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適性:華為管理哲學二十多年艱苦探索的深刻認識

2021-02-22 華夏基石e洞察


文 /  吳春波,「華夏基石e洞察」智庫撰稿人,著名管理學家,華夏基石領銜專家,《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華夏基石e洞察原創,如需轉載請通過向華夏基石e洞察公眾號後臺申請授權

管理諮詢及案例研究合作:szy20121014(微信)



【第124期】

聚焦彭劍鋒、黃衛偉、吳春波、楊杜、孫健敏、施煒、吳曉求、田濤、周其仁、朱武祥等經濟管理學家最新重磅管理研究與經典思想成果,對焦夏驚鳴、黃健江、苗兆光、王祥伍、孫波、郭偉等新一代重要管理研究專家,有高度,更有深度!

企業文化的變與不變

華為的企業文化給人的感覺是一直在變,從創業期的產業報國,科教興國,到高速成長期的《基本法》,再到國際化時期的願景、使命和戰略,直到今天的管理哲學大綱,每一時期都有不同的內容和價值主張。

哈佛大學教授艾德加.沙因認為:企業文化的本質是一種假設。他認為:企業文化是「由一些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基本假設所構成的範式。這些假設是某個團體在探索解決對外部環境的適應和內部的結合問題這一過程中而發現、創造和形成的」。華為這二十餘年的發展實踐,一直是基於經營管理假設,並在階段性地驗證自己提出的假設,當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在驗證以後需要新的經營假設。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個「假設---驗證—再假設—再驗證」的過程。過去提出的假設,有的被充分的驗證,有的部分的驗證,有的可能被放棄了驗證,但這些都更有利於提出新的假設。另一方面,面對整個經營環境的變化,企業發展節奏的變化,企業的經營假設也應該做相應的調整,因為面臨新的競爭環境要有新的思維

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管理假設,因此在外在表象方面,華為的企業文化確實在發生著變化。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變化都有一條主旋律,都有一條主血脈。表述的文字有變,具體的表現方式有變,其本質內容沒有變化。

在梳理公司管理綱要的過程中,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基本觀點和主張,今天看來很新鮮,其實在其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文獻中早已存在,只是我們不曾關注和領悟。

所以,企業文化確實是在變——不同的企業發展階段,企業文化又不同的表述;但企業文化最核心的最本質的基本假設和管理哲學是沒有變化的

當一個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能夠為企業文化和價值主張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和思考基礎時,企業的一系列經營管理假設就會形成理論體系,就會形成經營管理假設的大顆粒,這就是一個企業的管理哲學。

管理哲學是企業人共同擁有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能指導企業的當下的成長與發展,而且也為企業在未來不確定的環境裡指明前進的道路,確定了發展路標。所以,企業的管理哲學不僅需要痛苦的感悟,還需要各級幹部的傳承。

企業文化的特殊性與普適性

不可否認,企業文化具有特殊性,企業的成長歷史、成長環境和成長追求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企業領導人的境界不同,自然會形成不同的價值主張。

從現實來看,古今中外的企業的企業文化表述各不相同,還很難找到相同企業文化的企業。

從不同國家的企業看,由於長期受所在國家歷史文化的浸染,不同國家的企業的文化和價值主張表現出鮮明的國家特色。因此,對於國際化的企業講,跨文化衝突成為其面臨的很難逾越的問題,跨文化管理成為跨國企業必須解決的管理問題。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企業文化是企業的基本價值主張,企業文化的屬性決定於企業的屬性。做為功利性的企業組織,不會因國家、民族和歷史的差異,而在本質上具有差異。也就是說,企業的本質的共同屬性,決定了企業文化具有共同性。這就是企業文化的普適性或稱普世性的根本原因。

從現實來看,儘管不同企業的文化表述和價值主張千差萬別,但其實質都是對企業經營管理層面的思考,對企業成長發展規律的探索。企業文化的差異更多地表現出不同企業對企業內在規律探索程度的差異。

作為企業中的員工,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觀或世界觀,進入企業後,認同或信仰企業文化,其實質都是對企業內在規律的共同認識。這不會因民族和國別而有本質的差異,所以文化差異更多地表現在習慣和慣行方面,而在本質上是沒有差異的。

以艱苦奮鬥為例,不論在哪個國家,不論過去和現在,個人成就事業,得到認同,超越他人,除了艱苦奮鬥,還有其他道路可選擇嗎?還有一條路可選,那就是繼承上一代先輩艱苦奮鬥的結果,但在發達國家通過遺產稅制約了不勞而獲的所得,所以還需要艱苦奮鬥;在我國,上一代沒有給我們可傳承的財富,我們更需要艱苦奮鬥。

再以客戶為中心為例,試想,那個企業不是一個客戶為中心的。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為自己的客戶和潛在客戶提供產品或服務,這是企業存在的唯一理由。不以客戶為中心,企業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當參加運作交付體系管理大綱辯論會上,中方員工與外方員工的辯論時,非常清晰地看到企業文化的普適性,並沒有所謂的跨文化衝突,在某些方面感覺外籍員工理解的更深刻一些。

至於很多企業並沒有提出艱苦奮鬥和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它過去沒有相關的艱苦奮鬥和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管理實踐,在於它還沒有深刻地領悟到這一普適的和普世的企業價值主張。悟道有先後,並非人人都可以悟到道。所以,現實的許多沒有優秀經營管理實踐又沒有管理智慧的企業,或者把企業文化作成了企業文體活動,或者從古人那裡尋找高雅的詞句,或者追時髦地引用(如「以人為本」)。

當然企業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價值觀選擇,但現實是如果企業的選擇有悖於商業的本質,必將面臨著市場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選擇。很多企業的技術、人才、市場和商業模式都沒問題,為什麼會出問題?其根源在於其經營哲學出現了問題。

所以,企業文化的特殊性僅僅是表象,而普適性和普世性是企業文化的本質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遍布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的華為人,不論膚色,不論民族,不論語言,都有一個共同的聲音,以客戶為中心,成功基於奮鬥。」(引自《天道酬勤》)

這就是華為經過二十多年艱苦的探索,對自己管理哲學與核心價值觀的深刻把握。



相關焦點

  • 《華為人才管理之道》:華為是如何以奮鬥者為本的
    引言最近任正非的一些講話在網絡刷屏,大家印象深刻的應該有「我們允許個人英雄主義,但你先要有集體主義」 以及「未來公司要強調專業作用,應該逐步由專家來當家」等。網絡上隨之也出現了各種解讀的聲音,尤其是在美國對華為公司嚴厲制裁的當下,任正非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公眾高度關注著。
  • 南懷瑾先生:研究《楞嚴經》,對於宗教哲學科學認識會更深刻
    但是卻可因之而對於宗教哲學和科學獲得較深刻的認識,由此也許可以得到一些較大的啟示。歷史文化,是我們最好的寶鏡,觀今鑑古,可以使我們在艱苦的歲月中,增加堅毅的信心。試追溯我們的歷史,就可以發現每次大變亂中,都吸收了外來的文化,融合之後,又有一種新的光芒產生。我們如果將歷來變亂時代加以劃分,共有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金元、滿清等幾次文化政治上的大變動。
  • 華為運動健康 健康管理的數位化探索
    9月23日,華為消費者業務智能穿戴與運動健康產品線總裁張煒,於上海參加平安健康HelloRun健康信用白皮書發布會,發表了名為「健康管理的數位化探索」的演講,指出數位化健康管理成為新趨勢,需要產、學、研、醫開放合作,並在會上發布了基於華為智能穿戴設備,平安健康險HelloRun與HUAWEI Health的合作,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更無縫的健康管理體驗
  • 華為管理變革:三原則七反對
    特別強調要防止在沒有對流程深刻理解之前的盲目優化。首先,華為在學習西方先進的成功管理經驗的過程中,強調要防止東方人好於幻想的習慣、堅持僵化和機械地學習,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學習到管理的真諦;保持虛心學習的態度,是管理變革能夠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好的開始等於成功了一半。
  • 從華為園區的二三事,看任正非的管理智慧,以客戶為中心創造價值
    在華為的企業文化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任正非還強調,艱苦奮鬥並不是要員工生活上也要艱苦,任正非一貫倡導「奮鬥的目的就是過幸福生活」,因此在員工吃的問題上也是非常重視。咖啡廳的管理的成功實踐,也應用到華為的餐廳管理上。
  • 【靠譜圖書智庫嚴選】華為官方及前高管專著精選推薦
    >1、以奮鬥者為本---華為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綱要2、以客戶為中心---華為公司業務管理綱要3、以價值為綱----華為公司財經管理綱要第四部:以奮鬥者為本---華為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綱要第五部:以客戶為中心---華為公司業務管理綱要第六部:以價值為綱----華為公司財經管理綱要第三系列:華為管理哲學系列
  • 全球聯評論量子哲學
    量子不確定性」這個存在了100多年的問題,那這個問題從量子力學的建立到現代已經100多年了,為什麼一直沒得到解決呢?要解決「量子不確定性」這個問題,就會涉及到諸多跨學科的難題。比如哲學、物理、數學、邏輯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系統的理論創新。
  • 李明:從「一塊整鋼」上認識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歷史任務。在新時代推進理論創新,必須強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而當前,在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如將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認為馬克思堅持的是「人文主義取向」,恩格斯堅持的是「科學主義取向」,二者很難調和;等等。
  • 哈裡法蘭克福:哲學不是讓我們說廢話,而是探索真理,認識自己
    相反,普遍時代精神和學術哲學的相互作用是可以預見到的,學術哲學「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黑格爾),但是他們的思想又給他們的時代打上烙印。可以這樣區分,即認識論的懷疑主義對一切無所謂或漠不關心,因為我們不能認識到來自實踐的事實、邏輯和自然科學的法則還有道德信條;本體論的懷疑主義從中得出的結論是,不存在我們不能認識到的東西,這句話就是不存在的。
  • 會議|哲學之用:第一屆「哲學與管理」全國高峰論壇
    哲學有何用?這是一個始終伴隨著哲學思考者的老話題,在新時代新境域下,這個話題又總會時常泛起。思之惑起,欲罷不能。走出哲學象牙塔,各種答案紛沓而至,其中不乏異想天開與深刻的洞見。在管理領域,哲學被視為擒龍功,高瞻遠矚,抑或大而不當,或毀或譽,莫衷一是。
  • 如何做好組織管理和激勵?華為原融資部長:尊重人性,把錢分對,惶者...
    王太文在華為工作24年,曾在5年多的時間裡,幫助華為在全球範圍內拿到接近3000億的融資。而他形容過去20多年在華為,「就是用百米衝刺的速度跑馬拉松」,「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來自於市場一線的壓力」。之後領導問我想去哪,我當時只講了一句話,「哪艱苦我就去哪」,後來竟然真讓我去了最艱苦的金三角地區,做了東南亞首席國家代表。幾年之後回國,去了財經部門,開始做融資。之後5年多,我替華為在全球範圍內拿到的各種貨幣授信額度折合成人民幣差不多有3000億,包括從東京、新加坡、香港、法蘭克福、巴黎、倫敦、紐約、杜拜等地金融機構拿到的融資。去年我正式退休。
  • 「認識論將哲學推向下坡路」威爾·杜蘭特
    用五十多年的時間寫就一系列廣受好評的重要著作,《哲學的故事》、十一卷本《世界文明史》(後幾卷是他和妻子阿里爾合著)、《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等。他終生致力於將哲學從學術象牙塔中解放出來,讓它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哲學的故事》出版後,第一年連續再版22次,迅速譯成18種語言,掀起了世界範圍的哲學熱潮。
  •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哲學:凡是一分為二的人都很二|超級觀點
    所以灰度哲學也可以說是一種基於規則並超越規則的管理藝術。任何事情有兩個理性:一個價值理性,一個工具理性。我們先要回歸價值理性去看問題,而不是從工具理性看問題。從工具理性看問題,我就不能違反流程,我要遵從流程,但是如果我遵從的流程最後傷害了公司的利益,公司最終會追我的責;如果我為了保障公司利益最大化而犧牲了流程遵從,公司則不可能追責。
  • 華為沿用30年的幹部管理體系為何還適用?
    來源:南方略諮詢華為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以說和它強大的幹部隊伍密不可分,這是一隻名副其實的鋼鐵隊伍,其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四個詞:「派得出、動得了、打得贏、不變質」。華為為了打造這隻「鐵軍」,前後用了二十年的時間。一、什麼是「派得出」, 如何才能做到「派得出」?
  • 哲學是什麼?黑格爾關於哲學的七個比喻
    在這裡,黑格爾用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時起飛來比喻哲學,旨在說明哲學是一種「反思」活動,是一種沉思的理性。「反思」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如果把「認識」和「思想」比喻為鳥兒在旭日東升或豔陽當空的藍天下翱翔,「反思」當然只能是在薄暮降臨時才悄然起飛了。
  • 西蒙管理哲學思想探要
    他在1955年以前的20年中,主要著力研究行政管理和經濟組織及其決策機制,此後則以問題求解和科學發現及其機器實現的研究而以心理學家、科學哲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聞名於世。從一個研究領域到另一個研究領域的跨越,西蒙憑藉的是創新的意向、淵博的學識、敏銳的直覺和獨特的管理哲學觀念。西蒙管理哲學的學理源泉在於科學哲學的啟示。
  • 梅劍華讀《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從羅素到克裡普克
    溫德爾班是一個典型的康德主義者,在他眼裡西方哲學史分為三個階段:康德之前的哲學、康德哲學和康德之後的哲學。以此類比,當代美國語言哲學家斯各特·索莫斯(Scott Soames)的兩大卷《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可稱得上是以克裡普克為中心敘述的哲學史。在索莫斯眼中,二十世紀前七十年的分析哲學歷史不妨可以劃分為:克裡普克以前的哲學和克裡普克哲學兩個階段。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復盤華為】企業家們必學的華為經典課
    華為的成功,我們學得會嗎?尤其是一個中國企業應該學什麼?學得了嗎?華夏基石自幫助華為完成《華為基本法》肇始,持續研究華為20多年,華夏基石領銜專家黃衛偉、吳春波教授擔任任正非管理顧問更是長達二十多年,是華為管理最有發言權的智庫機構。 華為無法複製,但是華為成功的邏輯能夠複製!華為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的成功邏輯是什麼呢?
  • 打出股權激勵組合拳——華為TUP模式對激勵體系構建的啟示
    · 1990年,在《華為基本法》出臺前,以任正非的管理理念為基礎,初步探索實施員工持股;· 1997年,在《華為基本法》出臺後,以《華為基本法》管理哲學為引領,完善激勵機制,推行員工持股,基本特徵是工會代持;· 2001年,在原有體系基礎上,學習借鑑國外經驗,實施虛擬股權機制,在讓員工分享企業成長的同時,保持股東的控制權不受影響;·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