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17高超音速飛彈是世界近300年來,第一次有亞洲國家在軍事裝備上,跨代領先了整個西方,因此引發了全球的高度關注。根據公開報導,2017年,東風-17飛彈首次試射成功,同時,軍迷朋友們都知道,真正的航母是在1917年建造的,換言之,在航母出現整整100年後,遇到了他的最大天敵:高超音速飛彈。
圖為東風-17高超音速飛彈。
高超音速飛彈,顧名思義,就是能以極高馬赫數飛行的飛彈,比如東風-17吧,他能夠以超過15馬赫的速度飛行。這個速度可是有很大文章的,從打擊的速度來看,他可以在敵人還未來得及反應的階段,就發動攻擊,在10分鐘內就能打擊2500公裡範圍內的任何目標,因此戰爭真正成為了「發現=摧毀」的時代,也許,未來戰爭最重要的就變成隱蔽自己了,畢竟高超音速飛彈的出現,讓打擊的節奏無限加快。
其次,這個速度是無法攔截的。莫說是15馬赫以上,就算是3馬赫,現代的防空飛彈系統已經很難有效應對,超過4馬赫,現代防空飛彈系統就基本無法攔截,超過了5馬赫就進入了高超音速級別,就是現代防空飛彈根本不能攔截的,15馬赫的速度,防空系統恐怕都來不及開機。舉個簡單的例子,S-300防空飛彈系統的開機時間是20分鐘,就算是處於戰備值班狀態,指揮員也很難在發現目標之後下達發射防空飛彈的指令,因此只能「望彈興嘆」了。
圖為美國航母編隊,航母目標還是很大的。
如果說,東風-17飛彈可以對付航母,那就意味著航母在他的面前,是沒有任何抵抗力的。東風-17飛彈使用乘波體外形設計,雖然是彈道式飛彈,但是大部分的飛行軌跡處於大氣層內,他極為尖細的彈頭,是典型的「馬赫錐」設計,用以刺開空氣阻力,乘波體的外形使他可以自我產生一定的升力,並且降低阻力,還可以擁有一定的變軌能力。
東風-17飛彈的變軌有兩種方式,發射之後,可以有一次較大的打擊目標方位調整,比如說飛彈發射之後,航母移動了很遠的距離,那麼飛彈不需要著急下落,可以現在大氣層的邊緣進行「錢學森彈道」式機動,類似於在大氣層的表面打一個水漂,讓飛彈進一步加速的同時,還得以調整打擊目標的方位,用來一次性追上移動的目標。
其次,在大氣層內後,東風-17飛彈可以進行機動,他擁有空氣舵。曾有公開報導說,我國突破了18馬赫飛行器的空氣舵強度問題,這就意味著,在東風-17這種15馬赫飛行速度的飛彈上,應用空氣舵是沒有問題的。飛彈下落後,會對目標進行重新的定位,這樣就可以高速直撲目標了。換言之,東風-17飛彈可以機動,可以對付移動目標。
東風-17高超音速飛彈是全球第一種服役的乘波體飛彈。
要打航母,他還需要一定的精度。畢竟航母不是一個區域目標,不是一個面目標,而是一個移動中的點目標,打的準才能有效果。過去,彈道飛彈的命中精度都是動輒圓概率誤差幾百米,後來精確到100米以內。我國的東風-21D和東風-26反航母彈道飛彈的命中精度可以做到誤差20米以內,這樣就可以直接對寬度超過30米的航母飛行甲板進行精準打擊了。
圖為錢學森彈道。
要做到這種級別的精度,必須要依靠衛星定位系統和海洋監視衛星系統的聯合作用。這一點上我國都是具備的,東風-17這樣先進的大殺器是沒有道理不匹配衛星定位的,所以他的命中精度也肯定能做到20-30米級別,這樣就可以對航母實施攻擊了。那有人要問了,難道美國的反導攔截系統是個擺設嗎?
圖為乘波體飛彈。
這裡就要說一下除了速度之外,高超音速飛彈的另外一個特徵了。那就是他的突防階段高度,處於大氣層內外的交匯處。作為反彈道飛彈武器來說,他們攔截大都是大氣層外進行動能殺傷,是需要預測飛彈的飛行軌跡的,類似於兩顆衛星的空中對接那樣。雖然攔截彈和飛彈速度都快,但是由於軌跡固定,因此是可以在大氣層外進行攔截的。
要麼就是普通的防空飛彈,他們需要在大氣層內攔截,依靠數十個G的機動過載能力,比如S-300飛彈的機動過載就是40G,以此來打擊飛行中的飛彈、飛機,但是都是在大氣層內,大家的速度最快也就3馬赫左右,都是可以精準攔截的。但是高超音速飛彈就不一樣了,他飛行在大氣層邊緣,反導攔截彈很難對他進行動能殺傷,即便是可以攔截,但是也因為東風-17這樣的乘波體飛彈可以機動變軌,因此飛行軌跡不可預測,他的飛行軌跡不同於軌道飛行,也不同於大氣層內,時而在大氣層內,時而出去,給攔截帶來了很大難度,何況他的速度極快,稍有反應不及就會被打擊。
進入大氣層內部的攻擊階段後,他的飛行速度超過了15馬赫,防空飛彈最大飛行速度也才3馬赫,對他是沒有應對之力的,何況等到進入大氣層,留給防空系統的時間就只有幾秒鐘,那來得及發射飛彈。所以,美國的伯克-2A驅逐艦即便是再擅長反導作戰,面對東風-17飛彈也只能束手就擒了。
圖為乘波體高超音速飛彈原理圖。
因此,東風-17高超音速飛彈,不僅能打航母,而且非常擅長打航母,一打一個準,就算是300發擊沉一艘航母,也是賺的,畢竟一艘美國核動力航母要100億美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