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出生於應天(今南京),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稱為「永樂大帝」。 朱棣早年封燕王,後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他在位時,改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派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1424年駕崩,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後明世宗改上廟號為成祖(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歷史上對於明成祖朱棣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一位能幹的明君,因為他領先英國三百年之間設立內閣,同時創辦東廠,開創了中國特務政治的先河;也有的人說朱棣是個殘忍的暴君,他為了奪取皇位發動政變,害死無數無辜之人,就連他的侄子朱允炆也無法倖免於難。其實綜合來看,朱棣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代明君,歷史成就不輸其父。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就番北京,當時蒙元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並不安寧,而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
他每天認認真真訓練士卒,期待與殘元部隊一戰。機會在他成為燕王第十個年頭終於等來,他得知元將乃爾不花駐紮在迤都,朱棣迅速整兵,出徵漠北。行軍一半時突遇大雪,諸將都想要雪停後再前進,朱棣卻說:「天遇雪,彼不虞我至,易乘雪速進。雪停之時,明君早已將元軍大營圍住,最後竟不費一兵一卒使元軍全數投降。這一戰打出了朱棣的軍威,他的名聲也響徹了整個燕北大漠。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執柄天下三十一年的朱元璋駕崩在應天府。隨即,朱允炆在萬眾矚目下登基為帝,可這個皇位坐了不久,便被朱棣奪取。建文四年,朱棣佔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明朝的永樂盛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時期,亦是被稱為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事實上,朱棣在治理國家上是一個頗有長遠眼光的帝王。他致力於開拓海外交流,派鄭和七次下西洋,以及派陳誠出使西域,擴大了明朝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並開創了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而在經濟上,他也十分重視發展農業,並興修水利、疏通大運河,還為百姓減輕稅負,讓明朝的經濟快速發展。文化上,為了對後世有更多影響,他命人編纂了《永樂大典》,字數多達3億7000萬,收錄8000多種書目,是為明朝對後世的一重大貢獻。
總的來說,明成祖是一個功大於過的君王,雖然他搶奪兄長的皇位被後世人所不齒。但俗話說得好,能者居之,如果我們作為當時的百姓,我們當然也希望統治自己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而不是一個性格軟弱毫無作為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