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劍濤 | 政治學理論領域的八個趨勢

2020-12-12 澎湃新聞

任劍濤 | 政治學理論領域的八個趨勢

2020-03-05 1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 / 任劍濤(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

首先想請您談談今年投入精力最大的事是什麼,以及您為什麼想去推動這件事。

任劍濤:

今年我投入精力最大的一件事是召集「比較文明再思考」文化沙龍。這個沙龍已經是第二季了,首季的主題是「中華文明再出發」。一季為一個年度,由我主持,每月邀請兩位專家就一個主題閒聊。原本由騰訊文化主辦,今年運作不暢,只好與一家大學合辦,形式上也改成了學術講座。每一期主持人與兩位專家先各講15到20分鐘,再與網上報名的參與者對話一個小時。形式活潑、內容豐富。不求宣示真理,但求開放對話;不求形成共識,但求有所收穫;不求形式講究,但求生動有趣。兩年下來,線上線下的反應良好。儘管也招致了一些質疑、批評,甚至是謾罵,但總體上有利於形成就問題展開良性對話的理性氛圍。

之所以花不少工夫去做文化沙龍,是因為近幾年中國社會的疾速變化,讓人心生焦慮,催促人克盡個人綿薄之力,去營造一個避走極端、理性對話的文化氛圍。一些人面對國家取得的成就,便孤芳自賞起來,不僅拒絕了解其他文明、文化的歷史成就和巨大貢獻,而且將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悉數歸之於自己的努力。他們無視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乃是中國向全世界開放的結果。面對這類想法,怎能不努力與人對話,以期促成一種維護開放的社會心態呢?為此,明後年,我還打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繼續與有關機構合作,邀約相關專家,開展「人類文明再審視」和「現代文明再估量」兩季文化沙龍活動。

您認為,2019年在政治學領域有哪些重要的人物/事件/趨勢?

任劍濤:

這一年在我的政治學大專業領域裡,就國內而言,實在說不上或不好說有啥重要的人物、事件與趨勢。就國際而言,國際社會中發達國家的「退群」與「建群」,是我高度看重的事情。不過按照專業分工,那似乎是國際政治專業領域的事情,所以我只能表示好奇而已。

在我的政治學理論專業領域,我覺得值得一提的是這門學科的發展趨勢:愈來愈狹小的圈子,愈來愈生硬的發聲,愈來愈不受待見的處境,愈來愈摸不著的專業方向,愈來愈不清晰的專業邊界,愈來愈下滑的專業聲望,愈來愈不清楚的發展前景,愈來愈強烈的專業生存危機。這些「趨勢」,略略有點危言聳聽,也有可能說得還不到位,但一種在中老年時刻可能需要改行的想法漫上心頭,卻是我個人心態的真實寫照。

那麼在您看來,是否有一些重要的趨勢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

任劍濤:

今年在我的大專業領域中,最不應該被忽視的是國家發展新趨勢。在全球烽煙四起的貿易戰中,國家利益是否受損受到貿易戰中的國家領袖與普通民眾的高度重視。但由此浮現的一些國家發展新苗頭,卻不大為人注意,甚至往往被人無視。「零關稅、零補貼、零壁壘」的「三零」國際貿易主張,一般只被當作解決國家貿易糾紛的臨時性辦法。殊不知這中間可能存在引發國家結構重大轉型的動力。自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籤訂以來,人類已經對建立在關稅、補貼與各種壁壘基礎上的國家形態習以為常了,以為那就是亙古以來的國家既定形

式。其實,國家結構從來都不是穩定不變的,尤其是後發國家的國家結構更缺乏穩定性,如何在這種處境中登高望遠、預見未來,可能是今時今日各個國家都需要下的大功夫。惜乎國人對這樣的變動必然性感知不敏,幾乎還在一種舊態硬化的思維中應對時局:要麼在1648年形成的國家體系中思考問題,並在此中設計種種毫無歷史預見性的國家對壘方略;要麼在中國歷史既定的國家形態中打轉,認定古人已經一錘定音,敲定了當下國家和國家社會的出路。這種心態不變,可能貽誤中國未來。

請您談談明年的研究計劃,會特別關注哪些方向?

任劍濤:

由於學術研究的外部條件顯著趨緊,我從今年開始已經明顯轉向思想史研究。明年我給自己確定的研究任務是完成三卷本的現代政治思想史清稿任務。三卷書,第一卷的主題是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以「難產的現代」為問題軸心,回顧中國現代轉型的三百餘年處境中古今中西對峙所導致的現代進程遲緩。第二卷的主題是西方現代政治思想史,以「博大的現代」為問題軸心,闡述「站在巨人肩上」的現代何以能夠納傳統於現代、塑現代成多元。第三卷的主題是當下的政治思想演變,以「矚望的現代」為問題軸心,分析國家結構、人工智慧正在促成的政治世界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政治思想的驚人變化。不過,一年之內也許無法完工,那就順推一年再一年,「好事不在忙上」!

最後,請您推薦一本今年讀到的讓您「眼前一亮」的書。

保守主義思想:從伯克到艾略特

[美] 拉塞爾·柯克 / 著

張大軍 / 譯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05

任劍濤:

由於出版業的收緊,今年還真沒有一讀就覺得眼前一亮的書。因為受朋友邀約為一個讀書會講讀《保守主義思想:從伯克到艾略特》,這本書算得上是一部讓人深受啟發的著作了。雖然很難說寫得超出意料的精彩,但總算對英美國家的保守主義思想進行了清理,志在「賦予保守派以身份」,由此凸顯了保守主義的精神宗旨。這對坊間流行的保守主義,可以說是一個有力的回應。它可能很難再讓人在保守主義的名義下,申述一些其實是反保守主義,尤其是反英美式保守主義的古怪想法。有念及此,也有點讓人眼前一亮。

(原載於《信睿周報》第16期)

關鍵詞 >> 政治學,政治學理論,政治學前沿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政治學研究方法的演進邏輯與趨勢
    無論是國際層面還是國內層面,政治學領域的每一次變革大都圍繞著研究方法領域的巨大爭論,而每一個新時期的到來都伴隨著研究方法領域的革新。新世紀以降,隨著跨學科的發展,政治學積極吸納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在消化吸收其他學科的成果中實現了新的發展。  研究方法是一個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一個學科是否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標準。
  • 新時代中國政治學學術發展
    在學科體系的支撐下,我國政治學學術研究立足於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豐富滋養,立足於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立足於與國際政治學界的深度交流與對話,不斷取得理論創新與學術研究的重要進展,持續開闢出新的探索領域和學術增長點,有力服務和支持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知識需求。
  • 第二屆全國政治學主編編輯論壇舉行
    來自《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等學術期刊的主編或政治學領域編輯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專家學者與會,展開學術研討交流。 通訊員/供圖  本次論壇設有四個議程,分別是開幕式、文摘/原刊代表發言、專家學者發言以及論壇錦旗交接儀式。  開幕式由《四川大學學報》副主編王敬堯教授主持。他簡要介紹了全國政治學主編編輯論壇設立的初衷及本次論壇的主題。
  • 活動預告 | 任劍濤、張緒山、晏紹祥:文明匯通下的千年帝國
    在比較文明的視野下,拜佔庭帝國作為橫跨歐亞的大國,與隋唐中華帝國、伊斯蘭文明的阿拉伯帝國,在相同時間內三足鼎立,並在經濟、宗教等領域存在諸多交流。文明的開放交流歷經千年、綿延不絕。思考帝國的千年盛衰,理解文明的溝通演進,是文明發展的必由坦途。帝國千年的不滅基因究竟是什麼?文明衝突與交流中如何理性共處?
  • 任劍濤|講述那些與書結緣的故事
    讀書就得分個輕重緩急,排個先後次序。對保飯碗的作用大一些,就得先讀。那些興趣雖濃,但對保飯碗比較次要的,就慢慢讀,甚至排不上讀書的時間。長久便將這些書束之高閣,像漫畫家華君武諷刺的那樣,幾乎等於在牆上不斷寫上書名,表示自己收羅宏富,好學深思,博學多才。
  • 楊光斌:論政治學理論的學科資源——中國政治學汲取了什麼、貢獻了...
    因此,本文首重討論作為一流政治學學科基礎的政治學理論,思考中國政治學離一流政治學學科的距離及其根本問題和出路。政治學理論包括由概念所構成的知識體系、理論體系以及相應的研究方法,學科「範式」或研究「範式」是政治學理論的最集中表達。由於流行的理論往往能內化為政治觀念乃至政治信念,因此,政治學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就等同於政治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政治學理論對於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意義。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治學理論專業考博經驗貼
    備考歷程首先介紹一下我的基本情況,我報考的是社科大的政府政策與公共管理系,然後具體的專業是政治學理論。然後我是定向的,所以是在職考生。另外,我還是跨專業考博,學科跨度非常大,由新聞傳播學跨考政治學,最終也是成功上岸,成績也還不錯,專業前列。
  •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分析
    在近四十年的發展中,中國政治學取得了長足進步,並呈現出從理論譯介到本土研究、從意識形態到政治科學、從規範研究到經驗研究、從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從單一學科到交叉學科、從政治制度到政治行為、從階級統治到國家治理等演變趨勢。」
  • 朱雲漢丨突破與超越:21世紀的中國政治學
    我說要超越,是因為西方政治學,尤其是美國政治學已經忘了這些基本點。我們要回歸經世濟民的中心,要重新建立理論和實踐的密切聯繫。在中國的歷史文化的傳承裡,這樣的一種關懷和思考是極其豐富的。美國主流政治學陷入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困境。美國主流社會學者無視科學哲學領域在20世紀70年代後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死守已經被揚棄的科學哲學理論,一直將其作為美國主流社會科學知識建構的指導原則,猶如問道於盲。
  • 系統推進政治學研究高質量發展
    制度建設、治理能力提升和打造高素質幹部隊伍是實現「中國之治」進程中緊密關聯的三個重要命題,也是新時代交給政治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包括政治學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發展時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代中國正經歷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這給政治理論創新和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與廣闊空間。當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政治學高質量發展,正當其時、正當其用。
  • 推動新時代中國政治學創新發展
    中國政治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研究員以視頻形式向大會轉達了中國政治學會李慎明會長的祝賀,並在回顧吉林省政治學會、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多年來工作成效的基礎上,充分肯定了此次學術研討會在研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及在推動新時代中國政治學創新發展的邏輯與路徑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 淺談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
    在政治學領域,亞里斯多德早在幾千年前,通過對雅典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對當時出現的政治問題有所關注,有所研究。今天,通過閱讀前人的著作,了解和學習幾千年前這位大思想家對政治問題的論述和解決方案,從而有利於我們揭開政治表象背後的面紗,深刻的認識當今政治問題。
  • 2021QS政治學專業院校排名
    政治學是如今的熱門專業之一,其研究對象是國家及活動,範圍涉及政治理論、政治制度、國際政治等等。想要了解政治,就需要通過系統專業的學習,對政治發展脈絡有個大致的了解。那麼,2020QS政治學專業院校排名是什麼情況呢。
  •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論壇2020暨首屆歷史政治學年會在京召開
    為此,聚焦學術創建、研究方法革新,在探索中實現理論創新並不斷為國家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撐,是我們學術科研工作者的應盡之責。未來,我們期望國際關係學院一方面要以歷史政治學為切入點,進一步推動理論創新;另一方面要繼續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地總結歷史經驗,準確把握現實,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貢獻力量。
  • 專業解讀|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為培養政治家量身定做的專業!
    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領導型人才不但要具備政治學、經濟學的知識和思維方式,而且要能從哲學的高度、以哲學的思維方式來分析和解決經濟和政治領域的問題。 據悉,這種集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於一身的專業在英國牛津大學等國外高校已設立了多年。而基於元培學院組建跨學科專業的優勢條件,北大在政治、經濟、哲學三個領域都具有非常強的學術力量,設立此跨學科專業,將為培養治國理政的領導型人才鋪就一條新路。
  • 拓展政治學研究新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 羅浩)12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論壇2020暨首屆歷史政治學年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大一統』與治理現代化」展開深入交流。面對現實和國家需要,聚焦學術創建、研究方法革新,在探索中實現理論創新,不斷為國家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撐,是科研工作者應盡之責。未來,我們要以歷史政治學為切入點,進一步推動理論創新,積極總結歷史經驗,準確把握現實需要,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貢獻力量。
  • 聊聊道氏理論的三個趨勢
    趨勢一旦形成,大多數反抽確認後會繼續原來的方向。美股目前已經開始繼續下跌之旅,歐50還稍微有點扭捏,向下還沒突破昨天的低點昨天跟大家聊了交易周期,今晚接著跟大家聊聊昨天提到的道氏理論的三個趨勢我們對周期有了概念之後,那麼在選定的周期上,怎麼操作呢?
  • ...中國民族政治學的探路人——記雲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周平
    &nbsp&nbsp&nbsp&nbsp周平在工作中&nbsp&nbsp&nbsp&nbsp他是中國民族政治學的探路人,創建了中國的民族政治學學科,率先從政治學角度研究民族政治現象,構建了完整的民族政治學理論體系,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民族政治學碩士點、博士點。
  • 【學術前沿】潘維:如何建設政治學裡的中國學派
    政治學是做什麼的?政治學分析和抽象政治結果的原因。政治學是普遍學問,但政治學理論的「普適性」是有時空相對性的,在不同時空裡不斷發生創新。沒有不斷的理論創新,這門學問就「死」了。社會科學的知識由理論構成。理論是簡約的因果表述,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理論還包含對這簡約因果關係的簡要解釋。理論不是數據信息。信息數據能多到「爆炸」,但理論很少。
  • 巨變時代的中國政治學研究議程
    基於自由主義民主政治學而衍生的國際關係理論,去國家化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是對當時流行的以國家為分析單元的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致命性打擊,取而代之的國際關係理論,是福山一鳴驚人的「歷史終結論」所奠定的自由制度主義理論,將個人主義本體論基礎的國際制度視為「自由世界秩序」的普世價值。相應地,呼應「歷史終結論」的「軟實力」「民主和平論」一度成為炙手可熱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