝王傳紀裡。

翻開《項羽.本紀》的有關章節,我們可以發現司馬遷的筆下幾乎都是在寫項羽如何的奮勇殺敵,如何的百戰不勝的。就連項羽兵敗身亡的垓下之戰,司馬遷都把項羽英雄落幕都寫的悽涼悲壯,極具英雄主義色彩。甚至可以直接怎麼說,司馬遷完全是項羽的忠實粉絲,在司馬遷眼中項羽就是個無可挑剔的神人。

垓下之戰油畫

作為史學家不是不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是過分的偏愛,甚至所寫內容都已經明顯失實,就實在講不過去了。

在垓下之戰中,作為項羽的落幕之戰,司馬遷用盡了自己的想像,把項羽的神威展現的淋漓盡致。比如當時項羽被漢軍圍困,準備突圍。項羽第一次突圍時,手下只有28人,他們面對的是五千漢軍。第一輪衝鋒下來,這28人分成四組,把漢軍殺人仰馬翻,而項羽方付出的代價,僅失去兩員士兵。

其實,稍微動動腦筋想想這也不可能,這種情節只可能出現在電視劇中,司馬遷完全的神話了項羽和他的團隊。我們簡單做一個數學運算,28個人就算都如項羽那樣勇猛驚人,但面對1:180的比例對抗,你想想可能嗎?就算穿越到現在,給他的手下每個人一把槍,開槍打也來不及。所以,在我們讀這段記載的時候,全當文學作品來看就行了,切莫當真。

其實,司馬遷如此鍾情於項羽,很多時候是因為司馬遷和對方惺惺相惜。知道《史記》創作背景的都知道,司馬遷當年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說清,被漢武帝憤怒之下施以宮刑。失去男兒之身的司馬遷內心的悲憤之情可想而知,後來為了完成自己父輩幾代人的夢想,他帶著極大的屈辱創作了《史記》。

我們可以想到,在人生最失落的時候,他肯定會把自己曾經的美好希望,甚至無奈改變現實的痛苦情緒,寄托在歷史人物中。現實中自己活得越是悲屈,他越會把自己所希望的能量寄托在自己筆下的人物身上。很明顯,項羽就是在作者本人在這種心態下創作的人物。

可以說,被誇大的項羽就是司馬遷一直嚮往的樣子。我們在項羽身上,可以看到一個無法改變當下,但又不甘心忍受屈辱人的心態。

02二,借歷史人物抒發個人情感

其實,司馬遷不單單是對項羽情有獨鍾,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大的篇幅流露出他對自我身世的喟嘆。很多時候作者會通過其筆下著作的人物,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可以說他筆下的種種人物的形象,都是來自於其內心的真實寫照。

比如在《蘇秦列傳》中,作者寫蘇秦師從鬼谷子以後,開始周遊列國想要建立功名。但怎料初次求仕的蘇秦屢屢碰壁,各國諸侯並不是太待見於他。於是蘇秦迫不得已的回到家裡,但是對於這個百無一用的書生,蘇秦的嫂子對他很是煩厭,在內心相當看不起他。

好在蘇秦並沒有在眾人的輕視下,放棄自己的宏偉夢想,在其「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下,飽讀詩書的他又一次開始巡遊六國的歷程。這一次,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身揣六國相印的蘇秦回到了家鄉,一時間風光四起,周鄰人都是羨慕不已。

當初桀驁不馴的嫂子,現在也變得客氣有佳。她看到嫂子卑躬屈膝的樣子,蘇秦詢問嫂子緣何如此尊敬於他,其嫂言:「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若我當初有緊靠京城的良田200畝,我便輕鬆當富翁了,哪裡還來了今日苦讀後的六國相印?

但司馬遷在史記中引用蘇秦這段歷史的時候,所源用的材料《戰國策》中,全文卻是這樣寫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當初我潦倒時,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如今我有權有錢了,人人都怕我、巴結我,可見做人不可無權勢。

但凡遇到一個有才能的人士,在受到他人屈辱的時候,司馬遷總是不吝筆墨的著重去寫,反正在他筆下受到屈辱的人最後都輝煌騰達,建立了不朽的功業。在他的筆下,這些人都是為了成就大業,而忍受一時的屈辱。在他們功成名就之後,也會按照司馬遷的個人情感來進行復仇報恩。

將軍臺,韓信封將時的天台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韓信胯下受辱事件的描寫。當年韓信作為一個不受待見的慵懶書生,在家鄉整日除了讀書,基本什麼事情也都做不了。一日受到街上面一個屠夫的屈辱,讓他從其褲襠下爬過,要不然雙方拼命。最後為了息事寧人,韓信這個堂堂七尺男兒竟然真的從別人褲襠底下穿過。

後來隨著韓信輔佐劉邦建立功勳以後,成為萬戶侯以後,並沒有殺了當年屈辱自己的流氓,反而讓他做了中尉——漢朝時的中尉在諸侯國中是掌管軍事的最高長官。其實,仔細讀完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出這就是司馬遷內心自己的寫照。

他在內心告訴自己,眼前的屈辱只是暫時的,終將有一天他會撿起這份丟失的顏面。

韓信

03三,時代大背景的限制,有些片段,後人只可當童話讀

如果說司馬遷對項羽等人的悲情描寫,是為了渲染強烈的英雄主義,那麼司馬遷對劉邦在《史記》中的描寫,很多時候就過於誇張,或者完全被神化了。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司馬遷作為生活在漢王朝統治下的臣民,他要想完成著書立傳的目標,就必須要迎合當朝的政治任務。於是,美化劉氏集團的政治任務是他必須要做的。當然,用自己的史筆美化政權領導人,是每個史官所必需要學會的本領。為了顯示出劉氏江山的正統性,司馬遷著手開始神話劉邦,把他描繪成真正的「龍的傳人「。

司馬遷在描寫劉邦母親生劉邦場景時是這樣寫道的,一日,劉母正在田間勞作,這時天上突然一條白龍伏在劉母身上,劉父看到後驚訝不已。在這之後不久,劉母便懷孕生下了劉邦。這句話傳遞出來的訊息,就是為了證明劉邦是真命天子。他怎麼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迎合當朝,在表述劉氏江山獲得的合法性與正當性。

劉邦

關於劉邦真的是龍所生的這一說法,不用多想就知道有多假,它完全的不符合常識。其實,這也不能完全責怪司馬遷。單純的說龍這種祥瑞,在古人眼中因為科學的局限性,他們一致認為世間是有龍的,就連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關於到底有沒有龍的爭論還一直在存在。

而司馬遷作為2000多年前的人物,其實也是有著大環境背景下的知識局限。漢朝時期的百姓,在官方權威人士的宣傳引導之下,百姓對於龍的存在基本是毫無疑問的。而司馬遷作為那個時代的一員,不可能突破時代發展的眼光,去質疑真龍是否存在?再者,史學家修史最大的一個工作就是美化當朝,抨擊前朝。司馬遷作為食漢朝皇糧的史官也概莫能外。看到這也就不難理解,司馬遷為何會將這一極不靠譜的事情記錄到正史當中去了。

除了劉邦是真龍所生以外,在《史記》一書中司馬遷對劉邦大腿上的72顆黑痣的描寫,也堪稱神來之筆。在史書中,司馬遷對劉邦大腿上的這些黑痣做了更為傳神的描寫,認為他是天賦秉人的象徵,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劉邦的神秘。

神話傳說中龍的形象

其實,仔細讀這段記載依然是相當的不靠譜。依照現如今人們的科學常識,劉邦大腿上的黑痣很可能是一種皮膚病,和奇人異象實在牽扯不出什麼關係。再者說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代,距離劉邦所處的高祖時代已經過去百餘年,司馬遷本人也從未見過漢武帝本人。且劉邦貴為天子,即使見了,也不太可能讓別人抱著大腿數到底有多少顆痣。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面對如此生動傳奇的傳聞,作為史學家的司馬遷當然不願意放棄如此好的例子,因為這樣既可以豐富自己的著作,還可以迎合當朝。於是乎,這段不靠譜的歷史才會進入正史。

04個人情感作祟,司馬遷看漢武帝——侍從眼中無英雄

除了一些光怪陸離的記載,總體上來講司馬遷對劉邦的記載還算公正,並沒有太多的個人感情色彩帶入。然而對於當朝的漢武帝,司馬遷就沒有那麼心平氣和,如此公正的去寫這段歷史了。翻開《孝武本紀》關於漢武帝的記載中,司馬遷不惜用萬字筆墨對漢武帝進行了評價。可以說,在這上萬字的語錄中,幾乎全是對漢武帝的批評之詞。

在語錄中,司馬遷對漢武帝執政以來為了出巡行祭祀典禮,在沿途奢靡修建帝王行宮,大興土木,浪費民脂民膏。反正,在司馬遷的筆下,漢武帝被一改當代人對其千古一帝的看法,完全是個不靠譜敗家的皇帝。

看到這裡,很多人覺得司馬遷敢於直言不諱的抨擊當朝天子,司馬遷確實給人一種秉筆直言的形象。但是深知司馬遷與漢武帝間隙的人,都應該清楚司馬遷這樣做有著很大的嫌疑,是對漢武帝的個人情感報復,有意抨擊當朝皇帝。

漢武帝操練水軍雕塑

在對漢武帝的評價當中,司馬遷不惜耗費大量筆墨,對漢武帝「信奉鬼神」、「求仙問丹」、「封禪祭禮」、「蠱惑之亂」等不光彩的事情,且篇幅巨大,而像「遠徵匈奴」、「廣開三邊」等一生偉業,反倒成了陪襯。作為後世之人,我們公正的看待漢武帝本人,他也是漢朝乃至中國歷史上頗有作為的皇帝。漢王朝正是在他的手上,走上了強盛繁榮的道路上。然而司馬遷把漢武帝的功勞都視而不見,而那些特殊癖好卻被司馬遷無限放大,這很難不讓人認為這是司馬遷在假公濟私,發洩個人不滿情緒。

漢朝風採

其實,司馬遷如此看不慣漢武帝多基於兩種原因。一,雖然不可否認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難得的有作為的君王。但是畢竟漢武帝也是凡胎肉體,也有著執政時期的昏聵時期。但是從古語「侍從眼中無英雄」來看,司馬遷對漢武帝的評價也是事情發展的必然。

在16世紀的法國,學者蒙田就曾說過這樣的話:「人為其侍從所敬者,鮮矣。」再後來,美國學者愛默生對這一理論有著更為深刻的認知,在愛迪生看來「奴僕」的心目中,「每個英雄終成厭物」。

其實導致「侍者」眼中無英雄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作為英雄身邊的僕人,他們總是與自己的主子朝夕相處,而作為主子身邊的侍從,主人在私底下也會放棄高高在上的威嚴感,這個時候主子的優缺點就會一覽無遺的展現在侍從眼皮底下。

漢武帝

這個時候世人眼中無與倫比的神,在侍從眼中也就是那樣。於是乎,那種原有的神秘崇敬之情,就會消失殆盡。很多時候我們看身邊的偶像明星們,他們的生活之所以搞得總是很神秘,我們就會在外界輿論的主導下,對偶像變得更加崇拜,一旦神秘的紗窗被捅破,那麼原先的崇尚之情就會消失。

不光原來的認知會被推翻,對於侍從而言,他們還會把主人原先的光輝事跡選擇性視而不見,對其缺點逐步放大,直到他內心的氣憤完全消失為止。

蒙田

司馬遷作為生活在漢武帝執政時期的一名史官,和他之前所描寫的歷史人物相比,他會有著更為真實的切身體會。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作為朝廷供養的史官,他的中心任務就是匡正皇帝的過失。作為一名合格的史學家,是不能懼怕權貴的。再加之,漢武帝執政期間確實做過不少勞民傷財的事情,這點司馬遷對其抨擊也是無可厚非。

如果說導致司馬遷對漢武帝多加批評的一種原因,是出自於職業的操守,那麼第二個原因就是出於洩私憤了。

古時戰場場景圖

這還要從李陵事件說起。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繼承了祖父的英勇,李陵率領的漢軍在與匈奴的決戰中,多次取勝。但在後來的一次戰役中,李陵所部與匈奴人廝殺8天8夜,最後還是戰敗。作為將領的李陵也被活捉,且最後投降了敵人。

按理來說兵敗乃軍家常有之事,皇帝也不會對此過分苛責什麼。但不料此時的漢武帝正處於極度窩心氣憤的時刻,一來外有李廣利兵敗、李陵投敵,大漢顏面頓時掃地;內有國家徵戰匈奴導致窮兵黷武,百姓民不聊生、漢初幾代帝王攢下的國本,在武帝時代也國庫空虛,這時的西漢王朝雖然表面上風光依舊,但疲軟之勢已然顯現」,再加之在漢武帝執政時期,西漢王朝又迎來了大面積爆發的農民起義。

漢武帝的陵墓茂陵

一下子,如此多的不順心事都堆積在一塊,漢武帝內心的愚蒙可想而知。這時李陵投降匈奴的戰報傳來後,就像一根稻草壓倒了漢武帝最後的忍耐力,怒不可遏的漢武帝直接下令夷滅李陵三族,全然不顧李陵祖父李廣對漢朝的忠心。

這個時候司馬遷開始不顧漢武帝的憤怒,勇敢的站了出來替李家說情。怒不可遏的漢武帝,竟直接判處了司馬遷死刑。當時的死刑有兩種方法可以化解:一是花錢贖命,二是接受宮刑折磨。考慮到自己的《史記》還沒有完成,再加之家裡面也實在拿不出可以支付的錢財,最後迫不得已的司馬遷才接受了施以宮刑,這對於一個男人而言是極大屈辱。

做完了這些,司馬遷還不覺得解恨。他還不懷好意的將司馬遷安排在了太史令這個職位上,這個職位是漢武帝用來有意羞辱司馬遷的。

漢朝時的宦官俑

太史令,通稱太史公,它是漢武帝時期新設的官職,主要掌管天時星曆,在武帝時期,這一官職多由太監擔任,司馬遷被施以宮刑以後,雖然失去了男兒之身,但和名義上的太監還是有區別的。這其實是漢武帝有意羞辱司馬遷,讓天下人都知道司馬遷是個殘缺之人。這種無形折磨,只有當時「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的司馬遷才可以感受得到。

基於此等情況,司馬遷是作為常人對漢武帝的不滿之情,也就不難理解了。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光頭王說「史學兩司馬」,有獎徵下聯活動繼續
    明天上午10-12點,「光頭王說書」第二季在京東直播間開播,題目是:鎮店立減 | 史學兩司馬。這次,光頭王將全面介紹司馬遷、司馬光中國史學兩位大家,《史記》《資治通鑑》兩部史學巨著,將中華書局各版本一一梳理,向不同的讀者推薦適讀版本,介紹閱讀方法。
  • 司馬遷和他的《史記》,到底有多麼不朽?| 秦漢史話連載26
    我國古代史學的發展,到西漢時期,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這就是司馬遷以他的史學巨著《史記》,開創我國古代紀傳史的體例規模,在史學史上立下了不朽的豐碑。《史記》產生在漢武帝時期,除了司馬遷生當西漢全盛時期的時代條件之外,還有司馬氏的家學淵源,以及司馬遷本人對我國古代文化事業的獻身精神。
  • 一個人到底經歷了什麼才能寫出像《史記》這樣偉大的著作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出自《報任安書》中的名句,讓我們再次想起了那個距今已2000多年史家絕唱《史記》的創始人司馬遷,在我們牢記《史記》這部史學巨著的同時,也忘不了這位卓越的創作人,那麼司馬遷究竟經歷了什麼才能寫出像
  • 穿越二千年,這本書告訴我們《史記》應該怎樣讀?
    《史記》毫無疑問是一部經典,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用優美的文筆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他生活的漢武帝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對後世的史學和文學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史記》好看成為兩千年來的通識,但《史記》終究是一部經典著作,不能讓經典僅僅停留在故事好看的層面上,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普適價值。
  • 《通志》看鄭樵的史學思想
    由此可見,鄭樵在我國史學領域的特殊地位。唐宋時期我國傳統學術文化空前繁榮,經、史、子、集各種文化成果燦若星河、數不勝數,在史學界在體現有劉知幾的《史通》、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等,正是在這種優良的文化環境下,鄭樵矢志撰寫一部「集天下之書為一書」的通史巨著。
  • 兩千年《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三代《史記》研究學人積十數年之功...
    據了解,六年來,西北大學出版社精心組織實施,成立了《史記研究集成》編輯部,配備了包括文獻學、文學、史學、博物館與考古學專業在內的編輯隊伍,新老結合,確保項目實施編輯力量和專業知識儲備;組織了包括秦漢史和《史記》研究專家在內的兩輪書稿審訂,明確《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的學術目標、嚴格《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的編纂規範,確定了針對性的去粗取精、增刪補遺原則,保證了集成出版的學術性要求和全面性目標
  • 【復旦陳正宏《史記》精講】這才是真實的《史記》,暴露了每一個中國人必須要懂的人性
    作為中國史學中最偉岸的一座文學高峰,想要了解歷史,繞不開《史記》。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世人稱讚它「是正史鼻祖,是散文大宗,是大家之言,是百王大法。」馬雲、王立群等商業大佬和文化名家也曾公開推薦過《史記》,對於王立群來說,《史記》甚至成就了他的人生。
  • 此事是漢朝的第一恥辱?《史記》和《漢書》都不敢細說
    一、匈奴族的起源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族的祖先乃是夏王朝的末代皇帝夏 桀。夏朝滅亡後,這些人為了生存,只能向西遷徙。在遷徙的過程中,不斷融合了月氏、烏孫、樓蘭、呼揭等幾十個少數民族的血液,最終形成了匈奴民族。
  • 比如《史記》《資治通鑑》?如何選擇權威版本?
    不時有朋友詢問:想讀《史記》《資治通鑑》,該選擇哪個版本好?因本人學習《史記》《資治通鑑》的緣故,我購買過以下幾個版本的《史記》《資治通鑑》介紹給大家。這套書沒有白話文,但是注釋特別詳細,借鑑了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點校本、日本人瀧川資言、水澤利忠的《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的相關考證研究的內容,是閱讀原汁原味的《史記》的非常好的一個版本。
  • 《希臘羅馬名人傳》之於西方史學,有如《史記》之於中國史學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許多人不一定讀過司馬遷的《史記》全文,但一定還記得裡面那些歷史人物的細節和小故事。《李斯列傳》寫李斯少時見廁鼠與倉鼠便感嘆環境對人的重要性;《淮陰侯列傳》寫韓信忍辱胯下,《留侯世家》寫張良為圯上老人進履,《廉頗藺相如列傳》寫藺相如完璧歸趙與秦王的鬥智鬥勇,《項羽本紀》寫項羽決定是否在席間殺死劉邦的優柔寡斷……完璧歸趙《希臘羅馬名人傳》之於西方史學,有如司馬遷《史記》之於中國史學。
  • 白話版《史記》,文章不失原文意味,打開你的歷史視野
    司馬遷的《史記》,貫穿經傳,整理諸子百家,為我中華民族保存了紀元前千餘年的歷史文化。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無可相比的。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了解自家的歷史文化,必讀史記。它是中國第一部正史,「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是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耗費畢生心血,將上至上古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時期,共3000多年的歷史,逐一記錄。
  • 古代史學:優秀的——古代史學文化傳統(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古代史學:優秀的——古代史學文化傳統,從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來看.關於史家自身的修養問題,史家歷來都十分關注,他們在總結、評論前人的史學成果時,也同時就史家修養作了評論。
  • 司馬遷《史記》中,為何將蕭何、張良入世家,而將韓信入列傳?
    《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史學上的地位是無法企及的,由於文言文的障礙,導致很多人都沒有讀過史記。其實《史記》也就五十來萬字,要是硬讀真的沒有啥!不是和大家吹,我一年平均就能碼出二百萬字,雖然以水文居多,但是活還是在那放著呢!所以,要是認起真來,五十萬字真的沒啥,多讀讀歷史還是有好處的。
  • 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
    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現在有很多有關通史的著作,都是非常平庸的。這類書籍大多只是對歷史事件做了羅列概括描述,並不能激起人心中了解歷史的願望,更別說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發。比較優秀的著作,有錢穆老師的《國史大綱》。這本書在1939年六月正式完成,在1940年六月由商務印刷館出版。這本書考證非常細緻,它的見解尤其獨特,曾一度成為當時各大學的歷史教科書。
  • 學界聚焦構建中國「史記學」學科體系
    2000多年前,司馬遷發憤著書,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記》,它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正因此,今年的年會實際上也是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周年。我們在司馬故裡召開學術會議,更具有特殊意義。」《史記》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代表,對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當代價值,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深入挖掘。《史記》研究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尤其是21世紀以來,《史記》研究已初具規模,取得了豐碩成果,時代呼喚建立一門新的學科「史記學」。
  • 《史記》中的8則經典名言,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史記》是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學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中國歷史,不能不讀《史記》。1.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 《史記》和《資治通鑑》都是歷史名著,我該從哪本入手?為什麼?
    當然是從《史記》入手為宜。《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傾盡畢生精力的心血之作,也開了中國紀傳體史書的先河。學習中國歷史的學子,從《史記》入手,是再合適不過了啦。《史記》記載了從三皇五帝開始,直至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中國歷史,是前四史的第一部,其他三部是《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所謂的前四史,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最為看重的,也是繞不開的。《史記》,是敲開中國歷史大門的一把鑰匙。《史記》的文字,也是中國古代文學成就的代表之一。司馬遷寫一家之言,希望通千古之變。
  • 漢朝黃金真的很多嗎?動不動就賞賜萬金
    筆者在讀關於漢朝的史書時,經常有關於漢朝皇帝賞賜將領萬金的故事,而在一次戰鬥勝利後,當時的皇帝竟然賞賜了將士們20萬金,而根據如今歷史學家的統計,僅在漢朝被賞賜出去的黃金就將近120萬斤,那麼古代的漢朝真的有如此數量巨大的黃金嗎?
  • 古代史學理論:劉知幾——《史通》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史學理論:劉知幾——《史通》,唐代著名的史學理論家劉知幾撰的《史通》二十卷,其內容廣泛,不僅論及史書編撰、史學準則、史學史、史學流派等問題,而且還特別評論了史書編撰中的體例、書法、史料、行文和史家修養等史學理論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