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方塘傳媒市場品牌中心
2020年11月18日,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於北京發布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揭曉了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和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全球城市潛力排名》)。今年的報告將城市國際競爭力研究體系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升級,大幅增加了新興城市數量,全面評估的城市從2019年的130個上升到2020年的151個。同時優化和引入了部分新的指標,包括對城市企業家精神以及城市公共衛生水平的衡量維度。
今年入選的151個城市中有27個是中國的城市,中國也成為全球城市入選最多的國家。其中,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包括了商業活動、人力資本、信息交流、文化體驗和政治參與五個維度;全球城市潛力排名則包括居民幸福感、經濟狀況、創新和制度四個維度。
同時,報告揭示了疫情如何打破城市原有的生產生活狀態,並為城市領導者在後疫情時代重塑區域與城市發展的新秩序與新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探索建議。
「新冠疫情對世界格局和秩序的深刻影響或許在未來幾個月乃至幾年才會全面顯露,但是這場疫情無疑已然打破了許多常態,為城市的治理帶來全新的挑戰與機遇。過去的經驗已經不足以成為我們判斷的基礎,城市管理者應該採取與以往不同的戰略性決策和投資決定,在後疫情時代提高城市發展的活力與韌性。」報告發起人與作者之一、科爾尼資深合伙人Mike Hales 說。
1
北京取代香港成為全球綜合實力前五強城市
科爾尼《全球城市指數》報告(Global Cities Index,簡稱GCI)首次發布於2008年,由科爾尼諮詢公司聯合國際頂級學者與智庫機構聯合發起。報告基於對超過150個城市的事實和公開數據深入分析,旨在對全球各城市的國際競爭力與發展潛力進行系統評估。
今年《全球城市綜合排名》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是北京與香港的排名對調——北京取代香港躋身全球綜合實力前五強城市,這也是科爾尼報告發起十二年以來,首次出現前五位城市的更迭。北京排名的上升是社會穩定性、人力資本投入和創新創業水平提高的共同作用。
同樣,由於在創新創業領域的突出表現,上海、廣州、深圳第一線城市,以及南京、杭州、青島、成都、重慶等領先「新一線」城市也有顯著的排名提升。
創新不僅反映了城市當前的發展水平,也反映了城市的未來潛力,無論是在綜合排名還是在潛力排名中都有所體現。比如,在綜合排名中,今年的獨角獸企業的衡量指標,從過去商業活動衡量GDP、貿易、專業服務業機構等,轉變為考慮更多創新類的企業。而舊金山正是得益於大力推動創新創業發展,綜合排名上升9位,躍升至第13名。
在潛力排名中重點關注的人均專利數量、城市私募投資的水平和孵化器的水平這三個指標,都與城市創新有極強的關係。其中,多倫多表現亮眼,排名上升9位,躍居至第2名,與其創新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治理的持續改善有很大關係。
當下,越來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設創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的戰略目標,對於城市如何培育創新的土壤,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報告作者之一、科爾尼董事周鵬遠認為,城市創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創新投入過程、創新中間過程和創新產出過程三個過程,投入就是創新要素,包括良好的人才、基礎設施、商業環境以及足夠的創新企業,創新中間過程是來自於一個城市有沒有足夠的能力,使不同的創新要素進行一些互動和化學反應,以及在整個過程中是否有很好的法治條件來確保整個創新活動是順暢的,並且能夠對接到更多資源,大部分城市過多的關注於創新的結果,但創新結果並不是基於結果的行動就能夠體現的,更多的是要關心有沒有吸引到足夠的創新投入和整個創新過程中的環境的打造、平臺的打造和生態的打造,只有把這三個維度都考慮進來,才是一個城市可以實現持續創新的保證。
在我們看來,創新是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動能之一,無論是從全球競爭加劇來看,還是從龐大的市場需求來看,創新已經成為很多區域和城市的共同選擇。在目前各區域和城市都在面臨新一輪的轉型發展的節點上,如果能把創新(包含科學技術創新、城市治理創新、產業發展創新、政策規劃創新等)所蘊藏的巨大能量釋放出來,那麼城市在國際競爭格局中將迎來一次跨越式的發展。
2
長三角成為全球入圍城市最多的城市群
在全球城市指數排名中,排名前四的紐約、倫敦、巴黎、東京依然保持穩定,紐約再次蟬聯榜首。但從第二級和第三級的維度來看,各個維度的單項冠軍在商業企業、人力資本等多個維度上都有亞洲城市晉升到單項指標的冠軍,這也反映了亞洲城市的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單項城市的分布是非常分散的,在29項指標中,有24個城市位列在單項冠軍,而倫敦只有4個指標位列第一,紐約和巴黎也只有3個指標位列第一。這體現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完美城市,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獨特優勢。
從城市群層面來看,廣州和深圳都有明顯的排名提升,而香港下降一名,與近期香港一系列事件的影響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的內部要素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再布局趨勢,深圳和廣州持續的改革和試點政策正在進一步把大灣區很多的國際資源吸引到內地。
在長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杭州、南京、蘇州這四個城市均進入了排名前100,加上同樣上榜的寧波和無錫,長三角城市群成為全球入圍數量最多的一個城市群,充分反映出這個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優勢。
除頭部城市以外,我們也注意到,很多城市的排名有所下降,原因之一是今年樣本城市的擴大使得一些城市的相對排名反而有所下降。而國內的中心城市儘管在經濟發展和商業活動等維度有明顯優勢,但與國外的中心城市相比,在國際政治交往、文化體驗軟實力等方面得分偏低。這也反映出相對的在第二梯隊的城市需要系統性的提升競爭力,在逆全球化的新的趨勢下,區域層面的國際聯繫可能變得更為重要,尤其是要考慮一些已經具備良好區域協作機制的,比如在「一帶一路」的倡議範圍內的這些城市的交往,或者最近通過的RCEP覆蓋的地區的內部聯繫,發揮區域級的城市節點作用,是進一步提高排位的有效路徑。在這種契機之下,哪些城市能夠抓住機會,下一個階段就有可能進入全球影響力的梯隊。
過去五年間,中國城市在所有維度的表現都有所提高,近兩年較快增長的,一是創新9%的得分提高,二是治理4%的得分提高。創新反映到中國在新經濟領域裡面是領先的,治理反映了近年來中國營商環境快速的提升帶來的治理水平的認可。
特別是此次新冠疫情加劇了一些原本已經給城市帶來巨大壓力的問題,包括財政壓力、貧富差距,逆全球化和環境危機。加上逆全球化物理邊界的隔離導致一些要素很難在城市階段進行流動,這些對城市整體的治理水平要求更高。
對於城市領導者來說,在後疫情階段,如何看待未來城市的發展?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如何有效應對?是需要系統思考的問題。不僅需要重新審視下一步的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強公共價值創造,而且要加強城市間的互聯互通——國際商品流通、思想交流、人員流動和資金融通對城市發展至關重要,但這些要素的流動受到疫情短期影響和國際秩序逆全球化長期趨勢的雙重威脅,面臨日益嚴峻的國際形勢,城市領導者需要竭力恢復和擴大與全球其他城市的聯繫,維持關鍵要素的流動。
此外,城市領導者還需要解決疫情暴露出來的城市物理空間不足,包括如何在滿足社交距離的前提下安全重啟經濟,如何緩解造成低收入社區健康問題的環境不平等現象,如何打造更可持續、更有韌性、更加包容、更能應對不同挑戰的城市空間和生存環境,等等。
原標題:《科爾尼2020年全球城市指數報告發布,中國成為入選城市最多的國家,長三角成為全球入選城市最多的城市群》
閱讀原文