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大意是指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方佔到了便宜。
這樣的情況在NBA發生了,事情的起因還要從今天火箭和雷霆首輪系列賽第六場對決說起。
比賽之前對於火箭來說大比分3:2領先,意味著再贏一場即可晉級下一輪;對於雷霆來說,今天的比賽是背水一戰,只要輸球意味著被淘汰出局。
比賽的前47分19秒雖然雙方你來我往打的十分熱鬧,但比分始終難以拉開,最終在終場前41秒雙方打成了100平,換言之比賽的勝負就在這最後的41秒裡了。
先是哈登接底線球後在右側45度角持球,在無法擺脫施洛德的情況下後撤步三分投籃偏出,加裡納利控制住籃板,雷霆球權;下一回合保羅壓時間,在進攻回合最後5秒開始啟動,利用crossover擺脫科溫頓後造成後者打手犯規,保羅兩罰全中,雷霆102:100領先兩分,交換球權;威少持球快速過半場,在突破到弧頂附近後陰差陽錯的將球傳出了界,雷霆球權;下一回合因為時間所剩無幾,威少主動犯規,加裡納利走上罰球線。兩罰全中後雷霆104:100領先4分,考慮到比賽只剩下3秒,可以說已經提前鎖定了勝局。
最終這場比賽以雷霆104:100贏球而告終。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這最後41秒雙方攻防戰術的變化,也不是去討論誰發揮的好誰發揮的不好,只說最後的結果。
雷霆贏球後將雙方系列賽的總比分扳成了3:3平,這意味著火箭和雷霆即將上演殘酷和刺激的「搶七」大戰,至於誰能笑到最後?後天既9月3日就有結果了。
在火箭和雷霆進入搶七大戰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戲碼也就上演了。在這幕大戲中,火箭和雷霆分別扮演「鷸」和「蚌」的角色,當然互換也可以畢竟他倆不是主角,而湖人就是利益的「漁翁」,而且還是獲利的最大一方。
那麼為何說火箭和雷霆進入搶七後,湖人是獲利最大的一方呢?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不論火箭還是雷霆贏下搶七,下一輪的對手都將會是湖人。註:湖人已經4:1淘汰開拓者。
首先體力因素。剛才說了搶七將會在後天進行,這也就是說從今天算起距離湖人打半決賽的首場比賽至少還有3天時間,如此長的休息時間體力肯定是能夠很好的恢復了。
雖說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季後賽都在封閉的空間打,免去了客場的舟車勞頓,但隔天一賽的賽程對於體力依然是嚴峻的考驗。
利拉德不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例子嗎!自複賽以來利拉德除了最後一場季後賽因傷沒有出場外,其餘12場比賽場場首發且出場時間接近40+,如此高負荷的運轉終於讓他的狀態在季後賽出現了問題——對湖人的季後賽第二、三、四場比賽,明顯看出利拉德因為體力不支導致技術動作多少有些變形了。
反觀火箭或雷霆,不管誰晉級下一輪,在經過搶七大戰且僅休息一天後就遇上以逸待勞的湖人都是沒有多少勝算的。這就和利拉德類似,再有實力但沒有體力支撐下技術動作做不出來也是白搭。此外體力不足還會帶來反應變慢、行動遲緩、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說白了攻防兩端都會處於完全的下風當中。
也許有人會說:湖人休息這麼多天就不怕把手感、狀態歇沒了嗎?這點我倒不是很擔心,畢竟湖人是一支主攻籃下的球隊,對手感要求並不大,況且外線的臨場手感本身就是「靠天吃飯」。至於狀態在有詹姆斯、隆多、霍華德、丹尼·格林這些老將下,肯定是懂得如何去保持,退一步講就是臨場狀態真的不佳,但在體力充沛的情況下也比較容易快速調整過來。整體來說,讓湖人多休息對於老將居多的他們來說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其次戰術露底。後天的搶七對於火箭和雷霆來說就是「一錘子買賣」,或是「生」,或是「死」,雙方肯定都會毫無保留將最強大的自己展現出來以求勝利,於是戰術必然是要露底的。
在NBA,幾乎每支球隊都會有在關鍵時刻的「專屬戰術」以求出奇制勝,因為平時用的少、對手一時難以應對還真就能起到出奇制勝的作用。因為是壓箱底的存在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大多數球隊是不會用的,如今天這場比賽,在最後的41秒雙方就是簡單的拉開空間為核心單打,這不奇怪,畢竟誰也不願意在首輪就將「殺手鐧」拿出來。
但是!下場搶七情況就不一樣了,如果還不用的話,一旦輸球賽季就結束沒機會用了,經過休賽期的調整誰又能知道下賽季又什麼樣呢?一旦用的話,必然湖人教練組那邊就會察覺出來,於是就會進行破解。能破解最好,無法破解也無妨,畢竟當遇到時因為有心理準備不會處於「懵」了的狀態。
寫到最後,在決定比賽走勢的因素中,無疑體力和戰術是非常重要的兩個點,而湖人這兩點都處在了制高點,再還有絕對硬實力不就是獲利最大的一方嗎!說白了,比賽還未開打湖人就已經先贏了「三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