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丨張文宏、施一公、白巖松的「生命讀本」

2020-12-23 中國生物技術網

回顧2020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相信絕大多數人的答案裡會出現這個名詞:新冠疫情。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2月12日,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7000萬,累計死亡病例近160萬。在疫情爆發一年之後,新冠病毒仍在加速度傳播,全球每新增千萬病例的時間,從最初的百餘天縮減至如今的十餘天……

誰也不曾料想,一個病毒竟讓全世界摁下了暫停鍵,甚至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12月5日,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西湖大學校長、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聚首西湖大學湖心講堂公開課,以「生命的一千種可能」為題,從科學與人文、理論與實踐的多重視角,分享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感悟與思考。

面對讓人悲傷的數字,面對不知何時能重新打開的世界,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需要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SARS沒幹成的事,新冠病毒幹成了

第一個開講的白巖松,報出了一串很少有人去對比的數字。

2020年世衛組織出臺的結核病報告顯示,2019年世界新增結核病的病人一千萬,死亡141萬;2019年,中國新增結核病人數83.3萬,全世界第三;截至目前,中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不到10萬 。

從數字的角度來說,為什麼一個如此嚴峻卻不被我們談論,而另外一個卻要成為歷史回憶當中最大的事件?

「這裡最重要的區別是未知,人類真正恐懼的不是疾病的本身,而是未知。白巖松說。

白巖松

但這些「未知」的病毒,其實在自然界早已存在。

作為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用一線醫生的豐富案例說明,從SARS、H7N9到新冠病毒,病毒跨物種傳播的事情一直在自然界中反覆發生。

「整個自然界當中充斥著各種低等生物,從病毒到細菌,再到其他微生物,人類這種生物開始生長發育時,所有的病毒、細菌都跟我們一起共同發育,今天人類身上還攜帶各種各樣的病毒和細菌,與你共生。」

那為什麼有時候這些病毒和細菌會變成侵犯你的敵人?

「因為進化過程當中沒有達成一個共識,沒有非常好地相處。」張文宏說,有些病毒和細菌會跟動物界之間達成和解,像禽流感,大多數禽流感只停留在家禽或者飛鳥身上,不會到人身上來。但是一部分禽流感會突然跨越了飛禽走獸之間的界限,到人身上,這是跨物種的傳播。這就造成了自然界非常廣泛的疾病譜。

而分析傳染病的流行模式,「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界有無數種微生物,當它們中間的一種跟人類之間達成一種平衡,它的致病性適中,部分患者中發生的症狀很重,但是也有相當多的感染者症狀很輕或者無症狀,那麼就會不容易被發現而造成廣泛的傳播。所以,如果說SARS病毒試圖主宰世界沒有成功的話,今年的新冠病毒則成功地影響了全人類,並且還要對未來產生深刻的影響。」

令張文宏慶幸的是,2020年的我們,已與2003年不可同日而語。「要知道在2003年的時候,我們不具備很強的檢測能力。SARS在中國蔓延了6個多月,醫院還不能檢測SARS病毒。」而現在我們有了基因組學檢測技術,我們很好地利用了科技手段,科學家只花了十幾天就解碼了病毒。「如果沒有基因組學技術,那麼新冠病毒在中國造成的慘烈程度可能會遠遠超出你的想像。今天你們坐在這個會場裡的可能性一點都沒有。」

張文宏說,任何事件都會影響我們世界發展的方向,我們今天能坐在這裡聽講,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政府和人民的付出,有我們體制機制的各種優勢,「但取得勝利的核心是我們非常尊重科學,我們非常好地利用了科學技術手段來防控這個疾病。」

醫學是科學,卻不僅僅是科學

面對未知,我們首先需要以科學的態度面對,這毫無疑問。但學者白巖松發問:醫學僅僅是科學嗎?

「疫情帶來的衝擊,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醫學。糖尿病、高血壓,很多疾病我們無法治癒只能控制,並且還有諸如愛滋病,伊波拉、SARS、新冠等新疾病出現,甚至精神疾病也將快速增長。任何一個患者得某種疾病的時候,一定是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共生體,作為科學可以面對生理疾病,添加了人文,可能會更好地同時去治癒和面對由此產生的生理疾病。」

所以醫學既是科學,同時又不止於科學,是科學和人文的結合體,因為患者就是這樣的結合體。

但醫學的內涵,還不僅止於此。白巖松認為,從更深層次來講,醫學是社會學和更大的政治學。

他舉例說,香港預計平均壽命男女均世界第一,不僅是醫學的進步,更得益於醫療體制、工作方式、應急救護等社會方式;從1949年至今,中國嬰兒的死亡率從千分之二百降低到千分之六點一 ,這也是社會公共衛生等綜合因素所帶來的進步;德國醫學家、公共衛生學家菲爾紹介入柏林下水道改造,之後德國平均預期壽命由30多歲增長到了50歲,因為大大緩解了排出汙水的地方常有的公共感染現象……這樣的行為,與治好一個一個的病人相比,同樣有意義。

張文宏

張文宏用一個小故事為白巖松的觀點做了最好的註腳。

「最近我看到一本關於病毒獵手的書,引言說道,兩位醫生在河邊聊天喝咖啡,突然看到河流上遊漂下來很多落水的人,有的已經死亡,有的還活著。他們趕緊把人撈上來搶救,這時候有一位醫生卻跑了,另一位醫生問你去哪兒呀,救人還來不及!他說我要去上遊看看發生了什麼。」

現在,我們遇到了新冠疫情,它的上遊發生了什麼?

張文宏回憶說,新冠疫情發生後,我們對武漢封城,但除此以外我們更要做的是,聚集全國最好的醫療資源馳援武漢,就是把我們「上遊」的水流給堵掉了。然後,上海當時留下來的醫生,不管你退休還是沒退休,只要是社會上公認的好醫生,全部進入負壓病房兩個多月。他們對所有的病人都實施最好的治療方案。

「國際臨床醫學領域最著名的雜誌最近發表的文章已經說明,從2019年的11月底到現在為止,世界上用的所有抗病毒藥物,經過評價,作用非常有限!既然作用不大,那第二波的輸入性病毒,上海接近一千例的輸入性病例,為何沒有一例死亡?這裡很重要一個原因是中國很好地控制了疫情,避免了醫療資源的擠兌。」

張文宏調侃說,「你說今天醫生本事很大,還不能完全這樣講,中國的醫生盡力了,但是在座每一位戴口罩的人,你們也都是最好的醫生,當時待在家裡配合政府控制做社交隔離的民眾都是戰士。」

因此,回到白巖松的觀點,什麼是醫學?更大層面的醫學要靠政府官員和社會各界的參與。「2020年的這場疫情需要整個社會投入更多的力量,讓醫生做醫生該做的事情,政府、社會要承擔更多預防的工作, 因為大醫治未病!

更好的科學,更好的生活

放大時空,科學家施一公從古羅馬帝國的滅亡、鄭和下西洋、中國第一位留學生容閎、人類首次發射宇宙空間探測器和引力波的檢測說起,從另一個更基礎的角度來看今年的新冠病毒。

「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了進步,帶來了各種不可預知的可能。但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在走向何方嗎?」「今年的新冠疫情貌似是個意外。這樣的意外,有了第一次一定會有第二次,當病毒第N次來的時候我們如何面對?」

施一公說,世界上生活著各種生物,它們和人類一樣,都是屬於這個地球的生命,也都和人類享有同一套遺傳密碼,享有同一個星球,人類不僅在主宰我們自己的生命,也在影響這個星球的生命,同時被其他生命深刻影響。科學家天然的使命,就是用更好的科學、更好的技術去面對未來。

施一公

「我是一個生物學家,或者更具體一點,我是一個結構生物學家。我和我的前輩和同行,只能通過科學研究來解密生命,讓生命得到更好的發展,讓生命免遭將來可能出現的意外和幹擾。」

這樣的基礎研究看似遙遠,卻是我們應對未來的必由之路。

施一公舉例說,愛滋病的病毒顆粒侵染細胞後需要複製,複製過程中要形成長鏈蛋白,需要自己的蛋白酶切割三次才能成熟。1987年,當默沙東的科學家解析了這個蛋白酶的結構以後,根據結構特點設計了一個小分子抑制劑,這個小分子可以結合在蛋白酶的活性位點,使蛋白酶無法切割長鏈蛋白。因為這個抑制的作用,HIV儘管可以進入人體細胞,但是無法正常複製,無法產生新的病毒去感染新的細胞。這個藥1994年在美國批准上市,兩年後把HIV病毒引發的疾病死亡率降低了大約80%。

同理,過去幾十年,人類用科學手段去了解心血管疾病。他們找到了富含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受體,知道它如何工作,而找到這些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科學家,進一步發現了體內膽固醇合成通路的調控機制,以及如何通過他汀類藥物來抑制這些膽固醇和LDL的產生。

「但有些人即便吃這些藥血脂也降不下來,是因為另外一個叫PCSK9的蛋白,它會結合LDL受體,協助它們與LDL一起被細胞內吞,並一起被降解,從而阻止了LDL受體的重複利用。這個基礎研究的突破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需要LDL受體清除血液裡的的LDL。現在很多生物醫藥公司通過抑制PCSK9來提高細胞表面的LDL受體,從而降低血脂,來治療心血管疾病。」

這就是基礎研究、科學研究的強大力量,也是我們人類先一步預知未來、防範未來可能出現危險的重要途徑。

施一公說,面對未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怎樣更好地用科學來指導我們走向未來,讓人類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災難?我們需要跳出自己的圈子,靜下心來看看我們周圍的生命。

比如有一種生物叫渦蟲,體長大約1、2釐米,在杭州的水塘裡就有,用刀把它切成幾百塊,每一塊都能重新長成一隻渦蟲,表現出強大的再生能力;還有一種生物叫水熊,比渦蟲還小,只有1.5毫米左右,把它放在油鍋裡炸,放在幾千個大氣壓的環境下,甚至把它放在宇宙飛船的外周,讓它接受宇宙射線和無氧環境,它還是會活下來。

基礎研究通過研究這些與人類共存、用同一套遺傳密碼共生的物種,從中學到一些經驗,得到一些教訓。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宇宙的存在、生命的意義、我們所面臨的環境以及我們的未來。」

聽,他們的聲音

張文宏——

疫苗到底能不能讓我們恢復到疫情來臨之前?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很難有確切的答案。但是,反過來的一個答案是明確的,如果沒有疫苗,你肯定回不到疫情來臨之前的樣子,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如果今天沒有疫苗,你想回到以前的樣子,想都不要想。

白巖松——

中國的疫苗應該很快就會上市,但我們不能產生過於樂觀的期待,應該是樂觀地期待。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用疫苗只消滅了一個疾病,就是天花,並且走了快200年的歷程。第二個疾病差臨門一腳,是小兒麻痺。即使疫苗一切OK,病毒也不變種、不變異,是不是百分之百的人都打?那很難,因為因素超越醫學,太複雜了。

施一公——

我們現在享受的很多現代科技應用,包括我們的微信、手機等等,它的技術根本上源自於上個世紀基礎理論和基礎研究的突破。但當時大家不會覺得這些基礎的東西怎麼樣,因為幾十年之內沒有任何應用。這個社會當然需要馬上能夠應用的研究,但我們也要為將來架橋、鋪路。如果沒有這些橋、路,只把自己家門前的小道鋪好了,還是走不遠的,出去以後還是沼澤地。基礎研究就是那些橋梁、道路,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走得更遠。

白巖松——

我們老祖宗早就說過一句話,就是有和無之間的轉化。你看到了房頂、牆、門,就覺得這是建築、房屋,其實你看到的東西是沒有用的,它圍出來的空間才讓我們聚集在這裡。所以我們提倡多做點無用的事,真正的科學看似無用,但它是一個國家長遠發展的支撐。

施一公——

不要覺得幾年之內我們就可以很輕易地去改變一個人的基因,很快實現壽命增長、運動能力增加等等,這是非常困難的。生命如此之複雜,我們改變一個基因的同時,很難知道它帶來的連鎖反應是什麼,也許會因此付出意想不到的代價。

張文宏——

人要一直有夢想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說句實話,像我們三個60後的人,每天實際的工作基本上把你折磨得有充足的睡眠就不錯了,你看我們三個人,身材可以保持不是那麼胖,我們就都滿足了。

你問我有什麼夢想?我沒有長遠夢想。我只有明年、後年的夢想,我們時刻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尋找小夢想,你再問我後面有什麼夢想,我現在真不知道。我眼前的夢想就是最近的一些貧困人群的結核病防控計劃能夠儘快實施取得預期效果,為中國消除耐多藥結核病出點力。

我希望年輕人一直有夢想。年輕人有夢想,中國才有夢想。

撰稿/俞熙娜、馮怡、劉雲、張弛

排版/張 弛

攝影/朱丹陽

校對/西湖大學湖心講堂

相關焦點

  • 白巖松張文宏施一公擔任主講人!富陽中學應邀參加西湖大學公開課
    2020年12月5日,浙江省富陽中學方愛東老師、鄭昊成老師帶領高一年級11名同學前往西湖大學參加湖心講堂冬季公開課。這些同學是在答題搶票活動中獲得了該公開課的入場券。本次公開課以「生命的一千種可能」為主題,由白巖松老師、張文宏教授、施一公校長擔任主講人。
  • 白巖松、張文宏將亮相西湖大學公開課,要拿門票先答對這3道題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近日,西湖大學官微推出冬季公開課預告:12月5日,西湖大學校長、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將在西湖大學冬季公開課以科學與人文、理論與實踐多重視角,探討「生命的一千種可能」。
  • 【科學向日葵】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
    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 小朋友們好!上一期我們講述了「兩彈一星」唯一「烈士」郭永懷院士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鄭州,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
  • 張文宏:疫情之下,如何回歸正常生活
    記者丨何安安近日,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做客「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活動「雲上相約」成為首講嘉賓,在設在華山醫院感染科會議室的直播現場,就「疫情之下,如何回歸正常生活」這一主題進行了線上分享
  • 咪咕中信書店雲上大講堂開課,「硬核醫生」張文宏直播話防疫
    2020年9月16日晚上8時,「硬核醫生」張文宏將對話原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直播開講全球疫情新常態下的抗疫防控知識。用戶登錄咪咕閱讀、咪咕中信書店,鎖定「悅讀咖雲上大講堂」欄目,即可觀看全程直播。憑藉著淵博的專業知識與硬核幽默的個人風格,張文宏將在悅讀咖雲上大講堂,與大眾探討如何在疫情新常態中給予自己、家人朋友最可靠的守護。除了直播開講之外,張文宏醫生還帶來了他的新書《張文宏說傳染》,廣大讀者登錄咪咕中信書店,成為會員即可免費獲得這本硬核科普讀物,在直播聽課之餘閱讀紙書,汲取防疫知識乾貨。
  • 如何克服施一公吶喊?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指出「我們大學現在基礎研究能力太差,轉化不出來,不是缺乏轉化,而是沒有可以轉化的東西!」中國大學出問題了!所有精英都想幹金融了,這是中國潛伏的最大危機。人人向錢看了!隨後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曾說道:「我以前曾經預測,中國會在2020年論文數超過美國,沒想到我們提前完成了。
  • 回望2020丨20個數字,重溫一年來山東熱血記憶
    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疫情突發,山東醫護軍團馳援湖北,16天連派八批,捐款捐物還「捐人」;這一年,最喜歡的數字是「清零」,最感動的是14億中國人守望相助,共抗疫情;這一年,山東沿海發現億噸級大油田,黃河灘區60萬人脫貧遷建…2020馬上就要過去了,在這歲末年終的時刻,讓我們一起回望專屬山東的2020熱血記憶。
  • 專訪施一公教授:基礎研究的喜悅無與倫比
    專訪 施一公 & 未來論壇 keywords 2017未來科學大獎/ 生命科學獎 / 施一公
  • 施一公完成半程馬拉松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侯夢菲 郭思琦 梁栩豪12月27日上午9時36分,中國工程院院士施一公衝過2020黃埔馬拉松半馬終點線,完成黃埔馬拉松半馬賽程。施一公院士衝過半馬終點線今年是施一公首次參加黃埔馬拉松。
  • 施一公的妻子很牛: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支持施一公回國
    說起舒紅兵和施一公這兩個名字,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這兩個人可以說是在我國科研界都是在響噹噹的存在,更都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可是,為什麼舒紅兵的妻子王延軼在大火之後卻一直惹人非議呢?施一公的妻子為何又特別低調呢?
  • 昨晚,姚明鍾南山白巖松在此「同框」……
    男丁格爾明星隊這場比賽沒有人在乎比分和輸贏10月4日晚「武漢當代2020中場休息時,鍾南山院士、張文宏教授都通過視頻的方式表達了對慈善賽的祝賀以及對英雄武漢人民的問候。著名演員濮存昕,央視知名主持人白巖松、魯健,奧運冠軍楊揚來到現場向觀眾致意。
  • 昨晚,姚明鍾南山白巖松在此「同框」……
    10月4日晚「武漢當代2020中場休息時,鍾南山院士、張文宏教授都通過視頻的方式表達了對慈善賽的祝賀以及對英雄武漢人民的問候。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右)和魯健(左)。而2020讓我們對英雄的定義又有了全新的認識。其實,每個平凡的人都是英雄。英雄的基因在每一個武漢人的血液中流淌。
  • 白巖松:兼職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沒有級別、沒有一分錢工資
    從1月20日晚,鍾南山院士在《新聞1+1》節目中向國人宣布「新冠病毒肯定有人傳人」開始,白巖松一天都沒有休息過。每期《新聞1+1》都由他來主持,連線權威專家、官員、一線抗疫醫生、駐外大使……為公眾解讀當天最需要的疫情信息。疫情期間,因為湖北紅會、武漢紅會風波,兼職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的白巖松,也一度被網友質疑。
  • 饒毅和施一公辭去國外終身教職,22年如一日,加強清華北大合作
    饒毅和施一公從認識到現在,已經有22年的時間。兩人在歸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之前,已經是美國西北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重點培養的學者,擁有了優厚的待遇。但是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都是帶有濃重故土情懷的科學家,並不想安於現狀。
  • 施一公:人生首場全馬情定廣州
    施一公:人生首場全馬情定廣州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嘉暉3小時34分56秒完賽,配速達到驚人的4分58秒/公裡,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馬拉松宣傳大使施一公繼去年完成半程馬拉松後,再次披掛上陣,此番出戰全程馬拉松,將人生首場全馬放在廣州,可見他與花城有著特別的情誼。
  • 狼圖騰作者寫「天鵝」,白巖松這樣點評
    對姜戎而言,這部新作的完成,也意味著他完成了生命中另一塊重要的拼圖。「狼圖騰是黑色的,天鵝圖騰是白色的。狼圖騰象徵著自由與剛勇,天鵝圖騰象徵著愛與美,兩個圖騰像太極圖般交融。」近日,《天鵝圖騰》的新書首發式在京舉行,冬日的寒風並未阻擋眾多讀者前來,他們齊聚Page One北京坊店,一起走進姜戎筆下的天鵝王國和草原世界,共同探討小說對於當下的啟示。
  • 施一公:人生首場全馬情定廣州
    廣州馬拉松宣傳大使施一公繼去年完成半程馬拉松後,再次披掛上陣,此番出戰全程馬拉松,將人生首場全馬放在廣州,可見他與花城有著特別的情誼。施一公說。賽後,施一公補充了液鹽,經過醫護人員簡單的按摩護理,他很快恢復常態。本來施一公想多練兩年再跑全程馬拉松,但這次顯然「提速」了。
  • 熱點面對面丨專訪張文宏:中國救人「不計成本」恰恰成本最低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董柳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本應作為發言嘉賓出現在21日的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會場內,但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當天上午卻因為抗疫臨時「來不了」。張文宏接受專訪時一一做了分享。大家對「生命至上」已形成共識羊城晚報·羊城派:您什麼時候知道自己來不了廣州?張文宏:本來,我訂的機票是20日晚上8時35分從上海前往廣州的。登機前半個小時,上海市一個電話打給了我,說出現了疫情。
  • 每經23點丨張文宏:徹底消除新冠病毒必須具備3個條件;中國生物:新...
    每經編輯:王曉波1丨張文宏:徹底消除新冠病毒必須具備3個條件據科技日報消息,究竟如何才能徹底消除新冠病毒?張文宏認為必須具備3個條件:一個保護力永久的成功疫苗的誕生、病毒變異是不明顯的、病毒在自然界當中只存在於人類當中。而截至目前,就全世界而言,這3個問題都沒有找到特別明確的解決路徑或者答案。
  • 回望「十三五」 錦繡新涼都 | 齊心戰疫!六盤水裡程碑意義標誌性...
    回望「十三五」 錦繡新涼都 | 齊心戰疫!六盤水裡程碑意義標誌性事件之四 2020-12-17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